七、葶苈下水丸加减治愈悬饮一例 邹某,男,40岁。 初诊∶1970年12月10日。 主诉及病史∶自诉病起数月,左胸部痞闷不舒,右胁前后亦疼痛,头亦微痛、微晕,呕吐不纳食,水液入口即吐出。X线胸透见右胸积液,液平面在第2肋间。诊断为右胸积液。每周须抽胸内积液1次,呕叶才止,方能进饮食。若不抽积液,呕吐又复发。乃停服西药,改用中医诊治。 诊查∶其脉弦细而滑,舌与苔的形色如常。辨证、治法∶此属悬饮。拟用葶苈下水丸加减。 处方∶葶苈子9g黑丑牛9g川椒目9g(去皮)桑白皮15g肉桂心0.9g(煸服)甘遂0.9g(研末冲服) 水煎,用药汁煽肉桂,候稍温送服甘遂末0.9g。共配3剂。服1剂后如无叶泻可继续服用;如有吐泻待停止后再继续服用(若吐泻不止,,可用冷水浸十手指,即能止其吐泻)。如服药后不吐不泻,病难即除,可啜热粥助其吐泻。吐泻不止者,可进冷粥止之,亦可服苓桂术甘汤(桂枝15g,茯苓24g,白术15g,炙甘草9g,煎服)。 服葶苈下水丸1剂后,即吐出水饮,胸积液平面降至第5肋间,能进饮食,胃纳好转,惟胁肋之痛未止。停药10天,再服第2剂,又泻出积水,积液平面降至第7肋间,胁痛减半,惟形神疲倦,头晕比前略甚,予苓桂术甘汤3剂。药后头晕减轻,精神好转。再过10天,又服葶苈下水力丸之第3剂,随即吐泻并作,急用冷水浸十手指,叶泻渐止,右胸积液亦基本消失。再予琴柱术甘汤3剂,头晕及其他症状均好转,精神恢复,体重增加,调养1个月,病无复发,痊愈出院。 【按语】患者之水饮积结于右侧胸胁,且觉疼痛,符合《金匮要略·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之论述。故本例诊为"悬饮"。该书且指出;"病悬饮者,十束汤主之。"但因该方攻下峻猛,病者得病已久,恐不能胜任,故选《外台秘要》之葶苈下水丸治之较为合适。方中葶苈子、桑白皮泻肺以行高原之水;黑丑牛、川椒目逐水消饮;甘遂专于逐水,对胸腹之水疗效最速,《药性本草》谓本品"能泻十二种水疾,去痰水";肉桂通经活血、化气利水,引导水饮从膀胱气化而出。诸药合用,有逐水消饮之功,故药后胸水迅速消失。再以苓桂术甘温运中阳,以杜产生痰饮之源,实为治本之图,故病无复发。 八、吴茱萸汤加味治愈噎膈一例 黄某,女,39岁。 初诊∶1973年10月31日。 主诉及病史∶自诉进食困难,呕吐,胸闷已3月余。患者久有头部太阳穴处刺痛之疾,并觉后脑麻木,耳鸣、似有耳垢闭塞,心悸气促等。近3个月来,觉左喉间似有一物阻碍进食,故不能进有形之食物,仅能吃流质,胸闷痛,嗳气多,时作干呕,食则呕吐,大便溏泄,夜寐不宁,月经量少、色淡,且经行不畅;每次月经来潮上述症状加重。曾在某医院作X线胃肠钡餐检查,诊为"食管中段憩室,冗长十二指肠及双憩室"。 诊查;来诊时患者面黄体瘦,精神疲乏,起坐需人扶持,胸胁痛,两足酸软,舌淡红,苔少,脉弦细而迟弱。 辨证∶为噎膈。胃中虚冷寒饮上逆所致。 治法∶治宜温中散寒化饮,补虚降逆。方用《伤寒论》之吴茱萸汤。处方∶吴茱萸12g党参18g生姜18g大枣12枚(去核)水前温服,2剂。 二诊;11月2日。服药后,胸闷、心悸、头痛、后脑麻木等俱减,可稍进半流质食物,但多食仍吐。近日右侧偏头痛曾短暂发作1次,两耳们仍感闭塞,易烦躁,多梦,舌稍红,苔转微黄,脉弦细。此为寒饮上逆稍减,但气血两虚,津亏不复,似有化热之象。治须补气养血,疏肝和胃。方用四君子汤合加味逍遥散。 处方∶当归9g白芍15g炙甘草6g柴胡9g茯苓15g白术12g党参12g佛手9g郁金9g栀子9g3剂 三诊;11月4日。头痛与麻木好转,耳鸣及闭塞感消失,胸闷减轻,欲叶减少,胃纳趋佳。伯右额、眼及颊部微痛,心微悸,腹微痛,两足仍觉酸软。舌淡红而润,苔薄白,脉细数。症状继续好转,仍守上法。 处方;法半夏12g橘红3g白术l2g茯苓15g炙甘草6g当归12g白芍12g柴胡9g丹皮9g党参12g栀子9g川芎9g 四诊;11月7日。2剂药后诸症好转,头痛时发时止;今日月经来潮,色淡红,量少;觉太阳穴束痛,目微登。嗳气增多,饮食难进。隐痛便涯,失服多。古涨。苔,脉识细别。i因经来 动血,血虚气逆,前证有复发之势。治宜温中降逆,养血调经。方用《金匮要略》之温经汤。 处方∶吴茱萸9g当归9g】芎9g阿胶9g(熔化)白芍9g丹皮9g党参9g桂枝9g生姜9g法半夏12g炙甘草6g2剂 五诊;11月11日。月经已净,诸症继续好转。伯如过多活动或过劳,则昏眩气促,嗳气欲呕,四肢微冷,近日呕吐少许粘液1次。舌淡,脉细缓而弱。病情显著好转,但患者体质素亏,血虚气弱,气血运行不利,寒凝之邪仍可作祟。治宜温中散寒,养血通脉。方用《伤寒论》之当归四逆汤合吴萸汤去党参加法半夏。 处方∶当归12g炙甘草6g木通9g细辛9g桂枝12g白芍12g生姜9g吴茱萸9g法半夏12g大枣8枚(去核)3剂 六诊;11月13日。诸症消失,略喜饮食,昨解2次烂便,腹微痛,眠佳,精神好。舌淡,脉细弱。守上方去法半夏3剂,以巩固疗效。 此后,患者精神、胃纳均佳,已能正常进食,腹无胀痛,大便畅通。脉缓弱。嘱用朝鲜参30g,分4次炖服。数天之后可照常工作。1974年12月15日随访,患者饮食如常,余症亦未见复发。 【按语】啧膈是指吞咽之时梗噎不顺,胸膈如有物阻塞、饮食不下。本例有头痛宿疾已久,体质素亏,气血两虚,脏腑失养,故后脑麻木、耳鸣,心悸气促。近3个月来又增添喉中似有物阻,胸膈闷痛,致饮食不下等症,故诊为噎膈。喷膈一证,前人多谓系津枯血燥热结所致。但本例脉细而迟弱,舌淡、苔少,为胃中虚冷、寒饮上逆所致。用吴茱萸汤温中化饮,补虚降逆。《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曰;"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亦指出∶"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两书都说明吴茱萸汤是用于阳明胃中虚冷、寒凝胸膈、寒饮上逆所致之胸满闷痛、呕吐、饮食不下等。服药2剂后病情已大有转机,继以健脾补气、化饮降逆、疏肝和胃之剂调理。后因月经来潮,经来动血,上述症状又有反复,此,时既,要温中降逆,又要养血调经,故用温经汤、当归四逆汤合吴萸汤等,使新旧疾患一并消除。最后以单味朝鲜参,用少量多服的方法培养元气,使脾胃之受纳运化功能健旺,杜绝其停湿化饮之源,则患者告愈之后,不但能恢复正常工作,而且经久不复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