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元恺医案(三)

 一个大树 2021-12-21

五、疏肝解郁佐以健脾治愈经期郁证一例

吴某,女,20岁,未婚。

初诊;19761029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15岁月经初期,月经先后1周不定。近年来每于经前及经期烦躁易怒,悲伤欲哭,性情孤僻,不能自制。伴心悸,失眠多梦,健忘,头项痛,面目及四肢轻度浮肿,纳欠佳,溺黄。末次月经1022日。

诊查;舌淡红有瘀点,苔微黄,脉沉细。辨证∶肝郁气滞,肝气横逆犯脾。治则∶疏肝解郁,佐以健脾。

处方;郁金12g佛手12g丹参15g云苓25g夜交藤30g白蒺藜12g泽泻15g二诊∶1119日。月经届期,前症又现。治以舒肝解郁,养血通经。

处方∶郁金12g白芍15g丹参15g合欢皮12g夜交藤30g甘草6g怀牛膝15g云苓25g桑寄生25g

三诊;1210日。末次月经1126日来潮,前症稍减,但面目和四肢仍略浮肿,时有腹胀。舌淡红工,尖有红点,苔薄白微黄,所沉细。虽肝郁稍解,但脾伤未复,仍需舍肝健脾。

处方;郁金12g青皮6g丹参12g白术12g云苓25g桑寄生30g夜交藤30g泽泻12g

四诊.1231日。药后经前诸症显著减轻,但睡眠仍较差。舌淡红,苔白,脉弦稍滑。仍守前法,佐以宁神之品。

处方;郁金12g百合25g香附子10g丹参12g白芍15g白术12g云苓25g甘草6g夜交藤30g

五诊;1977121日。月经应期来潮,现经行第2天,前症悉除。自觉心情舒畅,眠纳均佳,仅有面目轻浮。舌、脉同前。守前法以善其后。

处方;郁金12g香附子10g白芍15g云苓25g丹参12g怀牛膝15g夜交藤30g川草廨20g

随访2年余,疗效巩固。

【按语】本例属西医"经前期紧张症"范围,但对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认为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性激素紊乱有关。中医古籍中,则以各种兼症命名,如经期烦躁、经期头痛、经期浮肿、经前泄泻等。从临床症状来看,其发病机理大概有3种∶一是肝郁气滞,平素肝郁恚怒,情志不舒,经期阴血下注血海,肝失血养而更郁,出现烦躁易怒,经前乳胀,甚或悲伤欲哭,失眠多梦等。二是脾虚或肝气,横逆犯脾,可致经前浮肿、泄泻等。三是血虚肝旺,或因肝郁化火所致,或,因肾虚血少不能涵养肝木致阴虚肝旺,出现头痛、口糜等。本例属肝郁脾虚,故以郁金、香附、白芍、佛手舒肝解郁,丹参、夜交藤养血宁心;云苓、怀山药、白术健脾,使肝郁得解,脾土得健,心神得安,则经前烦躁失眠诸症得除。

六、失笑散加口味治愈痛经一例

谭某,女,28岁,已婚。

初诊1975625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以往无痛经史。从1973年婚后不久呈渐进性痛经。疼痛时间以经前至经行中期为甚,腰腹和肛门坠痛难忍。剧痛时呕吐,出冷汗,不能坚持工作。月经周期基本正常。从19752月开始,经量增多,经期延长达10多天,血块多,块出痛减。大便溏,有时每日大便3次。婚后2年余同居未孕。曾经数医院检查,均诊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未效。末次月经610日至24日。

诊查∶外阴阴道正常,宫颈有纳氏囊肿,白带较多,子宫体后倾,活动受限,较正常胀大,宫后壁表面可触及几粒花生米或黄豆大的硬实结节,触痛明显。左侧附件增厚,有压痛,右侧附件可触及索状物,压痛。舌淡暗,边有小瘀点,苔薄白。脉弦细数。

辨证∶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瘀气滞。

治则;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以失笑散加味治之。

处方;五灵脂10g蒲黄6g大蓟15g茜根10g九香虫10g乌药12g广木香6g(后下)益母草25g岗稔根30g3

二诊913日。近月经前服上方药数剂,痛经稍减。末次月经830日~99日,经后仍有血性分泌物,纳差,治依前法加强活血化瘀之力。

处方∶田七末3g(冲服)五灵脂10g蒲黄6g九香虫10g橘核15g干地黄25g白芍20g甘草9g

三诊924日。服上方药10余剂后,痛经明显减轻。舌淡略暗,脉弦细。照上方去干地黄、木香,加乌药12g、川断15g、首乌25g、党参15g,调理气血。

四诊1028日。末次月经1024日,现经行第5天,腹痛腰酸大减,经量亦减,无甚血块。舌淡暗少苔,脉弦细略数。拟两方予服。

处方一;田七末3g(分二次冲服)五灵脂10g蒲黄6g益母草30g九香虫10g鸡血藤25g山楂子20g川断15g桑寄生25g白芍15g甘草9g

嘱经前两三天和经期服,每天1剂。

处方二∶大金不换20g九香虫10g当归12g白芍15g广木香6g(后下)甘草9g乌药12g橘核15g

嘱平时服。此方以调理气血为主,佐以缓急止痛,使气血畅行,不致瘀阻而痛。

五诊;197687日。患者回当地依上方按月调治半年,诸症渐减,末次月经730日来潮,5天即净,经期无腹痛腰坠,经量中等,仅觉口干苦,睡眠欠佳,多梦。舌稍淡暗,少苔,脉弦细数。仍拟两方。

处方;五灵脂10g蒲黄6g九香虫12g香附12g,丹参15g赤芍12g,怀牛膝15g服此方目的是除去积瘀,以巩固疗效。

处方二∶女贞子20g旱莲草15g丹参15g干地黄25g夜交藤30g白芍15g九香虫6g香附9g

此方药平时服。因久用活血化瘀、行气辛燥之品,必伤阴血,致口干苦,失眠多梦,故邪去八九后,用二至丸加味以滋养肝肾,补益阴血。

六诊;128日。前症悉除,5个月来无痛经,月经期准,量中等,5天净。末次月经1116日。现仅觉痰略多,色白清稀,舌淡稍暗,脉弦细略滑。检查∶子宫后倾,正常大小,宫后壁未触及明显结节,无触痛,双侧附件略增粗,无压痛。

因患者体较肥胖,痰湿稍重,拟芍药甘草汤合二陈汤加味以调理。

处方∶白芍20g甘草6g当归12g九香虫10g香附l2g陈皮6g法夏12g丹参15g云苓25g3

追踪2年,疗效巩固,无复发。

【按语】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常见病之一,除渐进性的剧烈痛经外,常合并月经过多、不孕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中医古籍中虽无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名,但从其临床症状来看属于痛经、月经过多及瘤痕等范畴。其发病机理是气滞血瘀,阻滞胞中,恶血久积而致痛。气滞血瘀则冲任失调而月经过多并积瘀成瘾。方中以失笑散、田七、益母草等活血化瘀止痛为主药,瘀既得化,通则不痛;佐以九香虫、乌药、广木香等行气止痛,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故活血药常与行气药并用。又因血具有"寒则涩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的特点,结合患者的体质,故行气药选用具有温肾作用的九香虫、乌药,使之温运通达。木香善调肠胃滞气,兼治肛门坠痛,便溏不爽。大便调畅,也有利于子宫直肠陷窝结节的吸收。同时常配伍仲景之芍药甘草汤以缓急止痛。待瘀消痛止后,以扶脾养血而善其后,使气调血旺而无留瘀之弊。

西医认为异位的子宫内膜在卵巢内分泌的影响下,也发生充血、渗血、出血及剥脱等月经样变化。这些变化,对周围组织相当干异物刺激,能引起纤维性反应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物可以通过改善微循环而使增生或变性的结缔组织复原,并有调整某些内分泌机能的作用。

本例经用活血化瘀法为主治疗后,不但使痛除经顺,而且宫体的结节和增厚的附件也,得以软化吸收。应用本法治疗数例,均获得较满意的疗效,今后有继续探讨之必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