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明忠医案(三)

 一个大树 2021-12-21

五、健牌益升陷法治愈中气下陷重症一例

程某,男,62岁。

初诊1977829日。

主诉及病史;腹胀食后为甚已七八年。于1973年做胃肠钡餐造影示;胃下垂于两髂嵴连线以下6cm。时有胃痛,受凉加重,饮食减少(每日半斤左右),体渐消瘦,常觉头昏,精神疲惫。入院时又做胃肠钡餐造影示;胃小弯侧下垂于两骼嵴连线以下7.8cm。近1年多来又有左胸背相引而痛,时作时止,每次痛20分钟左右,多于生气及气候异常变化时出现。若服冠心苏合丸可于10分钟内缓解。西医诊断∶①胃下垂;②冠心病心绞痛。

诊查∶舌质淡红,苔白稍厚少津。脉象弦而小,脐左有压痛。辨证∶①脾胃病,中气下陷证。②胸痹,胸阳不振,心脉瘀滞证。

治法∶健脾益气升陷,以补中益气汤加清上生津之品。胸痹服冠心苏合丸,治之。

处方∶党参9g白术6g升麻6g柴胡6g当归6g陈皮9g黄芪9g甘草6g白芍9g菊花6g川芎9g麦冬9g

服上方药18剂,病情无变化。1977104日,因进食过饰后致腹胀加重,不欲饮食。

舌苔黄厚少津,口干目不欲多饮,脉弦有力。此为饮食失节损伤脾胃之候。轻者损谷则愈,重老消导白安。而该患者股气素虚。中气下,兼食滞干中州。宜先治标治以健皆消食,理气消胀。方选平胃散、木乌散加味。

处方∶苍术12g枳实9g陈皮9g甘草6g木香9g乌药9g神曲15g大麦芽15g大腹皮9g石斛12g菊花9g

上方药进6剂,腹胀减轻,食欲好转,舌苔变薄,但大便溏泄,一日3次。原方加肉蔻以固肠止泻。又进6剂,大便仍溏,每日12次,且食后仍有腹胀,并出现胃脘痛,口干。苔隐黄转薄而少津,脉弦。据食欲好转为胃气稍复,食后腹胀为脾气仍虚,食后胃脘痛多为实证,但本例则以脾胃虚为主,故不宜再进消导理气之剂。宜遵《素问。至真要大论》塞因塞用之法治之。复用健脾益气升陷法。仍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之。

处方∶党参6g白术9g黄芪12g当归6g柴胡9g升麻9g白芍15g陈皮9g甘草9g芦根15g

进药24剂,至19771212日,食后腹胀及胃脱痛均减轻,食欲胃纳好转,大便调,但仍口干,苔白少津,脉弦。效不更方,继以该方去芦根(因生津之功不显故去之),加赤芍15g(与白芍为伍,以增强平肝活血解痉止痛之效)。又进药11剂,至197813日,食后腹胀继续减轻,口干好转,唯食后胃痛无明显减轻。以该方改白芍30g、甘草18g(取芍药甘草汤意)。又进药4剂,胃痛减轻,继用药10剂,胃痛消失,但食后腹胀未再好转。继服上方药,每日1剂。

另配制枳壳粉2250g,嘱每次服3g,每日3次,均于饭前30分钟左右服之,白开水送下。上两方药合用28天,食欲胃纳均明显好转,食后腹胀亦逐渐减轻,体重增加。于1978220日停服汤剂,继续服枳壳粉50天,至410日,食后腹胀消失,精神转佳,形体较丰满,面色转红润,口干消失,舌苔转薄白而润,脉沉缓兼弦。体重增加6kg。于1978421日,复查胃肠钡餐造影;胃小弯侧干两骼峰连线水平以下3cm,较治疗前上升4.8cm。又以补中益气汤加白芍配制丸药,与枳壳粉共用,继续巩固疗效。

处方∶党参80g白术80g黄芪100g当归80g柴胡80g升麻80g陈皮80g白芍130g甘草80g

共为细面,炼蜜为丸,每丸重9g,早晚各服1丸,空心服,白开水送下。

半年后(19781111日),再做胃肠钡餐造影;胃小弯侧于两骼嵴连线水平以下1cm,基本恢复正常。

【按语】胃下垂的主要病机是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故谨守"陷者举之"之治则而收效,此,其一也。

其二,食后胃痛多属实证,而本例则属虚候。故方中加大芍草用量(白芍用到30g,甘草用至18g)而使痛解,即《素问·脏气法时论》"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之意。

其三,应用枳壳粉,是在服补中益气汤3个月,食后腹胀明显减轻,而继服药疗效停顿时使用。枳壳与枳实功用相似,药力较枳实为缓。《神农本草经》载;"枳实味苦·…利五脏,益气",故以枳壳粉使之空心服而助胃气。胃气得复,则能和降浊气下行,则食后腹胀自除。与补中益气汤同用,相得益彰,增强疗效。不必泥于"宽中下气"一说而闭塞思路,使良药不得良用也。

六、大柴胡汤合陈汤加减治愈黄疸一例

那某,男,52岁。

初诊196528日。

主诉及病史;两旬前吃油腻食物后,突然胸中疼痛阵作(尚可忍受),饮水或进食后加重.近日疼痛加剧,全身发黄瘙痒,白睛发黄,口干苦。大便正常,尿色赤,西医诊断为急性胆囊炎、胆石症、阻塞性黄疸。

诊查∶舌质淡红少津,苔全部剥脱呈镜面舌(光莹舌)。右上腹近右胁处按之痛甚、拒按,脉象沉细。肝功能化验∶黄疸指数30单位,谷丙转氨酶390单位,麝香草酚浊度试验6单位。

辨证∶黄疸(阳黄)。证属肝胆湿热郁阻,胆热腑实证。

治法;清湿热、利胆通腑。以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

处方∶柴胡12g黄芩10g半夏12g白芍20g大黄15g茵陈30g栀子10g元胡12g香附10g良姜4g甘草12g郁金10g元明粉12g(冲服)

进上方药2剂后水泻4次,胸痛大减。又连服药2剂,胸痛消失。原方将元明粉减为6g,又连服药12剂,黄疸消退,舌上渐生薄白苔而润。于226日出院后门诊治疗,原方去大黄继服药35剂,复查肝功能正常。胆囊造影报告;未见结石影像,胆囊浓缩功能正常。

【按语】本例在辨证中抓住3个要点;

1)其痛在胸,病本在胆。辨证要点是;根据右上腹近右胁处是胆之区域,按之痛剧而拒按,故断定病本在胆腑,再加黄疸之出现,更无疑义。若以《素问·刺禁论》谓∶"肝生于左",《难经》所说;"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而误认为肝在左胁,胆附于肝之短叶间,而胆亦在左胁下,据此判断病位,必然贻误病情。

2)脉舌表现为虚象,而症状表现为实证。因患者病程短,体质好,且无气血不足及胃气阴虚之证可寻,故判定脉专之虚是为假象,当舍之。若以脉舌之虚为据,不敢施以攻下,必贻误病机。故必须对脉舌症状详加分析,摒除假象,抓住本质,始能切中病情。特别是光莹舌(镜面舌)出现于实证之中,更属罕见,应当慎审,仔细辨别。

3)本例用大柴胡汤合茵陈汤加减主之,其中柴胡、黄芩、茵陈、栀子、郁金皆入肝胆,具有利胆腑、清湿热、退黄疸等功用,得理气活血之香附、元胡则能增强利胆作用而止痛。白芍、甘草则有平肝解痉止痛作用;元明粉、大黄通泻胃肠之积热而利胆,止痛尤速,即"通则不痛";半夏燥湿,与茵陈同用则增强清胆利湿退黄疸功用;良姜性温为反佐。全方旨在利胆通腑以清肝胆之湿热,药证相符,故见效较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