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流性食管炎从肝胃论治研究现状

 杏林脉香 2014-07-25

反流性食管炎从肝胃论治研究现状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指胃内容物异常反流至食管引起慢性症状和()组织损伤,表现为典型的烧心和反酸症状及食管黏膜破损表现…。属于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sl reflux diseasesGERD)范畴,可以有典型的烧心、反酸等食管内反流症状,也可有咽喉疼痛、咳嗽、哮喘等食管外表现。GERD在欧美国家十分常见,烧心、反酸发生率高达20%一45%,亚洲约6%,而我国广州为6.2%,京、沪两地反流症状发生率为5.77%,RE1.92%。RE严重影响了人民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日益受到医学者的重视。

反流性食管炎中医病名的认识

中医学无反流性食管炎病名,199734日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首次将本病称为“食管瘅”,与RE十分相似,目前还未普遍应用。陈贞羽等”。根据临床表现将该病归属于中医的“吐酸”、“吞酸”、“反胃”、“嘈杂”、“噎膈”、“胃痞”、“胸痹”等范畴。而笔者通过分析中医著作发现“吐酸”、“吞酸”的病名可以反映RE的临床症状。“吐酸”病名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呕酸善饥。”《四明心法》说:“凡为吞酸,尽属肝木,曲直作酸也。胃属土,肝属木,二者相互制约。”《医家心法·吞酸》日:“盖寒则阳气不舒,气不舒则郁而为热,热则酸矣。然亦不因寒而酸者,尽是水气郁甚,熏蒸湿土而成也。或吞酸或吐酸也,又饮食太过,胃院填塞,脾气不运而酸者,是佛郁之郁,湿热蒸变……然总是木气所致。”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吐酸》中认为:“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如饮食热则易于酸矣。”《临证备要·吞酸》所言:“胃中泛酸,嘈杂有烧灼感,多因于肝气犯胃。”

病因病机

在中医学中,肝属木,主疏泄,生发阳气,条达情志。胃属土,主受纳,以通为用。食管上及咽喉,下连脘腹,属胃所主,胃为水谷之海,与脾互为表里,共司受纳运化和输布功能,而脾胃运化与肝之疏泄功能相关,故本病病位在食管,与肝、胃、脾关系密切。肝气疏泄调达可助促进脾胃运化,中焦气机升降有常。若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胆随胃气上逆而出现反酸、烧心、嗳气、疼痛、恶心、呕吐等以系列临床表现。张国伦*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经验,认为本病病位在胃与食管,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是其基本病机。谢晶日教授等*认为,RE病位虽在食管,但属胃气所主,与肝、脾两脏密切相关。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以通为用,脾主运化升清阳,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三者协调则气机顺畅。反之,若外邪入侵、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胃失和降、气机上逆则成为本病的基本病机;情志不畅,肝失疏泄,亢而太过,横逆犯胃;木郁土壅,日久脾伤,土虚木乘,可致肝胃不和。王庆其*认为,食道与胃相连,脾胃受邪,则升降功能失常,导致气机郁滞,胃气上逆,遵清代医家吴鞠通提出的“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旨,以调理脾胃气机升降为原则。朱凌云*认为,GERD病在中焦,以胃气上逆、脾失运化为常证。雷林*认为,在胃食管反流病中,脾气虚是发病的根本,肝气抑郁、胃气上逆是其病之标,属于本虚标实之证。黄河等*认为,该病病位在食管、胃,与肝脾关系密切。主要病因为情志失调和饮食不节,肝郁气滞、横逆犯胃或嗜食辛辣、胃热内生以致脏腑受纳无权,通降失职,气机上逆,以胃热壅滞、胃气上逆为该病主要病理环节。刘华一教授¨。。认为,本病总体上是本虚标实,以实证居多,其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先天脾胃虚弱、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逸不均、药物损伤,导致肺之宣肃、肝胆之疏泄和脾胃之运化失常,胃之通降受阻,而浊气上逆,发为此病。而肝气犯胃、肝胃不和只是其发病过程中的表象。其本在于脾虚失运,脾虚肝郁,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胡开明*认为,该病多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逸过度,导致肝失疏泄,郁而化热,脾失健运,出现胃失和降,上逆于食道,食道失于濡养,通降不利而发病。赵荣莱*认为,胃食管反流病其气积滞于膈上食管之中,创薪性地提出其病因病机为“膈中积气”的理论。

中医治疗

1.辨证治疗

邱非拉*从肝论治,辨证分为肝胃不和、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阴不足、肝血瘀滞及肝阳虚6个证型,并以基本方(柴胡、黄芩各10g,党参、半夏各12g,柿蒂、浙贝各15g,大枣5枚,生姜3片,甘草3g)为基础,肝胃不和者加白术、白芍各10g,木香、砂仁各3g(后下);肝气郁结加香附、佛手、枳壳各lOg;肝火上炎加黄连3g,蒲公英15g,炒山栀子10g;肝阴不足者,易党参为沙参15g,加白芍12g,桑叶10g,石斛15g;肝血瘀滞加丹参15g,郁金、桃仁各10g,檀香3g;肝阳虚加制附子1015g,肉桂3g(后下),黄芪20g,易党参为红参10g。日1剂,2周为1个疗程,治疗本病53例,治愈42例,好转7例,有效率92.46%。袁红霞*将反流性食管炎分为胃虚兼少阳不和、胃虚兼肝胃郁热、胃虚兼痰热内扰、胃虚兼痰瘀交阻、胃虚兼寒热错杂、胃虚兼胃阴不足6型,分别用益气和胃,和解少阳、益气和胃,疏肝泻热、益气和胃,清热化痰、益气和胃,祛痰化瘀、益气和胃,平调寒热、益气和胃,养阴生津法。

2.专方专治

单兆伟教授*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认为肝郁气滞、胃失和降及食管黏膜损害之象一直存在于RE发展过程。他以疏肝和胃、制酸护膜法应贯穿始终,用柴芍护膜汤(柴胡5g,黄芩10g,白芍15g,半夏6g,太子参15g,甘草5g,炒枳壳lOg,木蝴蝶2g,煅海螵蛸15g)在 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韩罡等*采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柴胡15g,白芍12g,陈皮12g,枳壳12g,川芎6g,香附8g,苏梗15g,佛手lOg,郁金10g,丹皮10g,竹茹lOg)为基本方。胃痛加延胡索20g,白芍20g,九香虫10g;胃寒者加高良姜lOg,吴茱萸6g,肉桂20g;嗳气加法半夏10g,柿蒂10g,代赭石15g;胃热加黄连6g,金钱草12g,芦根15g;消化不良加鸡内金20g,炒麦芽15g,焦山楂15g;咽干加生地10g,沙参12g,麦冬12g。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10d1个疗程。临床治疗64例,治愈44(69),显效12(19),有效6(9),无效2(3),有效率为97%。本组病例中疗程最短10d,最长36d

3.经方、效方治疗

邱冰峰*归纳总结仲景方小陷胸汤、四逆散、大黄黄连泻心汤、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麦门冬汤、旋覆花汤、黄芪建中汤,分别用于辨证为胆火上逆、肝胃气滞、胃热攻冲、痰浊阻滞、胃气上逆、胃虚有热、胃阴不足、气滞血瘀、脾胃虚寒型RE的治疗,取得显著疗效。刘晓霓等*实验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对反流性食管炎均可减轻食管黏膜的损伤程度,病理也较模型组明显改善。三方可不同程度减轻食管局部炎症细胞的授滤,说明三方具良好的抗炎作用,其中以甘草泻心汤效果为好。

4.中西医结合治疗

杨朝霞等*用中药联合奥美拉唑加多潘立酮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0例。中药(柴胡lOg,白芍10g,枳壳lOg,党参15g,半夏12g,代赭石30g,旋覆花15g,陈皮lOg,广木香10g,竹茹lOg,甘草6g),随证加减并联合奥美拉唑及多潘立酮;与奥美拉唑及多潘立酮治疗的60例对照。治疗2周后中西医组、西医组症状缓解有效率分别为83.33%。70.00%,治疗4周后症状缓解有效率分别为100%,83.33%,胃镜下病变改善有效率分别为96.67%、71.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彭松林* 在兰索拉唑肠溶片治疗的基础上,加上中药(柴胡、枳壳、苏梗、丹参、浙贝母、乌贼骨、茯苓、砂仁),并随证加减。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2.5%明显优于对照组76.3%,且复发率13.2%明显低于对照组2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小结与展望

肝胃与RE的发病密切相关,治疗本病需重视从肝胃出发。肝胃不和、气机升降失常贯穿整个病程。以肝胃为中心的辨证分型方法,注重肝之疏泄条达。胃之受纳通降的脏腑生理特性。目前国内关于RE从肝胃论治的报道已经较为全面,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公认的中医辨证分型的方法和标准,中医中药的具体作用机理尚缺乏深入的研究。现代医学的依据尚缺乏,至于通过某种机理导致发病尚待进一步研究。而中药在治疗RE中取得的良好效果为今后开展新药的研究、病因病机的实验室研究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