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伯臾医案(一)

 一个大树 2021-12-21

张伯臾,字湘涛,号志浩。生于1901年,上海市川沙县人。髫龄即有志于医,18岁考入名医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为该校第三届学生,笃学5年,成绩优异。1922年前后又得以躬事丁甘仁先生诊侧,问难解疑,得蒙深造,1923年卒业后悬壶乡梓。1937年因兵燹,全家移居市区,与同学秦伯未行医于当时的中医疗养院。

1956年应聘到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即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从事内科临床及教学工作,先后任内科主任、内科顾问。1978年被评为上海中医学院教授。1980年被上海市政府委任为上海市高等学校中医学科教授职称评审委员会成员。1984年被聘为院专家委员会委员。

张老从医60余年来,手不释卷,精研中医经典及各家著述,同时还勤习西医及文史诸子,以求他山之助。其仁心慈厚,悬念病家疾苦,为探索疾病治疗规律,勤求不怠。虽年届耄耋,仍坚持门诊、会诊,指导并参与临床科研,并热心教学,为国内培养了大批中年中医骨干。

张老精于医理,尤擅临床,长于调治内科疑难杂证及心血管病,活人无算。学术上既继承前人,又不囿成说,颇多建树;理论上倡言心胃相通,发挥肝气肝阳;外感病上,能融贯"伤寒""温病",并有新的发展;杂病上取法"千金"治难症,提出"急病重肾""冠心"""等观点。既娴熟于中医传统辨证,又能参合西医对病的认识。主要著作有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中医内科学》(业界称为5版教材)、《张伯臾医案》等,发表论文多篇。张老还多次被评为市先进个人,其事迹已录入《上海医学名人录》及《全国名老中医荟萃》电影。

一、大柴胡汤加减治愈外感发热一例

朱某,男,53岁。初诊∶198362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于2个月前,因洗澡受凉而发热,迄今未得控制,体温为3839℃。初起热无定时,不恶寒,近1个月来,发热有定时,中午起,入暮退,伴有耳聋、目眩、口苦、咽中干热,脘腹及左下腹作胀,胃纳欠馨,无恶心呕吐,二便正常。曾有肝硬化、脾切除史。

诊查∶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辨证∶证属少阳阳明合病。治法∶治拟大柴胡汤出入。

处方;银柴胡12g炒黄芩10g炒知母10g炙甘草4g制川军6g北沙参15g麦冬10g茯苓12g碧玉散18g(包)鲜芦根30g4

二诊;66日。服药后发热已平两天,耳聋转轻,余恙如前,并见左胁下胀痛。苔薄舌偏红,脉弦数。药已对证,仍拟前法出入。

前法加天花粉15g,赤白芍各12g4剂。

三诊69日。热仍未发,诸症均减。舌红苔少,脉弦带数。据前方改白芍为24g,改柴胡为9g,加生晒参9g(另炖兑人)。4剂。

【按语】病见有口苦,耳聋,目眩,定时发热,不欲食,皆为少阳证;然又热不恶寒,呈潮热状,并见胃脘及左下腹作胀,又属阳明承气证;证兼两经,故辨为少阳阳明合病。取大柴胡汤合蒿芩清胆汤化裁之,再诊、三诊邪渐撤,舌苔渐化,为防炉灰复燃,故参入养阴活血益气之品,扶正气以善后。

张老主张治热病要融贯伤寒与温病两家学说之理,取两家之长,不应拘于学派门户。临证是用经方,还是用时方,还是两者合用,皆据证情需要而定。本案以经方大柴胡汤和解少阳清泄阳明之府,取时方蒿芩清胆汤清利湿热、和胃消痞,两者合伍,正符病机,故药仅2剂,即见效应,学者当于此究心。

二、越婢加半夏汤加减治愈夜咳一例

刘某,男,56岁。

初诊1983324日。

主诉及病史;素有痰饮,兼感外邪。初起寒热咳嗽,经治热退而恶寒未罢,顿咳,咯痰不爽,咳则胸闷气促胁痛,口渴引饮,纳便正常。

诊查;脉浮小滑,舌尖红,苔灰黄边白。辨证∶表邪虽解未彻,热饮内阻。

治法;拟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处方;净麻黄4.5g生石膏20g(先煎)炙甘草4g制半夏15g光杏仁9g木防己15g生熟米仁各15g冬瓜子12g桃仁泥9g干芦根15g2

二诊328日。顿咳夜间较减,咳痰不畅,带有血丝,左胸痛,口渴引饮,尿多,大便量少。苔黄腻而干,脉弦小滑。恶寒已减,表邪渐化,痰饮化为痰热,肺失清肃。再拟清肺化痰。

处方∶桑叶皮各10g南沙参12g光杏仁10g木防己15g海蛤粉18g(包)全瓜蒌15g炒枳实9g云茯苓12g生熟米仁各15g冬瓜子15g炒黄芩9g桃仁泥9g鲜芦根13

三诊41日。顿咳痰多得减,但仍痰黄带血,咳时左胸引痛,口渴多饮。苔薄,虽黄腻

但左前半得化,脉弦小滑。邪痰虽减未彻,肺络震伤,再拟清肺化痰补络法。

处方;桑叶皮各9g南沙参15g地骨皮15g云茯芩10g炒黄芩9g海蛤壳24g光杏仁9g天花粉10g赤白芍各9g佛耳草20g冬瓜子15g茅芦根各30g茜草根15g生熟米仁各15g

上方加减服药14剂,病愈出院。

【按语】本病人由外感发热转为咳嗽,月余未止,夜咳尤剧,咳不安眠,颇为所苦。病房医师曾投以桑菊饮、止嗽散及清肺化痰、养阴解毒等多种方药治疗未效,故延请张老会诊。张老认为;本病应抓住两,点;其一,热虽退而恶寒未罢,前人谓"分恶寒就有分表证",故知病虽日久,表仍未解;其二,口渴引饮,内热可知,参合舌苔脉象及痰饮病史,断为内蕴热饮。证成外有表寒内郁热饮之势,治疗只有两者兼顾才能符合病机,故取越婢加半夏汤加味治疗,方中麻黄散表寒,石膏清里热,配以半夏、防己等化痰去饮。组方之妙,—是方中木防己与石膏相合为木防己汤主药,木防己汤为张老治疗正虚内有热饮之常用方剂,本案证以热饮为主,故去桂枝、人参。二是方中芦根、苡仁、冬瓜仁、桃仁相合为千金苇茎汤,张老体会本方不专主肺痛,凡肺部感染证属痰热,皆可应用本方加味治疗,对痰饮化热、咳嗽日久、灼伤肺络而有瘀者尤为适合。至再诊三诊表邪罢,热势见减后,改清肺化痰佐以补络宁血以收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