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姜春华医案(七)

 一个大树 2021-12-21

十、分层扭转法合愈昏蒙一例

邵某,男,68

主诉及病史∶素有高血压病史,两天前因大便时努迸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送医院急救时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血压 260/130mmHg,脑脊液呈血样,压力增高。西医诊断为脑出血,并急请姜老会诊。

诊查;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咬,痰涎壅盛,声若拽锯,面赤气粗,躁动不安,大便秘结,苔黄厚,舌质红,脉弦滑。

辨证∶素体肝阳偏激,风火上炎,清空失清,脑络受灼,努迸后气血逆走于上,直冲犯脑,发为卒中。风火闭遏,灼津为痰,内蒙心窍,上阻廉泉,此为阳闭之证。

治法∶急先开窍醒脑,平肝熄风。

处方;羚羊角粉 3g(冲) 生石决明 31g(先煎) 钩藤 15g 怀牛膝 15g 小蓟 15g 丹皮 12g 山栀9g陈胆星 6g天竺黄 9g 石菖蒲 12g黄芩 9g 生大黄 9g 生地 30g竹沥1支(冲)

上药煎水鼻饲。另用安宫牛黄丸 2 粒,分早晚 2 次研化鼻饲。3 剂。

二诊;进上药 3 剂后大便得通,神志已清,喉痰仍多,左半身偏瘫,语言骞涩,口眼喝斜,血压 180/110mmHg。苔黄腻,质红,舌底有青筋,边有瘀点。风火趋熄,脑络已靖,清窍渐开;瘀痰未化,脉络阻滞。续以清肝化痰,活血化瘀法为治。

外方.石决明30g 夏枯草15g 生地 30g 丹参 15g 牛膝15g 钩藤15g 丹皮 9g

赤白芍各12g小蓟15g半夏 9g僵蚕 9g地鳖虫 9g炙鳖甲12g全蝎3g大黄 3g

三诊; 上方加减服药半月后,口眼喝斜渐复正,左半身能活动并起床行走;感眩晕腰酸,苔黄质红,舌下青筋色淡,尚有瘀点,脲脉细弦尺弱。拟调益肝肾之阴,以收全功。

处方;生熟地各12g首乌12g女贞子12g枸杞子 12g赤白芍各 9g丹参 12g炙龟板 9g 炙鳖甲 12g 石决明 15g(先煎)白蒺藜 9g 钩藤 12g 杜仲 9g 桑寄生 9g牛膝 9g 牡蛎 30g

【按语】 此例脑出血病情危重,经姜老用分层扭转法,逐次救治,遂康复如常人。案中 先,用平肝化痰开窍,以后相继以清肝化瘀化痰及滋肾涵肝柔阴为治,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故能逐层扭转,力挽狂澜,化险为夷。

十一、双向调节法治愈阴阳失调一例

朱某,男,45 岁。

主诉及病史;患者于 3 年前因抢救病人连续 4 夜未睡,劳累过度而突然晕倒,继则高热恶寒,骨节酸痛,全身乏力,肢体沉重,精神委靡,嗜睡多汗,胁痛。以后发热退而恶寒更甚(体温 35℃左右),虽值酷暑炎夏,仍穿棉衣棉裤,别人挥汗如雨,患者却恶寒不已。经用各种方法治疗无效,转上海请西医内分泌专家及神经科教授检查会诊,诊断为"中枢神经功能失常,脑垂体体温调节功能低下症",无特效治疗方法。后由江西中医学院某医师介绍至姜老处就诊。

诊查;诊见舌苔黄腻而舌质淡,恶风畏寒而口苦咽干、渴喜冷饮,神倦溲浑,脉弦细。辨证∶为中气内耗,营卫不和,少阳之邪未解,寒热虚实错杂,以致阴阳失调,阳虚外寒,内伏郁热。

治法;治拟温补体虚之阳,清泄遏伏之热,平和阴阳,双向调节。

处方∶党参 15g 黄芪 15g 白术 12g 桂枝 9g 白芍 9g柴胡 6g 黄芩 9g 附子 9g 肉桂 3g 仙茅 9g 黄柏 9g 黄连 3g 生姜 3g 大枣 15g 7

二诊;药后畏寒明显好转(体温上升至 36℃),余恙也减。尚感腰酸神疲。原方夫仙茅,加益智仁 9g,仙灵脾9g,生姜易干姜 3g。又服 7 剂,畏寒尽除(体温 37℃),诸盖悉平,全身轻松,恢复如常人。后又续服药数剂而返江西工作。患者来函告一切正常,虽历严冬霜雪,亦能在室外活动。经当地神经科复查∶脑垂体及中枢神经功能正常。

【按语】 现代生理学研究证明,丘脑下部,尤其是灰结节,是体温调节中枢所在的主要部位。下丘脑-垂体与中枢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可以出现体温调节的严重障碍。此例患者病起疲劳过度,引起中枢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及下丘脑-垂体体温调节功能低下,中医辨为阴阳失调。从病史看,患者病程较长,以前曾用过大量温热扶阳之剂罔效;从辨证看,患者既有劳倦伤气、气,阳不足的畏寒嗜睡、肢清神委之症,又有渴喜冷饮、溲黄、苔黄等郁热伏结之象。恶风汗出,口苦咽干胁痛,系少阳不和,营卫失调。因此呈现表与里,寒与热,虚与实的多层次双向性病理差异。姜老抓住矛盾对立的辨证关系,用党参、黄芪、白术、附子、肉桂、干姜、益智仁、仙灵脾等大剂温补扶正;又用黄连、黄芩、黄柏清泄伏热,温补清泄,双向调节,相反相成;参以桂枝、芍药、柴胡调和营卫,和解少阳;使多层次的双向性病理差异转向正常的生理平衡,阴阳归于协调。通过中医复方双向调节的治疗,使垂体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调节功能恢复正常,数年顽疾得以迎刃而解。

编者评注 姜老先生行医 60 年,临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例阴阳失调,前医用过大量的温热扶阳药而失效,乃失阴阳互根之道也。阴阳不仅是对立的,而且也是相互依存的,孤阴与独阳不能生化和滋长,人体就会发生种种病变。所以善治者必于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姜氏治本例,温补体虚之阳,清泄遏伏之热,就是从阴中求阳。他用肉桂、仙茅之温肾,黄芩、黄连、黄柏之苦寒,肉桂、附子之辛热,党参、黄芪之甘温,柴胡、白芍之调和,共成平和阴阳之剂,使阴阳归于协调,终于使数年顽疾迎刃而解。医案精练,寓意深刻,堪为后学者借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