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伯华医案(四)

 一个大树 2021-12-21

六、镇肝熄风法治愈肝风头痛一

某名旦,逾不惑之年。

主诉及病史∶罹左半头部抽痛,迁延未得治,求先生为除宿疾。

诊查;左面额角不时抽动且隐隐作痛,每遇烦怒过劳,其发益盛。视舌红苔薄黄,脉来弦滑而数,左关独盛。

辨证∶盖肝胆郁热,风阳上扰。治法∶亟宜镇肝熄风,以安阳络法。

处方∶生石决明、白蒺藜、生磁石、双钩藤、辛夷花、杭白芍、龙胆草、大生地、川牛膝、杭滁菊、桑寄生、羚羊角(另煎兑)、局方至宝丹(分吞)。

缘其演出繁忙,无暇复诊,守方连服药四十余剂而奏捷效。

【按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头为诸阳之首,怒则气上,劳则阳升,肝胆风阳潜升无制,是以发则抽痛不已也。投予清柔僭镇,佐局方至宝丹深入血络以凉开剔透,俾风热蠲而络脉平,顽疾斯解矣。方系余昔年侍诊时授拟,故至今记忆犹新。

七、清热豁痰法治愈痰厥一

张姓叟,年逾耳顺。

主诉及病史∶颈短肩宽,体魁梧,素康健,忽一日右头偏痛,外出散闷归,步至重门,倏然眩晕目黑,心头突突,头重脚轻,寸步难移,急扶廊栏,未至颠仆,家人发现,则左半身不能动矣。电邀急诊。

诊查∶见患者神识尚清,语言骞涩,目睛不易转动,口角有微涎,咽喉痰阻,面色赤而微肿,心中烦乱,左上下肢瘫痪不遂,末梢麻木,兀兀欲呕,舌伸不正,苔色白而中心微黄,脉弦大滑而坚,左手重按渐小无力。

辨证∶诊曰∶病属平素阴精亏损,阳气亢盛,必复触忿,肝气当治而未得,故血随气而逆上,以致突发昏厥,一时痰气壅盛占据清阳之位,病名"煎厥夹痰",乃中风之一型,唯一之因在干阳热不得交通而上亢。

治法∶宜首治其阳热不得交通之否,兼豁其滞留阳位之痰。

处方∶生石决明、生赭石、旋覆花、青竹茹、天竺黄、胆南星、明天麻、清半夏、化橘红、川郁金

(生白矾水浸)、竹沥水(兑人)。安宫牛黄丸二粒,每次一粒和服。

连服药3剂,1剂头痛除,痰消安枕;2剂而饮食渐进目睛舌本俱已灵活;3 剂而手足能动,室内自可徐行矣。越二日居然前来就诊,神态自若,举止如常,唯颐颊间色较蕴赤而已。原方去明天麻、旋覆花、生赭石、胆南星、竹沥水,加炙板、炙鳖甲、生牡蛎、大熟地、怀牛膝以潜阳益阴,引热下行。并嘱以薄滋味,戒忿怒,远房室,数剂而安。

【按语】"治热以寒""介类潜阳,咸味引下",用之得当,效可立应。遵此绳墨,前人不我欺也。先生曾力嘱;"此法用于本病愈早愈妙,迟则差矣。"! 深思妙悟之难也。

、解郁疏肝、豁痰达络法法愈神病一例

某洋行吴君。

主诉及病史∶素与其友有嫌,胸怀愤郁,久之烦闷少寐,淡漠寡欢,渐至强食而乏味,便艰而不爽,恒不欲见人,时有厌世之念,几无自容之地。多医无起色。

诊查∶来诊之日,神情沮丧,细诘始露端倪。视舌红苔白腻罩黄,脉现沉弦而滑数。

辨证∶诊以积郁伤神,湿痰蕴络,气机为之窒塞。

治法∶为拟解郁疏肝,豁痰达络以畅心脾之治。

处方∶珍珠母、川郁金(生白矾水浸)、莲子心、夜交藤、合欢皮、桃杏仁、黛蛤粉、青竹茹、生枳实、清半夏、朱茯神、鲜九节菖蒲根(和凉开水捣汁兑)、十香返魂丹一粒(分吞)。

连服药 10 剂,腑行转畅,纳物渐香,夜得安寐,心情日趋豁达。依法进退,并加用救苦还魂丹(一粒分六角,每煎药内和一角),再进药 10 余剂,夙恙若失。后因事拂意,疾有复萌之势,而大便秘结,数日一行。宗前议加礞石滚痰丸三钱(布包煎)、局方至宝丹一粒(分吞),复进药 10剂,便下粘滞多次,觉心胸舒畅,眠食向安,日就痊可矣。

【按语】神志病属"精神、神经官能性疾患",此例系"抑郁证"。其病多 因精神蒙受创伤,致情志郁结,痰湿 壅滞,肝胆热郁,邪扰心神使然。先生尝用清化柔肝、解郁达络、开窍涤痰、通灵醒神之法。每宗十味温胆汤、涤痰汤、指迷茯苓丸、白金丸、礞石滚痰丸等方义化裁而取效。本例缘抑郁致病,热结痰滞,上犯心包,心为邪扰,神志违常。况"怪病多痰",豁疫开郁,实为当务之急。故以檬石滚痰丸坠痰破郁之峻;十香返魂丹具开窍化痰、通灵解郁,镇静安神之力;救苦还魂丹擅清肝泻胆,安魂定魄、通窍涤痰潜镇之功。是方药,先生每用于神志失其常度、迷离错乱、哭笑无常之痰迷心窍患者,辄多配伍于汤剂中化服之,效果颇佳,此化用之长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