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伯华(1885—1955),名繁棣,别号不龟手庐主人。原籍山东曲阜。1910 年应京师之聘,在外城官医院任内科医师职,当时曾多 次联合中、西医同道赴河北等地参加防疫工作,成绩卓著,开我国医务界集体赴农村防病治病之创举。之后与同仁等通力著有《传染病八种证治晰疑》十卷引世。 1929 年,联合同道在北京创立中医药学会。同年与肖龙友先生合力创办北京国医学院,艰苦经营,历时十五载,毕业生达七百余人。 新中国成立后,孔伯华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卫生部医学科学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中西医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中医学会顾问等职。 孔伯华先生对内、外、妇、儿各科杂病均有专长,尤擅治温热疾病。早在20世纪20年代即被誉为"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活人无算,驰名全国,深受国内外广大患者之爱戴。其学识渊博,平易近人,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对中医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先生一生忙于诊务,无暇著述,晚年始抱病立说,其遗稿和部分临床验案已由门人整理,纂成《孔伯华医集》问世。 一、涤热透邪、通降败毒法治愈大头瘟一例 梁姓,北京某银行经理。 主诉及病史;1946 年孟秋朔后,突发寒热互作,经医予辛温发散,势不减而头面肿大,举家惶然莫知所措,有挚友延先生治之。 诊查;症见口渴嗜凉饮,大便燥秘,四日未行,小溲深赤,颜面掀肿如瓮,舌赤苔黄燥,脉至弦滑数大。 辨证∶诊谓∶温邪外发,初虽憎寒,实则热邪郁搏使然。辛温表散,助桀为虐,热毒上蒸,酿成"大头瘟"症。大渴思凉,便结溲赤,阳明胃家亦实,表里皆热,毒邪滋蔓,充斥上下,此涤热透邪通降败毒之不遑,奚论辛散劫灼之能事? 治法∶乃重投生石膏、蒲公英,配龙胆草、焦栀子、青连翘、紫地丁、白僵蚕、冬桑叶、金银花、薄荷叶、生知柏、鲜荷叶、全瓜蒌、元明粉(冲服)、酒川军(开水泡兑),兼用梅花点舌丹(吞服)、紫雪丹(冲服)。 服药 3 剂,大便得畅下,口渴递减,寒热悉蠲,面肿已消大半,乃去薄荷、元明粉、酒川军,加大青叶。续服药 3 剂,头面之肿尽消而愈。 【按语】大头瘟来势凶猛,治之失当,易致变症。辛温燥热,在所当忌∶清热败毒,力在速决,方能药到病除。其病来势猛,而去也速,是先生善用清凉剂之明证。此类绝妙验案,亦 不胜枚举。 先生类谓;"温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即在严冬季节,亦多热邪先,伏于内,寒邪引发于外。盖四时病温,皆多伏邪为患,且兼湿热之症。时邪外袭后,风寒湿邪化热最速。况平素蕴湿积热夙伏于内,一旦感受四时不正之气,发则恶寒壮热,表里俱急,而牵营动血,神识昏谵,痉厥抽搞,接踵而至,儿童传变尤速。"基此灼见,先生对四时温热病多从伏邪论治,必予清透疏解,勿犯辛温燥热。往往在温病初起即投生石膏、黄芩、栀子、川连、胆草、莲子心、生知柏、紫雪丹等重剂清涤里热方药,配合桑菊饮、银翘散、甘露消毒丹等法则以轻清宣泄。湿邪偏盛者,佐通草、滑石以淡渗;无汗恶寒身痛者,常佐苏合香丸以辛通芳开;发颐大头咽喉肿痛者,必用六神丸,或梅花点舌丹以消肿解毒止痛;一见壮热神昏,即投安宫牛黄丸或,局方至宝丹以清心开窍,涤热透邪,谨防热极动风、劫阴耗液而有厥脱之变。 先生治温热病重视舌苔、脉象。凡温邪初起,苔白或黄,只要见舌尖红赤,或舌边尘有小红,点,或舌底见赤,脉象弦滑洪大而实数,或沉伏劲小而数疾,或伴嗜食凉物喜冷饮者,即是热郁在里之明证。育须先清里热,为巧用生石膏,紫雪丹等之窍妙,当然要在芳诱法则下运 用,庶里清外透,温邪解之于内外。尤且用不嫌早,稍有心烦热升或小儿有躁动,夜寝不安端者,则犀角、羚羊,牛黄抱龙丸.。万氏牛黄清心丸(不是现在市售成药牛黄清心力),进而局方至宝、安宫牛黄等凉开清透之剂信手拈来,便成佳品,屡奏奇功。并辨认恶寒甚者,里热郁搏使然,若徒事辛温发表,不顾凉透清里,必致热势鸱张,耗伤阴液,气血两燔,变证蜂起,治疗棘手。恒见先生治疗此类温热证,常常一二诊,二三剂药即霍然向愈。若初起误药失治者,最多服药 10 余剂,亦能收到满意疗效;尤对危重疑难病例,挽治存活者,不胜枚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