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养血平肝、调气解郁、益气养阴法治愈经行昏厥一例 韩某,女,21 岁,未婚。 初诊∶1974 年12月16日。 主诉及病史∶初潮13 岁,月经正常。1968 年起月经失调,周期一至三个月,六天净,量不多,色淡;行经期间少腹作痛,突然昏倒,冷汗淋漓,自觉全身有下沉感,大小便欲解不得;最近三次昏倒,每发于经前,发作后即来潮。现月经一至两个月来一次,六天净,量不多,色淡;经期情绪不宁,急躁欲哭,纳差少寐;大便干结,二至三天一行。末次月经11月28日来潮,六天净。 诊查∶舌苔淡黄腻质红,脉象沉迟。 辨证;证属血虚肝郁,阳气亢逆。 治法∶治以养血平肝,调气解郁。 处方∶地黄12g 白芍 9g 川芎 3g 远志 6g 合欢皮12g 郁金 6g 制香附 6g 白薇 9g 丹皮 9g 鸡血藤 12g 6剂 二诊∶12 月 23 日。服上方药4 剂,情绪较宁,纳食增加。舌苔淡黄、质红尖刺,脉细。经期将临,治以养血调气。 处方∶地黄 15g 当归 9g 白芍 9g 川芎 3g 制香附6g 泽兰12g 甘草 6g 鸡血藤12g 丹皮 9g 远志6g 牛膝 9g 6 剂 三诊∶12 月 30 日。昨晨少腹剧痛,冷汗淋漓,胸痞泛恶,自觉全身下沉无力,但未昏厥;—小时后月经来潮,量不多,色初黑后红,无血块,今日少腹痛止,但觉腰酸,头痛面浮,胃不思纳;大便干结,三日一行。舌苔灰黄垢腻,脉左沉细,右细弦。现值经行,治以疏肝益肾,清热和胃。 处方;地黄 15g 当归 9g 赤白芍各 9g 川楝子 9g 丹皮 9g橘皮 6g 竹茹 9g川石斛 12g 川断12g 桑寄生15g 6剂 四诊;1975年1月3日。末次月经1974 年12 月 29 日来潮,五天净,血量较前增多;全身自觉下沉无力,较前减轻,时间亦缩短;大便得畅,神疲乏力,浮肿依然,四肢发冷,胃纳仍差。舌苔薄黄腻,边尖略红,脉左沉细,右细弦。治以健脾和胃为主,兼益肝肾。 处方∶党参 12g 白术 9g 扁豆 9g 甘草 6g 橘皮 6g 山药 12g 白芍 9g 地黄 12g 生谷草15g 6剂 五诊;1月10 日。服上方药5剂,精神较振,胃纳渐增,劳则面浮肢肿;大便干结,三日—行。舌苔薄黄腻,脉沉细微滑。治以益气养阴,佐以清热。 处方∶北沙参 12g 麦冬 9g 玉竹 12g 茯苓 12g 扁豆 9g 花粉 12g 知母 9g 地黄12g 白芍 9g 6剂 六诊∶2 月 24 日。末次月经1 月 30 日来潮,六天净,周期已准,且性情急躁,四肢发凉,冷汗淋漓,全身下沉等症状均已消失,但行经期间面浮肢肿依然。舌苔淡黄腻有刺,脉沉细滑。现值经前,治以养血平肝,理气清热。 处方;地黄12g白芍 9g生龙骨 15g 生牡蛎15g 丹皮 9g 制香附 6g 川楝子 9g青橘皮各 6g鸡血藤 12g 牛膝 9g 茯苓12g 6 剂 七诊∶3月7日。月经于3月2日来潮,三天净,量较前多,色红;少腹稍痛,昏厥未作,浮 肿减轻。舌苔薄黄腻,脉细,仍从前法加减。 处方;地黄12g 白芍9g生龙骨 15g 生牡蛎15g 丹皮 9g 制香附6g 川楝子9g鸡血藤 12g 茯苓 12g瓜蒌15g 知母 9g 6 剂 【按语】此例由于血虚肝郁、阳气亢逆,故治法以养血平肝、调气解郁为主,使气调血和、月经渐趋正常;后再益气,养阴,亢阳得以渐平。《素问·生气通天论》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后因浮肿明显,改用调补气血之法,最后以养血平肝、理气.清热调治,经治疗 2 个月余,诸恙悉减,得到痊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