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炳南医案(三)

 一个大树 2021-12-21

例五徐某,男,34岁。

主诉及病史∶七天前,左鬓角部生一小疙瘩,红肿发木、疼痛,西医诊断为左颞部疖肿。曾注射"青霉素"未效。就诊时发烧,头晕,恶心,大便尚通畅。

诊查∶体温38.2℃,左颞部肿起约2cm×2cm大小,红肿热痛。舌苔白滑而腻,舌质正常。脉象滑数。

辨证;湿热上蒸,火毒聚结(鬓疔)。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凉而血。

处方∶金银藤15g地丁15g连翘15g黄芩10g黄柏10g菊花10g赤芍10g白芷6g生甘草6g车前子10g

外用化毒散软膏。

二诊;上方药服3剂后,肿势已消,头痛已除,发烧已退,口渴未减。再拟前方加丹皮10g、绿豆衣10g、陈皮10g,再服药4剂,诸症平息。

【按语】本例除一般毒热象外,苔白腻,见有湿热上蒸之象。方中除清执解毒之剂外,黄柏性味苦寒能燥湿;车前子清热能利水,使之毒热湿邪得解得利;又佐以轻扬辛散之菊花,不但能载药上行,而且又能清头目利清窍。

例六王某,男,4岁。

初诊1969216日。

主诉及病史2周前右手中指内侧被木刺扎伤,经处理,三天后红肿作痛,即赴医院,经检查诊为化脓性指头炎,服用"抗生素",肿痛不减,体温增高。三天后在中指第二节指腹中央切开排脓,三日后局部又肿起,发烧持续不退,又在中指第三节两侧各作切口引流,肿胀仍未消,现已蔓延至手掌部。发烧持续一周不退,食欲不振,大便三四天未解,小便黄赤而少,有时呕吐。因手部疼痛,经常哭闹不止,夜不成眠,曾嘱立即截指,家长未同意,来我院治疗。

诊查∶右手中指高度水肿,第三指节之两侧和指腹中央各有一切口约2cm,切口周围之皮肤为灰白色,取出引流条后,有较多脓血流出,臭味较大;三个切口之间,探针可以通过,红肿已累及手掌近手腕部。因中指高度肿胀,不能屈伸。X线摄片报告称∶中指第二、三指节骨质有轻度破坏,边缘不整。舌苔白中黄,舌质红。脉象细数。

辨证∶外伤染毒,蚀筋腐骨(蛇腹疔)。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处方∶金银花10g公英10g地丁10g丹皮10g赤芍10g元参15g麦冬10g大黄5g

犀黄丸每次1.5g,日服2次。

外用红粉纱条引流,外敷化毒散软膏,每日换药1次。

二诊∶服上方药5剂后,大便通畅,小溲清。患指及手掌红肿已明显消退,肿胀局限中指第三指节,脓血已减少,疮口变小,肉芽红活。再以清热解毒、化腐生肌之剂内服,上方去大黄、地丁,加瓜蒌、白芷,停犀黄丸。外用甲字提毒药捻引流,外敷化毒散软膏。

三诊∶按前法治疗5日后,已能入睡,患儿已能下地活动。前方去公英、丹皮、赤芍,加当归、黄芪、山药。换药如前。

四诊∶又经上方药内外兼治,七日后,中指两侧之切口肉芽增生。换药如前。

五诊∶又经上方药内外兼治,七日后,中指指腹切口已缩小至0.5cm,肉芽充满,色鲜红,局部稍肿,两侧切口瘢痕较前变软,手指可以轻度伸屈,停服汤药,外敷甘乳膏,每日换药一次,三日后疮口愈合,痊愈出院。

【按语】本例说明疗毒可由于外伤染毒而发生,毒热入里可以蚀筋腐骨造成严重后果。患儿手指自伤后感染。虽经和极治疗,2周内切开引流三次,连续内服抗生素和合物理疗,

均未能控制炎症的发展,逐渐向掌心尊延,说明为耐药菌株感染。为了保护手掌和防止全身性感染,西医曾考虑截指是必要的。采用中医中药治疗获效,不但保存了手指,而且恢复了功能。

患儿因外伤不洁感受毒邪,毒热阻于皮肉之间,留于经络之中,故见高烧不退,纳少便干,小溲黄赤而少,有时呕吐,舌质红、苔黄,脉滑而数,说明毒热炽盛,所以重用金银花、公英、地丁清热解毒;佐以元参、麦冬养阴清热;丹皮、赤芍凉血解毒,又加大黄清阳明毒热;配合犀黄丸清热解毒止痛、活血化瘀消肿。局部用化腐生肌之红粉条和化毒散膏外敷,内外兼治,以整体治疗为主,亦重视局部治疗。药后全身热象渐消,局部炎症局限,进而重用透脓托毒法,方中去大黄、地丁,停犀黄丸,加全瓜萎以消肿、白芷活血排脓。

进上方药5剂后,肿胀局限于中指第三指节,两侧之切口基本愈合,只有指腹之切口仍有脓汁外渗。脓汁为气血所化生,病程日久,长期切开引流,脓汁久渗,气血被夺。所以在这阶段去公英、丹皮、赤芍,加当归养血活血,黄芪、山药补中益气,气血充沛,则疮口易敛。

在外用药方面,赵老也强调辨证施治。初诊时局部燥肿,脓水外渗,此时如腐肉不脱,新肉则无以生,肿不得消,毒邪无以退。疮口较大而深,为了引流通畅,故用红粉纱条引流,待疮口收缩变小变浅时,用甲字提毒药捻引流。同时外用具有解毒消肿止疼的化毒散软膏。疮口近愈则改用收敛生肌长肉的甘乳膏,促进伤口愈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