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仲山医案(六)

 一个大树 2021-12-21

九、攻下导滞法治愈腹痛一例

王某,女,年50余。

诊查气息急促,因剧烈腹痛而呻吟不止,痛不欲生。口唇干燥,舌苔干裂,脉象滑实,其脘腹饱满并可见跳动,以手触之,似一羊头向外顶撞。细查其腹、肠形可及,有如丘陵一般。半年来大便无规律,常见球状便,伴腹痛,午后低热。迄今已月余未正常排便。

辨证;此乃阳明腑实无疑。

治法;非峻剂不可下,乃立攻下实热,导滞散结法,以大承气汤合当归导滞汤化裁。

处方大黄30g(后下)元明粉20g(分2次冲服)枳实15g厚朴15g芍药10g当归10g黄芩10g黄连10g吴茱萸10g肉桂5g木香5g槟榔10g

水煎分2次服,嘱服药后若大便3次以上,则停药再诊。

再诊隔日,患者昨日服药2次后,排出黑硬燥粪数十枚,腹痛立减。查其腹,跳动感不甚明显,但仍坎坷碍手,知尚有燥粪未能排出。虑其年老体弱,阴津大亏,故取增水行舟法,前方大黄、芒硝减半量,合增液汤继服。

三诊;患者精神清爽,腹痛消失、日唇及舌苔转润,六脉平和。切其腹,跳动感消失,腹满胀硬亦除。

【按语】年老之人,气血不足,阴津亦亏,肠道失于濡润,常易出现大便秘结之象。日久渐成腑实,故而每见潮热,最终导致阴津大伤,痞满燥实俱备之重证。然而做为医者,视病人近月余无大便,尚无动于衷,实在令人感慨。

此例病程缠绵半年之久,体力消耗之大自不必言,故治疗中当照顾全面,既取之攻下(承气,汤),又配以导滞(当归导滞汤);既破其壅滞(权、朴),又调其气血(归、芍、槟、木)。同时寒温并用,取芩、连清热,取萸、桂反佐助诱导之力,诸药合用,共成攻下实热、导滞散结之功。

十、清肺化痰饮治愈哮喘一例

赵某,女性,40岁。初诊∶1973年秋。

主诉及病史哮喘三载有余,经年不愈,秋冬尤甚,胸中窒闷,不能平卧。屡屡延医,均无显效。西医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诊查就诊时,虽由二人搀扶登楼,仍感体力难支,哮喘大作,喉中痰鸣,气息艰难,汗出频频,口唇青紫。舌深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究其病因,乃于1次暴怒后而发。

辨证;此由肝火犯肺,进而损伤肺阴所致。

治法宜平肝清肺法,自拟清肺化痰饮加清热平肝之品。

处方前胡15g苏子10g桑皮15g杏仁10g陈皮10g玄参15g连翘10g瓜蒌仁15g黄连10g黄芩10g丹皮10g栀子10g钩藤10g生草10g

水煎服3次,日1剂。

二诊前方药服3剂,觉气息通畅,哮喘几无发作,夜可平卧,胸闷减轻。观其口唇已无青紫;脉象滑数。知其肝火已减,遂于前方去钩藤、栀子、丹皮,加五味子5g,继服。

三诊;前方药服6剂,患者只身就诊,精神清爽,气息如常人,唯脉数。此肺热留亦、阴津未复之故,乃处以养阴清肺汤。连服药10剂,多年之疾尽除。

【按语】《经》曰;"怒则伤肝";"五志烦劳,皆属于火";"诸气冲上,皆属于火"。本例患者平素肝胆有热,又暴怒引动肝火上犯于肺,灼津成痰,闭塞气道,肺失肃降之职,故而哮喘痰鸣,气息艰难。痰火久郁,气机壅滞,血行不畅,故而胸闷如窒,口唇青紫。舌脉均显痰火壅盛之征。治疗采用标本同治之法,清热化痰与平肝益阴并举,少佐丹皮配合瓜蒌仁以行气活血,使痰火散,气道利,哮喘自止。

自拟清肺化痰饮,来源于《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中清气化毒饮和《景岳全书》中神秘汤2方。前者为治疗小儿麻疹毒热内攻而致喘满方,后者为治疗上气喘急不得卧方。多年来余取2方之长随证化裁,主治肺热喘嗽诸疾(包括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支气管哮喘,肺原性心脏病继发感染等),症见咳嗽或哮喘,痰黄粘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者,疗效可观。其基本组成如下;前胡、苏子、桑皮、杏仁、陈皮、玄参、连翘、蒌仁、黄连、黄芩。

兼血瘀者加丹皮、赤芍;兼气滞者加厚朴、香附;兼湿盛者加茯苓、防己、木通;兼咳血者与家传清凉饮(见案六)合方。相辅相成,每易获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