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雄,1916年生,上海市人。中医教授。出身于岐黄世家,幼读诗书,长而习医,18岁毕业于孟河丁季范先生主办的上海中医学院,为第1届毕业生。行医50余载,曾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中医科副主任、主任、中医教研室副教授,上海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内科学会主任委员,总后勤部卫生部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杂志》编委,上海市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中医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 临床擅长内科杂病,学术思想上既强调补肾涵以充实先天之本,又主张健运中州以调理后天之本,常取标本兼施、扶正祛邪并举之法。 主要著作有《张志雄医案选》、《医海消聚》、《中药协定处方手册》等。 一、凉营清热法治愈鼻衄一例 周某,男,16岁。 初诊∶1978年7月18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于1978年7月10日上午10时左右,不明原因左鼻出血,量中等,反复不已。经我院检查,出凝血时间正常,血小板20.5万/mm³。经止血及各种对症处理后,左鼻仍渗血不止,并从口腔中流出血液,观察3天,病情无好转,于7月12日收入五官科病房。患者入院后体温逐渐升高达40.5℃,给静滴林格氏液、葡萄糖以及对羧基苄胺等止血剂,并反复多次更换后鼻腔填塞物,但出血仍然不止,血从口中涌出,血色素由原来的12.8g%下降至4.7g%。曾请内科会诊,未发现血液病及其他出血性内科疾病。7月18日因出血不止,继发严重贫血,伴有发热,病情危重而邀中医科会诊。 诊查∶询知病前曾游泳,加之暑邪入侵,蕴于肺胃,以致鼻衄妄行,形寒身热,无汗,烦躁,脉弦数,舌不出关,苔面薄腻质淡。 辨证;血去阴伤,暑邪内伏。 治法;原则上当以透泄,因"夺血者不可汗",只能以凉营清热,导热下行为出路。 处方;鲜生地30g鲜金斛30g鲜茅根90g焦山栀1.5g白薇15g桑白皮15g藕节炭3g茜草炭15g水牛角粉9g(冲)丹皮15g甘露消毒丹15g 二诊∶7月19日。投清营泄热之剂1剂,鼻衄已止,能进流汁饮食,精神略振;唯面色胱白,舌质淡,下肢欠温,脉数未净。当防再衄,原方再进1剂。 三诊∶7月20日。两天来鼻衄未再出现,精神转佳,能进半流汁饮食。舌质淡,脉数虽静而气血两耗,当予原意佐以双调。 处方∶鲜生地30g鲜金斛15g白茅根60g焦山栀9g太子参15g丹皮9g藕节炭9g茜草炭15g生白芍9g何首乌9g水牛角粉15g2剂 四诊∶7月21日。气血两虚未复,伴低热,面色苍白,脉细带数,拟予益气养血为主。处方;太子参15g鲜生地15g鲜石斛15g白茅根30g仙鹤草30g紫丹参9g女贞子9g旱莲草15g大枣7个炙甘草3g茯苓9g,3剂 患者病情平稳,血色素上升至6g%,食欲增,精神好,于7月26日出院。 【按语】本例为急性大量鼻衄,来势急;病势重;出血量多,临床较罕见,经反复局部填塞及西药止血剂而血仍不能止,血色素急剧下降,先后输血600ml。张老详询病史,结合暑邪当令分析病因病机,认为暑天邪外侵,热毒蕴于肺胃太阴、阳明脉络受伤(鼻为肺之窍)所致。暑温治当清透泄热,以取表解,但张老严守"夺血者不可汗"之古训,不用汗法;同时又不拘泥于"血脱益气,",妄投大剂独参固摄之法;而是选用凉营清热之犀角地黄汤加减,以水牛角代犀角,加入"三鲜"、白薇、山栀以清养结合,甘露消毒丹化浊利湿、导热下行,方中仅用藕节炭、茜草炭2味止血药,投1剂而血即止。案中理法方药丝丝入扣,取得显著疗效。 二、芋艿丸合夏枯草膏治愈瘰疬一例 瞿某,女,5岁。 初诊;1975年9月15日。 主诉及病史;反复发烧、咳嗽半年,经西药治愈。颈项瘰病,两侧项痛已2个月余,西医诊断为颈淋巴结结核。 诊查∶脉濡,苔白。 辨证∶先天不足,肺肾阴亏,水亏火旺,肺津不能输布,灼津为痰,痰火凝结颈项发为瘰疬。 治法;治拟清热化痰,软坚散结。 处方∶芋艿丸,日服2次,每次6g(吞服)。夏枯草膏,日服2次,每次1汤匙(冲服)。服药半月,淋巴结疼痛消失,质变软。再服药半月,共服药35天淋巴结消失。 【按语】临床实践证明,芋艿丸合夏枯草膏,对没有溃破的淋巴结结核确有疗效,而且药源丰富,价廉易得,便于服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