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浩观医案(一)

 一个大树 2021-12-21

杨浩观,名培然,字浩观。19111020日出生于山东省牟平县。幼禀庭训,从族叔杨华亭学习中医。1931年赴上海中国国医学院深造,次年转入北平华北国医学院学习,并经其叔父介绍,拜北方名医施今墨先生为师,为施先生所赏识。193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讲授《本草》。1937年回烟台行医。1938年入烟台医界同仁会西医培训班,学习3年。1947年迁至天津行医。1950年参加天津市西医进修班学习3年。1957年在天津市立第一医院创建中医科并担任主任;1958年在新成立的天津中医学院兼课。20世纪70年代起担任天津市医药管理局技术顾问,1984年退休。1991年起承担卫生部委派的授徒任务。

杨老学贯中西,造诣精深,经验宏富,治病善于"从肝论治"。杨老擅长内科、妇科,旁及儿科、外科,对治疗心脑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证、男女不孕不育证、糖尿病等颇有心得,每于疑难危重者见奇效。如1959年献"羊血疗法"抢救数十名化学制剂中毒职工脱险,曾受到天津市卫生局的嘉奖。发表过《中国药物学讲义》、《慢性尊麻疹与抗敏汤》等数十篇学术著作及论文。

一、熄风祛风法治愈肢体麻木一例

高某,男,56岁。

初诊1991222日。

主诉及病史;左躯干及大腿外侧麻木2个月,伴烦躁,时恶风寒,行动自如,纳可,便调。脑CT检查未见异常,曾服用中西药物多种无效。既往高血压史20年。

诊查∶体丰面赤,舌红绛苔少,脉细弦又弱。测血压170/90mmHg

辨证∶外风入络,引动肝风。

治法∶平熄肝风,祛风通络,佐以活血。

处方∶明天麻15g(单煎)钩藤20g苏地龙20g白僵蚕15g怀牛膝25g桑寄生15g独活10g秦艽15g络石藤15g金钱蛇半条大生地黄30g当归15g杭白芍20g赤芍10g川芎12g

丹参30g甘草10g7

二诊;199131日。服药后肢体麻木减轻,有2天无麻木,心情较前舒畅,身无寒热,舌红苔薄。血压160/80mmHg

前方去独活,加黄15g7剂。

三诊;1991311日。患者偶现肢体麻木。舌质偏红,脉细弦,尺弱。血压160/80mmHg

处方∶明天麻15g(单煎)钩藤20g苏地龙20g僵蚕15g怀牛膝25g桑寄生15g鹿衔草20g金钱蛇半条大生地黄30g当归15g川芎10g鸡血藤15g杭白芍20g桂枝尖10g甘草10g7

嘱劳逸结合,清淡饮食,怡情养性,并控制血压。半年后相遇,言药后即愈,至今安好。

【按语】肢体麻木在古代文献中属"""中风"等病范畴,多为风、寒、湿、痰、瘀、虚等原因引起肌肤失养所致,临床常虚实夹杂。本病例属本虚标实,内外风合邪。治疗初用天麻、钩藤、地龙、僵蚕平肝熄风,以独活、秦抗、桑寄生、络石藤、金钱蛇等祛风通络,以四物汤加味活血凉血;使血行风灭。外风渐去,则减祛风之品;加鹿衔草、鸡血藤合牛膝、寄生、四物汤等益肾阴、补肝血,以图治本。晚近资料已证实,肢体麻木是中风先兆之一,积极治疗肢体麻木对预防中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清肝和中法治愈呕吐一例

洪某,男,18岁。

初诊1990917日。

主诉及病史4个月前由于准备高考,学习紧张而纳谷不香,恶心夜甚。后因鼻炎服用千柏鼻炎片2个月,病情加重,恶心欲吐。一周前食腊肠后上腹作痛,呕吐食水,此后食入即吐,恶闻食臭,口木无味,头晕心烦,大便6日未行,溲黄,在某医院急诊观察室输液治疗。

诊查∶舌边红,苔白厚,脉虚关涩尺弱。

辨证∶肝郁化热,传脾犯胃,复因药、食不当,重伤脾胃,致脾不运化,胃失和降。

治法∶清肝泻火,醒脾开胃,降逆止呕。

处方∶炒萸连各5g黄芩12g广藿香15g佩兰叶10g龙胆草10g砂蔻仁各8g代代花8g姜半夏10g焦四仙各10g生姜3片甘草10g3

水煎,日1剂。

二诊;1990920日。服药后恶心呕吐均减,已能进半流质饮食,夜间仍胃院满闷不舒,大便已行,昨日出院。苔薄润,脉虚涩。前方去厚朴花、代代花,加云茯苓20g、炒白术10g、紫厚朴10g、炒枳壳10g、焦内金14g4剂。

水煎,日1剂。

三诊∶上方药共进8剂,诸症小愈后停药。前晚因进食稍多,入夜翻心,心中烧灼,自觉有热气上冲,不思饮食,大便两日未行,舌红,苔心淡黄,脉沉虚,关涩尺弱。

处方;黄芩15g龙胆草12g广藿香10g佩兰叶10g姜半夏12g云茯苓20g白扁豆衣10g砂蔻仁各10g生内金14g酒川军8g(后下)炒枳壳15g杭白芍20g桂枝尖10g焦四仙各10g生姜3片甘草10g4

水煎,日1剂。

四诊;1990108日。药后症减,冲逆已平,纳食稍增;仍恶心欲吐,卧床时甚;舌淡红,苔薄白。前方去酒军、桂枝、白扁豆衣,加川厚朴10g、炒白术15g,藿香、半夏、佩兰均增至15g

服上方3剂后症大减,前方稍出入再服7剂后,呕恶除,腹中和,饮食佳,惟心烦寐差,继以清肝解郁安神之剂治疗1月而愈。

【按语】该病例基本治则为清肝泻火,调和脾胃。初诊以左金丸、黄芩、龙胆草清肝泻火;以厚朴花、代代花、藿香、佩兰醒脾开胃;以砂蔻仁、姜半夏、生姜降逆止呕。二诊脾气已醒,胃气稍降,仍运化不力,气机失调,则去气轻力薄之厚朴花、代代花,加白术、云苓健脾补中,枳壳、厚朴行气消满。三诊因多食病复,食积化热,冲胃气逆,故用酒军、枳壳清除胃肠积滞,桂枝、白芍降逆平冲,云苓、白扁豆衣健脾护中。四诊积滞去,冲气平,加减药物旨在健脾益气和中。脾胃已实后,再图治肝,正本清源。方中用焦四仙意义有三;一为通利胃肠积滞,调理气机,助胃气下降;二为健胃,增加食欲;三为消食化积,助脾胃运化。杨师治疗脾胃虚弱、不思饮食、恶心呕逆者,每每用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