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泽生医案(三)

 一个大树 2021-12-21

五、益气养心法治愈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一例

徐某,男,54岁。

病史19761028日起头昏,思睡,胸闷,心里难过。血压96/62mmHg。听诊心率42/分,心律规则,第一心音低,心尖部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经用阿托品、维生素B6、维生素C及三磷酸腺苷、辅酶A10天,症状无明显减轻,转往某医院诊治。查心率仍4450/分,阿托品试验阳性,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用阿托品、心可定、氨茶碱、潘生丁、肌醇片、冠心苏合丸、复方丹参注射液等治疗,并用党参、黄芪、仙灵脾、毛冬青、红花、附片、川芎、当归等煎服,每日1剂,病情不见好转,心率仍为46/分,律齐。住某医院治疗,发时心率3544/分,自觉心慌,气急胸闷并有压迫感。人院后两次阿托品试验均为阳性,因住院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建议出院后继续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处方为细辛15g、补骨脂9g、熟地黄15g、五味子9g、丹参15g、太子参12g、麻黄3g、黄芪9g、甘草6g。全休2个月,并避免体力劳动。经密切观察,每日煎服1剂中药,上方药共服105剂,未出现副作用,但心率不见增快,发作时心率40/分,活动后心率仍在50/分以下,病情无变化,乃请张老诊治。

初诊1977106日。

主诉∶胸闷,心慌,气短,乏力,食欲尚正常。

诊查∶面色萎黄无华,血压偏低,脉来迟缓,舌质暗红偏紫。阿托品试验阳性,心率40/分,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辨证∶心气不足,心血痹阻。

治法∶益气养心,佐以活血通络。

处方∶潞党参15g炙黄芪9g当归9g紫丹参15g川桂枝3g红花9g炒陈皮6g炒白芍9g炙甘草3g九节菖蒲5g

二诊1978318日。上方连服90剂,证情逐步减轻,头昏、心慌、胸闷等症已除,精神大振,饮食睡眠均正常,已经上班工作。心率每分钟达60次。舌偏红,质已不紫。心气渐复,心脾之血尚不足,再以成药巩固。

处方∶归脾丸250g,每次5g;12次。

【按语】本例心悸,以脉迟心跳缓慢为特征,西医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经多种中西药治疗,症状未见好转,特别是细辛用量颇重,每次15g,连服100余剂,未见不良副作用,但亦未见效果。张老初诊时根据其主诉及诊查结果,诊断为心气不足,无力鼓动血脉以充养全身,气滞血瘀,络脉痹阻,治疗重在补益心气,佐以活血通络。用党参、黄芪、炙甘草益气强心,当归、丹参、红花活血通络,并以桂枝、九节葛蒲温通心气,促使心气振作,血行畅通。连续服药三个月,症状基本消失。复诊时选用成方归脾丸,补益心脾以善其后。

六、健脾益气、滋阴养心法治疗筋惕肉一例

陈某,男,49岁。

初诊19781125日。

主诉及病史∶头昏头胀多年,不时胸闷胸痛,心情烦躁,筋惕肉瞤,腰背酸痛,下肢清冷不和。有时易流泪,夜寐多梦,常有惊恐感。

诊查∶西医诊断为"神经衰弱症""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脉细弦,舌质淡紫,苔薄白。辨证∶心脾两虚,阳气不振,心神不宁。

治法∶健脾益气,调益心脾。

处方∶潞党参15g炒白术9g桂枝3g大白芍9g炙甘草3g龙齿24g法半夏茯苓9g百合12g浮小麦12g9g

二诊1978128日。因住招待所煎药困难,上方只服3剂,尚合病机,筋惕肉已减轻,仍头昏头胀,胸闷胸痛,不时烦躁,腰酸且胀,下肢清冷,自觉有恐惧感。苔脉同前,仍守原意进治。

处方∶潞党参15g炒白术9g桂枝3g白芍9g炙甘草3g当归9g紫丹参15g延胡索9g木香5g龙齿24g川百合12g茯苓9g

三诊19781216日。先后服药15剂,筋惕肉已退,头昏头涨亦轻,仍胸闷胸痛,下肢清冷亦减轻,腰背尚酸痛。舌质偏淡,脉沉细。心脾初和,阳气渐振,肝肾尚亏。准备返原籍,拟方带回常服。

处方∶潞党参15g全当归9g炒白术9g紫丹参15g大白芍9g桑寄生15g川桂枝3g炙甘草3g广木香5g青龙齿10g川百合12g津红枣5

【按语】惕者,筋脉跳动,者,肌肉蠕动。据方书载,多因发汗太过、津液衰少、阳气偏虚、筋肉失养所致。本例患者1972年起发现血压偏高,头昏头涨,静坐则筋脉跳动,多方查治,曾连续服用全蝎500g、天麻2kg未效。后又从瘀血痹阻用药,仅参三七即用1.5kg余,病情亦未缓解,筋惕肉润越发越重。张老据其主诉,结合舌脉,认为心脾两虚、阳气不振、心神不宁所致,前后共服药15剂,6年久病筋惕肉得瘳,患者颇为高兴,197915日特来信道谢。

综观上方,用参、术、苓、草健脾益气,配归、芍、百合、小麦滋阴养心、调益心脾,桂枝温阳化气,配丹参以行瘀和络,加龙齿以镇惊宁神,取归芍六君、苓桂术甘、甘麦大枣诸方,加减配伍。补养而不滋腻,温阳而不辛燥,彰其衰而缓其急,遣药精当,故能速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