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鸣高医案(三)

 一个大树 2021-12-21

五、温中运脾、养阴和胃治愈五色噤口痢一例

杨某,女,64岁。

初诊1983611日。

主诉及病史∶痢下五色,伴肠鸣、腹痛月余。

诊查∶肠鸣腹痛,肛门坠胀,痢下五色,黏冻夹血,一昼夜达数十次;得饮辄吐,杳不思纳;溲少色黄;形瘦神倦,终日卧床,延经月余。66日大便常规检查;红色,有凝块,红血球(++++),脓球34个。建议进一步检查以排除肠道恶性病变。由于患者体质虚极,拒作检查。

辨证∶泄痢日久,气阴两虚,正不胜病,气馁口噤。

治法∶温中运脾以扶正,和胃醒中以祛邪。

处方∶炒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0g炙乌梅5g炙甘草3g炮姜炭5g陈皮5g川石斛10g楂炭10g熟附片3g地榆炭10g炒谷芽15g

二诊∶大便黏冻及血液减少,便次一昼夜减为15次左右,呕吐腹痛止。溲量增多,口不觉干,有矢气,但嗳气不畅,肛门坠胀未已。苔边白中黑。药既合机,仍宜温建中宫、养阴和胃,标本兼顾。

处方∶炒党参10g炮姜炭5g白术12g熟附片5g炙乌梅5g炙甘草3g陈皮5g煨木香5g炒黄芩6g炒升麻3g炒谷芽15g

以禹余粮20g赤石脂20g煎汤代水。

另以真风斛3g,西洋参或台参须3g,二味煎汤代茶。

药后便次减少,黏液血冻逐渐消失,体力渐复。继以上方加减化裁,先后连服药40剂而告痊愈。随访一年多旧病未发,身体尚健。

【按语】本例患五色痢月余,病程虽不算久,但病情危急,日下数十次,胃肠津液脂膏消耗殆尽,形瘦骨立,终日卧床,饮食即吐,已成噤口。考噤口痢,系湿热蒸毒,闭塞肠胃,故一般都用苦寒清热、养胃开噤之法,但该患者查不思纳,得饮即吐,苔中黑而口不干,肛门坠胀而怕冷,此乃脾阳已惫、胃气将绝之象,苦寒药决非所宣,因用附子理中汤以补气温阳,伍酸甘化阴、养阴和胃、升清固下之品兼而顾之,舍常取变,最终取得满意的疗效。

六、和镇逆、温中通下法治愈顽固性呕吐一例

赵某,男;40岁。

初诊1964214日。

主诉及病史∶食后呕吐近6年。外院检查无明显器质病变,但经多方治疗未效。近两月来发作加剧,食已即吐,势如喷射,倾筐倒箕,吐出而安。

诊查∶禀弱形瘦,舌苔薄黄,脉细弦。

辨证∶胃失通降,气机上逆。

治法∶和胃镇逆。

处方∶姜半夏9g旋覆花6g(包)代赭石15g降香片3g炒枳实4.5g广陈皮4.5g炙甘草3g高良姜3g淡吴萸1.5g乌梅肉3g制香附9g白芥子3g

二诊∶药后吐势未减,腹胀便燥,怯寒食少,形弱神倦,苔黄,脉细弦。证属下结上逆,法当通幽降浊,兼以温中通腑。

处方∶生大黄6g生甘草3g生枳实4.5g降香片4.5g熟附片3g淡吴萸1.5g生姜渣3g乌梅肉3g旋覆花6g(包)代赭石15g姜半夏9g

三诊∶用通降阳明、温运太阴法,大便日行,呕吐渐止,偶有小发,仍觉院腹作胀,周身困倦。舌苔淡黄,脉细弦。再予和胃降逆,温通兼施。

处方∶生大黄6g生甘草2g生枳实4.5g姜半夏9g旋覆花6g(包)代赭石15g淡吴萸1.5g高良姜3g降香片3g春砂壳3g乌梅肉3g

【按语】患者呕吐反复发作6年,食顷即吐持续两月,胃气有升无降,冲逆莫制,投以旋覆代赭下气镇逆药后呕吐未止。曹老细审病机,认为主要是便燥专黄,必兼有热,胃气不降则逆。欲止其呕,须先开通其结。《金匮要略》云∶"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王太仆亦说∶"食不得入是火也,"均与是症相符,故苦寒通降之法在所必用。但患者久呕体弱,食少怯寒,神倦脉细,脾寒脏寒显著,非温不通。虚实寒热错杂,用药亦须温凉缓急配伍,乃仿许叔微温脾汤法,通降阳明,温运太阴。方中大黄、枳实,通腑降浊以开幽门;姜、附、吴萸,辛温通阳以复脾运;配以降逆止呕、酸甘缓中之品,6年痼疾,得告痊愈。随访十余年,病未复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