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丁光迪医案(一)

 一个大树 2021-12-21

丁光迪,(19182002)江苏省武进县人,1918年生于中医世家。19351937年从父丁谏吾学医,继承祖业。1937--1938年间,瘟疫大流行,即在家乡开业,诊治天花、霍乱、湿温病等取得疗效而享誉一方。1956年春,任教于江苏省中医学校,1958年转入南京中医学院,曾为南京中医学院教授。历任中医诊断、方剂、金匮、中药等教研组组长、中医各家学说教研室主任等职。主讲上述各门课程和内科学等课程,并主编各科教材,均经出版发行。专著有《中药的配伍运用》、《东垣学说论文集》、《金元医学》等,并主编《诸病源候论校注》。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委员、江苏省中医学会理事、南京市中医学会副秘书长、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并为中医各家学说博士生导师、光明中医函授大学顾问。

在临床方面,中年研究时病较多,到南京后着重研究脾胃病、妇科病,尤其对于升降补泻学说心得颇多。

一、升阳泄浊法治愈胃脘久痛一例

王某,男,41岁。

初诊1990122日。

主诉及病史∶胃痛多年,时发时止。近五六天来发作频繁,卧床不起。平时形寒怯冷,少气乏力,食少化迟,尤其不能吃粥,吃粥则泛清水。亦不能多食油腻,否则嗳腐作胀。大便潇结无常,以溏便时多,甚时并见肛门下坠。病发脘胀作痛,引及两胁,自感有气攻冲走窜,但又不得作嗳;气坠则欲大便,但大便又不爽。若得温运按摩,摩至肠鸣矢气,则快然如衰;如得小便畅利,亦感适意。不能多站,站久则脘腹重坠。痛甚气胀,又不能按,亦不能高声言语。恶动喜静,动则头晕目黑。

病经多种检查,曾拟诊慢性肥厚性胃炎、轻度胃下垂、贫血等。这次复发,良由受寒引起,痛势较剧,诸药欠效,怀疑恶变,顾虑甚多。

诊查∶病人气色晦黄虚浮,唇淡微肿,满面愁容,应对少神。舌苔厚腻微黄,质稍胖暗淡,两手脉濡。

辨证∶湿浊中阻,升降失常,气机痞塞,阳不能展,不通则痛。从其体质而论,多年之病,是为内伤中虚;而从目前症状言,则湿浊有余,痛属邪实。故本案为虚实错见、本虚标实之候。

治法∶遵《黄帝内经》之旨,急则治其标,先标后本,分步骤施治。姑以升阳泄浊斡旋气机。见痛止痛,诚非上策。从升阳除湿五苓出入,以观效机。

处方∶柴胡7g升麻5g川芎7g藁本10g制苍白术各10g陈皮5g桂枝15g茯苓15g泽泻10g上肉桂5g(后下)炒白芍10g草蔻仁10g(杵后入)3

二诊∶前方升阳生发引胃气,化气通阳泄湿浊,从上下内外分消,恢复中焦升降功能,药病相当,服后甚适。服至第二剂时,自感药入如有一股暖流,脘腹雷鸣,频频得嗳与矢气,小水畅行,一身轻松,脘痛随之几无。但尚感疲乏,欲得安寐。舌苔根腻已松,前半化薄微黄,脉转有力。方药见效,无大更张,邪有去路,略参顾本。

原方去藁本,减草蔻仁为5g,加炒党参10g5剂。

三诊∶正喜胃痛迅能见效之时,讵料冷空气突然南下,连日阴雨,病情又起变化,此属天人相应。痛又起,痛无以前之甚,气胀亦轻,但院腹阴冷,四肢微厥,泛溢清水,食又化迟,小溲亦少。形寒畏冷,懒不肯动。舌苔转为滑腻,脉见弦象。此属寒水为患,遏抑中阳,与湿胜气滞病情有间。再复入温中散水之品,兼御外寒。

处方∶柴胡7g升麻5g藁本10g制苍白术各10g陈皮5g桂枝15g茯苓15g泽泻10g草蔻仁10g(杵后入)淡吴茱萸7g炒党参10g干姜10g生姜55

四诊∶脘腹温和,胃痛又平,小溲见长,泛水亦止,这是阳和气化之佳象。舌苔转为薄白腻,脉濡尚少力。邪气日退,转为扶正,补中益气,培其根本。

处方∶柴胡5g升麻5g白术10g陈皮5g桂枝10g茯苓10g干姜5g炒党参10g黄芪10g炙甘草3g川芎7g砂仁末4g(后下)生姜2片大枣55

五诊∶小试甘药补中,未见碍运,纳谷亦可。惟大便尚未结实,间且腹滞肛坠,天阴即感畏寒。从此分析,虽为中焦胃病,实多中下气虚,荣卫亏损已久,中气亦难以一时恢复。腑宜通,脏欲守,再从通补中调理。

处方∶前方去砂仁末,加炒防风10g、煨木香7g、焦神曲10g,升麻、党参、黄芪各加5g10剂。

六诊∶病情又见好转,腹温和,全无痛感,气力亦较前为壮。饮食恢复正常,吃粥亦不泛水。大便成形,间日一解,亦无肛坠之象。面色略见光泽,舌苔薄白,惟质尚稍胖略暗;脉虽尚细,但耐按有神。时届新春,生阳之气来复,可以借此东风,乘胜康复。拟丸方调理,巩固疗效。从补中益气桂苓理中加味。

处方∶柴胡35g升麻35g炒白术80g炒党参120g陈皮35g炙黄芪120g炙甘草25g炒当归80g川芎80g红花80g桂枝100g茯苓100g干姜80g炒白芍120g防风80g焦神曲80g新开河人参30g

上药共为细末,用生姜、大枣各50g煎浓汤泛丸梧子大,每早晚各10g,温开水送服。丸方吃了两料,随访至今,胃痛未复发。

【按语】痛则不通,气滞血涩,湿食相阻,多为实证。此病湿盛饮逆,湿阻而气滞,为痛为胀;饮盛则中寒,阳气不化,水反上逆,亦为实邪。但见食少便溏,并兼肛坠,中气已经下陷,是病不仅在于胃,兼夹脾虚,已为虚实错杂之证;尤其小水畅行,其痛即减,是太阳膀胱的气化情况左右着此病的臧否。如此则不仅病在中焦,且已涉及下焦,成为中下两焦俱病。此等病情,决非一般的行气止痛、见痛治痛所能解决,必须升引清阳,降其浊阴,使升降复常,才能气行而湿化,气化而痛止。所以,处方以升阳除湿与五相合;从上下内外分消,着意斡旋气机为法。

再论此病之湿,属于内湿,是由牌胃气弱、水谷不化精而生湿浊,徒治其湿,尚属治标,必使脾胃健运、谷消水化,才是治湿之本,亦是治痛的根本。何况前人尝说;"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只有网开一面,使邪有出路,才是良法。所以于五苓散中重用桂芩,化气通阳,亦即泄浊。甚时水从上溢,外寒与内寒交迫,复加干姜、吴茱萸、生姜温中祛寒,并以散水,亦是更加增强桂茶化气,通阳之势。药后均能见效,证明辨证立法是符合病情实际的,确能逆转病情。

由于病因的重点在湿在饮,又兼脾虚,所以始终未以行气止痛为法,即苦温燥湿、辛香理气之品亦未敢多用,恐其仅能耗气。因为气虚而湿胜,所见脉细、舌质稍胖暗淡,有中虚宜补、血涩宜消之处,但在初中期不敢用甘药,亦不敢用血药,即对补中益气方的当归,亦宁可改用川芎,这是提防甘药的满中、血药的阴柔会反助其湿,多生枝节。最后在阳升胃醒,调理美后之时,加而用之,一举成功,深感"治病求本""审因论治"是临床的法宝,亦是治疗任何疾病能取得成功的诀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