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培中理气法治疗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一例 徐某,女,61岁。 初诊∶1988年9月22日。 主诉及病史∶有慢性胃窦炎、胆囊炎病史。9月20日下午感腹痛隐隐,21日晚因腹痛增剧,赴某医院急诊,查血淀粉酶1468U,诊为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因患者要求服中药而就诊。 诊查∶脘腹胀痛,按之痛剧,泛恶呕吐,嗳气,矢气较频,大便2日未行,神倦乏力,平素纳食不多,舌质偏淡苔薄白,脉细弱。 辨证∶年逾花甲,久病体弱,中气素虚,气滞不运,本虚标实。 治法∶补益中虚,疏理气滞,标本兼顾。 处方∶太子参12g炒白术10g炒枳实6g木香6g陈皮6g川朴5g蒲公英15g法半夏10g炒竹茹12g,5剂 二诊∶1988年9月27日。脘腹不胀不痛,但左上腹部按之仍有痛感;泛恶呕吐消失;仍神倦无力,纳食不香,大便不畅,血、尿淀粉酶均在正常范围,舌、脉无变化。中虚未复,气滞不运,腑气不降。拟培中理气,通降腑气。 处方∶太子参12g炒白术10g炒枳壳6g木香6g陈皮6g川朴5g制川军8g炒白芍10g炒谷麦芽各12g,5剂 三诊∶1988年10月2日。大便通,纳食略增,脱腹按之亦无痛感,血、尿淀粉酶仍在正常范围。以原法加减调理,身体渐趋康复。 【按语】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以湿热蕴阻、中焦气滞为多见。本例患者因年老体弱且已久病。表现为中虚气滞,故取香砂六君合积术汤、小承气汤三方加减。以补益中虚,疏理气机,通降腑气。因考虑患者体弱正衰,乃只取小承气汤之枳、朴以降腑气,从复诊时加用制军而大便得通来看,可知初诊时未用川军,未免失之过慎。 三、和解少阳、清化湿热治疗急性胆囊炎一例 饶某,女,37岁。 初诊∶1990年3月21日。 主诉及病史∶1989年11月1日,因右上腹剧痛1天,发热,伴恶心呕吐,入某医院,B超示急性胆囊炎、肝内胆管结石未排除。经用庆大霉素、舒胆通等治疗,腹痛缓解,于11月17日出院。之后于1989年12月9日至1990年3月6日,曾3次复发住人该院。CT检查;胆总管、肝内胆管及胆囊扩大,考虑为胆道感染。前日下午开始又高烧40℃,汗出较多,出汗退热后不久,又恶寒发热,发作无定时;右胁背疼痛,脘部不适,泛恶呕吐。 诊查∶舌苔中后部白黄而腻,舌质红,脉弦小而数。 辨证∶胆腑失疏,少阳枢机不利,湿热内阻。 治法∶和解少阳,清化湿热。 处方∶软柴胡10g淡黄芩10g香青蒿12g法半夏10g炒枳壳6g藿佩各12g六一散12g(包)炒赤芍10g蒲公英30g虎杖15g,3剂 二诊∶1990年3月24日。服上药2剂后,体温降至正常,脱胁已舒,右背部仍有不适感,纳食不香,头昏,二便正常,舌苔中后部薄白微腻,舌质略红,脉弦而数。胆腑余热未清,湿邪化而未净。原法出入。 处方∶软柴胡6g淡黄芩8g香青蒿12g法半夏10g炒枳壳6g炒赤芍10g白蔻衣5g藿佩各12g六一散12g(包),5剂 三诊∶1990年3月29日。纳食增加,各种自觉症状均消失,舌苔中后部薄白微腻,舌质略红,脉细弦。再拟疏胆和胃,清化湿热余邪。 处方∶软柴胡6g淡黄芩8g法半夏10g炒积壳6g炒白术10g茯苓12g生薏仁15g六一散12g(包)炒谷麦芽各12g,7剂 数月后,患者因月经不正常来就诊,云上次药后,胆囊炎症状未有发作,一直上班工作。 【按语】本例患者在四个月中曾发作4次而住院治疗。就诊时据症属邪在少阳而湿热中阻,故以蒿芩清胆汤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以和解枢机,清泄胆腑,化湿泄热。治急性胆囊炎,余常以柴胡、黄芩、积壳、赤芍、生甘草、蒲公英、虎杖为基本方。呕吐加半夏、竹茹;痛剧加川楝子;便秘加大黄;胆结石加金钱草;黄疸加茵陈、山栀等,常能迅速控制症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