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代女子妆容:古代女子的粉底和腮红原来长这样,涨知识了!

 书语人间 2021-12-21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这是书语人间为你解读的第711本书

《中国历代女子妆容》

大家好呀~

今天,灵遥将为你带来一本新书,名字叫做《中国历代女子妆容》。

爱美是人的天性,女子化妆更是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女子便已经有在使用脂粉在对面部进行装饰了。那么,在化工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女子使用的化妆品都是怎样的呢?

和灵遥一起翻开这本《中国历代女子妆容》,一起回过去看看吧~

01.妆粉考

化妆的第一个步骤是敷粉,但最早妆粉产生于什么时候,现在恐怕很难有一个明确的定论。

很多古籍中都有关于妆粉起源的记载,比如《太平御览》引《墨子》曰:“禹造粉”、晋代张华《博物志》里的“纣烧金公锡作粉”,

可以推想,妆粉的发现与应用,在周代以前便已经有了。

1. 米粉

那么,最早的妆粉究竟是什么粉呢?许慎《说文解字》中记载,“粉,傅面者也,从米分声”,说得很明白,粉上用米来做的,用来敷面,也就是“米粉”。

当时的米粉,以“粱米”为首选,“粟米”第二,研磨成粉状,越细越好,米的选用越纯越好,把磨好的米粉泡在木槽中,反复淘洗,直至水色由混变清,然后再把米粉浸入冷水里,时间越长越好。

等到散发烂臭味,淘去米粉里的醋气,把它放在一个砂盆中细细研磨,令米浆干燥,变成干燥的粉饼。用刀把中间雪白光润的部分切成薄饼状,放在阳光下晾晒,直至干透后,再揉成粉末,放入粉盒里,用来敷面。

由此可见,古人制作米粉的工艺是非常复杂的。到了秦汉时期,为了提高粉质的持久和增白效果,人们又发明了铅粉。

2. 铅粉

铅粉通常是一种将铅经化学处理后转化为粉做成,其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铅,形态有固体和糊状两种。固体常被加工成瓦当以及银锭形,糊状者则常用来敷面。

汉刘熙《释名·释首饰》有对“胡粉”作解释,“胡者糊也,和脂以胡面也”,可见,胡粉是一种用来敷面,能让皮肤有增白的铅粉,又名“铅华”。

古代的铅粉是用铅醋化为粉后调以豆粉和蛤粉制成的,其配方在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金石部》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都有记载。

然而,相较于米粉,铅粉增白效果虽好,却含有毒性,经常使用对皮肤有害,会使得皮肤发青,过量甚至可导致皮肤脱落,有生命危险。

因此,人们也想尽办法对它进行改良,以减少它的毒性。

3. 紫粉

紫粉,也是一种用来敷面的妆粉,只是粉色呈微微的淡紫色,有提亮黄肤色的效果。

根据北魏《齐民要术》的记载,紫粉由白米英粉、胡粉和胭脂菜汁液调和而成。

取白米英粉三分、胡粉一分调和均匀,再取落葵子,也就是胭脂菜蒸熟,纱布取出其液汁,和入粉中,放太阳下晒干,就做成了。

按《本草纲目》的记载,“落葵,悦泽人面“,还有护肤的效果。

4. 珠粉(宫粉)

清代妇女则喜爱使用珍珠为原料加工制作的妆粉,即“珠粉”,由于受到宫廷女子的偏爱,亦称“宫粉”。

根据《本草纲目·介部》卷四十六记载,“珍珠涂面。令人润泽好颜色。涂手足,去皮肤逆胪”,可见,珍珠粉对皮肤是很有保养作用的。

慈禧太后不仅是用珍珠粉敷面,还要服用珍珠粉以养颜。据记载,她十日服用珍珠粉一次,服用时用银质的小勺子,以温茶送下,以此来达到美白养颜的效果。

5.  干粉

以滑石制成的妇女妆粉,与惠州画眉石、始兴石墨,皆为当时女子闺阁所需。

6.  水银粉

又名汞粉、轻粉、腻粉,以水银为主料,虽白雪轻腻,但和铅粉一样,不宜独用、多用,适量用则可治疗风疮瘙痒,水肿鼓胀、毒疮等,

治疗方法有“千金翼飞水银霜法”和“崔氏造水银霜法”两种,见于唐《外台秘要》一书。

7.  粉水

从含有矿物质的水中提炼而成的一种妆粉,因取自范阳、江州又名“范阳粉”“江州粉”。

8. 檀粉

即将铅粉和胭脂调和在一起,使之变成檀红,即粉红色,称为“檀粉”,然后直接涂抹于面颊。

因在敷面以前便已经调和成一种颜色,所以色彩比较统一,整个面部肤色程度也比较均匀,能给人以庄重、文静的感觉。

9.  养颜粉

妆粉除了粉白肌肤外,也可美容,比如,两宋时期妇女常用的“玉女桃花粉”,据说使用能去除斑点、润滑肌肤和增姿益容。还有“唐宫迎蝶粉”,可除游凤去斑黯,见于宋《事林广记》一书中。

10.  爽身粉

爽身粉通常制作成粉末,加以香料,沐浴后洒抹于全身,有清凉滑爽的功效,多用于夏季。

11. 香粉

即敷身香粉,在唐孙思邈的《千金翼方》里有详细的制作方法。

02.胭脂

敷粉,只不过是古代女子化妆的第一个步骤,伴随着敷粉、女子往往还要施朱,就是在脸颊上施以一定程度的红色妆品,使得面部红润。在周代的文献里,如《招魂》里,朱便已经出现。

在古代,朱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粉质的,比如,掺杂了朱砂一类染料的红粉,与前面提到了的“紫粉”,直接与面部接触,但却不容易留存,会随着汗渍、泪渍脱落;

另一种则是油脂类的,黏性强,擦之即深入皮层,不易褪色,后世称之为“胭脂”。

与敷粉一样,古代的胭脂历史悠久,种类繁多:

1.  红蓝花胭脂

古代制作胭脂的主要原料为红蓝花,红蓝花亦称“黄蓝”“红花”,是从匈奴传入我国的。

史载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回国时,曾将其带回,因花出自焉支山,故汉人称其制成的红妆用品为“焉支”,焉支为胡语音译,后写作“胭脂”。

在汉代,红蓝花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与美容化妆材料,被广泛地使用在匈奴人与汉朝人之间,在《齐民要术》里有详细的使用方法。

2.  绵胭脂

绵胭脂出现于魏晋时期,是一种便于携带的胭脂,以丝锦卷成圆条浸染红蓝花汁而成,妇女用来敷面或注唇。

3.  金花胭脂

金花胭脂是一种便于携带的薄片胭脂,以金箔或纸片浸染红蓝花汁而成,使用时稍沾唾沫使之溶化,即可涂抹于面颊之上或嘴唇上。

4.  玫瑰胭脂

玫瑰胭脂是一种以玫瑰花瓣制成的胭脂,亦称“玫瑰膏子”,在清代非常流行,清宫后妃所用的玫瑰胭脂,选料都非常讲究 —— 

选用清晨时绽放的花朵,仔细选取色泽纯正一致的花瓣,选好后,将其放入洁净的石臼,慢慢研磨成浆,再以细纱制成的过滤器滤掉一切杂质,按胭脂缸口大小,压制成圆饼状,五六天后取出,晒三四个日头,待干透,便制成了。

5.  山榴花胭脂

山榴花胭脂是一种以山榴花汁制成的胭脂,其制法和玫瑰胭脂类似,在《天工开物》里有记载。

6.  胡胭脂

胡胭脂是明清时期一种以紫矿染绵而制成的胭脂,谓之“胡胭脂”。所谓紫矿,是一种细如蚊虱的紫胶虫的分泌物,寄生于多种树木,其分泌物呈紫红色,以此制作染色剂品质极佳。

古人在擦拭胭脂时,有三种不同的方法:

一种和现在的人类似,先敷粉,再擦拭胭脂;另一种是先擦拭胭脂,再敷粉,因有白里透红之感,而称之为“飞霞妆”;最后一种是把敷粉和胭脂调和在一起后,使之变成檀红色后,再涂抹于面颊上,能给人以庄重、文静的感觉。

以上,便是今天的内容。

下一篇里,灵遥将继续为你带来眉黛和眉脂考,

敬请期待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