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公开声称只用三天时间就破译了苏美尔泥板天文图的奥秘,实际上这个泥板天文图已经让我心神不宁很长时间了,我绕了很大一圈,终于回到这个问题上,利索收拾了猎杀名单上的最后一个顽敌——这真是一个意外之喜。 简而言之,机缘起于对“丹德拉黄道带浮雕”(Dendera zodiac)的破译,这个好东西给了我太多重要的启发,我知道了古代星图制作的一些奥妙,不过我暂时不打算公开讨论这些细节。 苏美尔泥板天文图,这是我的命名,只是一个方便的称呼。收藏这块泥板的大英博物馆将其编号为K.8538。 对这块泥板有兴趣的读者朋友请自行搜索相关背景信息,为行文简洁,我就不当搬运工了。 这块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是英国 Austen Henry Layard 爵士于1847年至1852年期间主持挖掘亚述帝国都城尼尼微(Nineveh)皇家图书馆遗址时出土的,该图书馆于公元前612年因战乱被焚毁。同时出土的楔形文字泥板大约20000块,现藏大英博物馆。 尼尼微,摩苏尔,我已经多次说过,这里就是殷商的老巢,跟安阳殷墟同在北纬36°,这不是偶然的。残暴的亚述帝国是在商汤于公元前1599年离开之后才兴起的。要深入了解商朝,亚述帝国、赫梯帝国和巴比伦帝国都是很好的范本。 160多年来,苏美尔泥板天文图让国际学界感到“束手无策”,没有几个人敢来解题。尽管近年来有学者声称破解了天文图,指其为一颗撞地彗星的天文记录,那也只是说说而已。 对中国先秦天文学没有准确的了解,就没有任何可能准确解答苏美尔泥板天文图的奥妙。 当然,没有我独门的星空图制作绝技,也没有任何可能准确解答苏美尔泥板天文图的奥妙。 有学者摹画了泥板天文图,尽管对楔形文字的摹写非常准确,但弄错了天文图的一些重要尺寸比例,这个问题在研究“丹德拉黄道带浮雕”时同样存在。实际上我们根本不能用摹画图进行准确的研究,只能用原件的高清照片。 在这一点上,我们要感谢大英博物馆和法国卢浮宫。 现在,我告诉大家,请大家再告诉全世界——但凡看到古代文物上八分图/八角图,不用怀疑,无可置疑,这要么是启闭分至的节气图,要么就是“十二次”(黄道十二宫)图。 什么是“启闭分至”?启,就是立春、立夏;闭,就是立秋、立冬;分,就是春分、秋分;至,就是夏至、冬至。 在北天上,以北黄极为中心,太阳周年视运动位置按顺时针方向流转,古代星图也通常按上图的形式制作,不过有时冬至夏至的位置上下颠倒,如苏州的石刻《天文图》和韩国藏《天象列次分野之图》。 著名的八角星轮纹,如安徽含山凌家滩文化遗址出土的鹰首象翼玉雕等,就是启闭分至图,这是北天的大角星在昏时的视运动位置标记启闭分至乃至二十四节气。 北天的大角星在昏时的视运动位置标记启闭分至乃至二十四节气,这是什么年代的天文历法特征?我已经反复指出——这是公元前9177年,华夏文明重要的历元甲子年,夏至点在房宿四星的年代,房宿四黄经90°。这也是“明堂”制度起源的年代,房宿就是“明堂”,乃天子布政之宫,感天地,通神灵,正四时,出教化,崇有德,章有道。 八分图/八角图除了表示启闭分至八个节气,还表示“十二次”,即黄道十二宫。 “十二次”是什么?是公元前2629年登极的华夏帝王颛顼高阳设定的“量天尺”,将黄道周天360°划分为十二等分天区,即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和析木。 这个“量天尺”有什么特点呢?就是用来标记太阳周年视运动位置,即二十四节气。当太阳周年视运动位置位于每一“次”的起点,就是一个“节”,如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当太阳周年视运动位置位于每一“次”的中段,就是一个“中气”,如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这叫做“日至其初为节,日至其中为中气”。 上图就是一份颛顼元年公元前2629年冬至子夜北天星空图,大家可以下载高清大图到电脑上仔细研究。 请大家注意,颛顼时代并没有黄经数值,而只有二十八宿/二十七宿宿度值,下埃及的黄帝集团使用二十八宿,上埃及的炎帝集团则使用二十七宿,后来的夏朝也是使用二十七宿,商周则继续沿用二十八宿。 “十二次”就是将二十八宿重新划分组合,比如星纪起于斗宿十一度,中段在牵牛初度,即恒星牛宿一。在颛顼元年,斗宿十一度是立冬点,黄经225°;牵牛初度即恒星牛宿一是小雪点,黄经240°。 大家看看高清星空图,颛顼元年的夏至点在“鹑火”中,张宿二度;冬至点在“玄枵”中,危宿初度;春分点在“大梁”中,昴宿七度;秋分点在“大火”中,房宿四度。 后来的西方黄道十二宫就是从颛顼时代的“十二次”演变过来的,将北天的“十二次”顺时针偏转黄经15°,就成了西方的黄道十二宫。 以上图为例,韩国藏《天象列次分野之图》是将十二次与西方黄道十二宫等同的,比如娄宿所在降娄之次就是西方的白羊宫,降娄中正好是恒星娄宿一。 但是,后来的西方黄道十二宫偏转了15°,白羊宫的起点就成了娄宿一。 实际上,在颛顼之前的黄帝时代,就是那位诛杀蚩尤/炎帝/蜀王/屈原的黄帝,当时的“十二次”就是后来的西方黄道十二宫,是颛顼高阳帝拨动了这把“量天尺”,而后来的古巴比伦帝国又恢复了旧制。 ![]() 我还要请大家注意一个问题——上文提到的大角星,在遥远的古代,比如公元前9177年甲子年,跟角宿一的黄经值非常接近。 ![]() 我用黄经线对比一下,大家可以看得更清楚。 ![]() 我告诉大家一个大秘密——大角星和角宿一,就是华夏文明标识符“牛角”的来历。 写了这么多,我们现在回到苏美尔泥板天文图——这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 有趣的是,西方学者几乎一致认为,上图泥板右下的七个点就是昴宿星团(Pleiades)。如下图的分析。 ![]() 泥板左下方的一把大叉,西方学者也几乎一致认为,这是猎户座(Orion),也就是中国二十八宿中的参宿的主星。 由于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在北天上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排列,既然昴宿星团在右边,参宿在左边,那么这个泥板星图理所当然是北天星图。 这样看起来,似乎西方学界已经奠定了很稳靠的研究基础。 其实不然,西方学界根本没有弄清楚最基本的问题。 西方学者知道昴宿星团是七颗星,可是他们并不知道七颗星的组合并不是只有昴宿星团呐! 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其中星宿就是七颗星的组合,在中国古代文献的天文记录中,星宿就被称为“七星”。 ![]() 另外,北斗也是七星呐。 ![]() 同时,星宿七星,以及北斗七星的大部分星,都位于“十二次”的“鹑火”之次,也就是狮子座/宫,或者后来黄道十二宫的巨蟹座/宫。 ![]() 那么,我如何证明这七颗星一定是星宿七星,而不是昴宿星团七姐妹呢? 首先,我用独门绝技的北天二十八宿线框图丈量了泥板天文图,发现七个小点分布的扇面角度正好与星宿的天区范围角度相等。 ![]() ![]() 其次,我重新考虑了泥板左下方那把大叉,我认为那不是猎户座,不是参宿,而是大角星和角宿一。不是才怪呢。 ![]() 我用独门绝技的北天二十八宿线框图丈量了大角星,发现其上方指向天极的尖锥角的角宽度正好等于角宿的天区范围角度。 ![]() 我还用间隔15°的黄经线丈量了泥板,发现大角星上方尖锥的左斜边正好距离通过天极的垂直黄经线30°。30°就是十二次的每一次的宽度,也是黄道十二宫每一宫的天区宽度。 因此我可以确定,将泥板分为四大块的相互垂直的经线,要么节气标识线,要么是十二次的分界线。 ![]() 这样我就非常确定——泥板上的这两个三角,百分之百就是大角星和角宿一。 由于右边的七星是星宿,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之后排列的是东方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因此这个泥板的星图就是北天星图。 我们来看一看遥远的古代北天上大角星和角宿一的视运动位置关系,如下图。 ![]() 现在的问题是,泥板上标出大角星和角宿一,还将两星连线,大角星上方还用一个尖锥指向北天极,这是什么意思呢? 在此前的研究中,有学者认为这个尖锥(箭头)是“春分点”(Vernal Equinox)。这是一个有趣的推测,可是这位学者在示意图中标出的“秋分点”(Autumn Equinox)居然跟春分点并不是相差180°,居然不是分配在同一根直线(经线)上! 很显然,如果尖锥标识春分点,那么示意图中上方的对着尖锥的箭头就不是秋分点。 ![]() 那么,大角星上的尖锥到底表示什么呢? 我首先想到,尖锥可能表示夏至。我已经知道,公元前9177年甲子年,夏至点在房宿四星,房宿四正好是黄经90°,如下图。 ![]() 如果尖锥表示夏至点,也就是大角星或角宿一黄经90°,这就是夏至点从房宿西移到了角宿一或大角星,这个节气点西移的天文现象叫“岁差”。 根据岁差速率,我们可以粗略计算出角宿一或大角星黄经90°的年代。 ![]() 公元前9177年,夏至点大约在房宿3.6度,跟角宿一大约相差宿度40度,也就是相差黄经 0.9856473590852141 ✖ 50 = 39.42589436340856° 岁差速率约为50.2″即0.01394444°,因此角宿一黄经90°相距公元前9177年约为 39.42589436340856 ➗ 0.01394444 = 2827.355875417626年 因此就是约为公元前 6350年。 亚述帝国的天文官用泥板天文图标记公元前6350年,到底是几个意思呢? 我认为没有可能。也就是说,泥板上大角星的尖锥不是夏至点。 这时我想到了一个准确答案——这个尖锥表示的是春分点,角宿一或大角星黄经360°。 我为什么会想到了这个答案,并且认为是准确的呢? 因为我早就知道,公元前12957年这个甲子年,就是华夏文明乃至世界文明起源的历元。这一年太重要了,它的天文历法特征在华夏文明乃至“苏美尔”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哈拉帕文明中留下了深刻烙印。 请大家用高精度专业天文软件 Stellarium 来检验一下。观测地设置在哥贝克力石阵遗址,坐标N 37° 13' 35.14',E 38° 55' 12.20'。 ![]() 公元前12957年(天文年 -12956年)甲子年3月23日,冬至,日落时刻16:59。 南天上,角宿一靠近春分点,跟太阳黄经几乎相差90°。 用软件转看北天星空,大角星正好接近天顶,并且正好位于子午线上。 ![]() 我们再用北天黄经和所谓西方星座图来看一看角宿一和大角星的分布情况—— ![]() 很显然,大角星和角宿一都靠近春分点,理所当然是春天的象征。 我为什么能确定公元前12957年甲子年是华夏文明的第一个甲子年,是世界文明的历元? 因为这一年的角宿一正好就是角宿的起点。 二十八宿起于东方七宿的角宿,角宿一理所当然必须是角宿的起点,角宿一是角宿起点的年代就是始于公元前12957年。 ![]() ![]() 我为什么能够确认角宿一正好是角宿的起点呢? 因为牛宿一永远都是牛宿的起点——公元前12957年,当牛宿一是牛宿的起点,角宿一就正好是角宿的起点。 ![]() 公元前12957年是甲子年,那么甲子月从什么时候开始呢? 当然是从大雪交节那一刻开始,一到大雪交节,就进入甲子月。大雪交节时刻,太阳周年视运动位置黄经255°。 哥贝克力,公元前12957年3月7日16:26:13大雪交节,一交节就是甲子月。我们甚至可以指认这一天就是华夏文明/世界文明的第一个甲子日。 ![]() 在大雪交节当天的日出时刻,7:41,北天是如此星空—— ![]() 我们来看看用十二次二十八宿线框图标记的星空是什么情况—— ![]() 诸位抱歉,第一版的星空图标错了十二次的划分,把十二次跟二十四节气线搞混了。现在的版本才是正确的。 我们再来看一看大角星和角宿一的细节情况—— ![]() 诸位抱歉,第一版的星空图标错了十二次的划分,把十二次跟二十四节气线搞混了。现在的版本才是正确的。 根据上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公元前12957年,春分点在角宿初度。 按十二次的划分,当年的春分点在“寿星”之次的约5度。按所谓西方黄道十二宫的划分法,当年春分点位于室女宫/座的中段西边(左边)约5度。 按十二次的划分,通过“鹑尾”中的经线与通过“寿星”中的经线相差黄经30°,这根通过“鹑尾”中的经线就是在泥板上垂直平分泥板的直线。按所谓西方黄道十二宫的划分法,这根经线正好是狮子座/宫和室女座/宫的分界线。(注:此段文字对第一版文字做了重大修改,真抱歉。) 我们因此也能坚定确认,这就是所谓“苏美尔”泥板天文图的天文历法原型,伟大的天文官用泥板天文图记录了标志华夏文明/世界文明起源的璀璨星空。 ![]() (好了) |
|
来自: 见青黄 > 《人以天地气生四时法成·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