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末新政时期云南的军事教育改革与创新(下)

 颐源书屋 2021-12-21

(二)云南军事教育创新与自主管理

云南陆军速成学堂的开办是云南军事教育的对中央军事教育的争取与创新。清末新政时期,云南在军事改革中除了遵循陆军部统一军事教育的政策规划,也结合自身地域和军事人员的实际情况,主动承担军事教育的重任,积极寻找适合云南地方的军事人才培养道路。当时全国陆军学堂初创,正课学堂层累递进,取效迟缓,而各省编练新军,亟需人才,需要在两三年内培养更多初级军官。各省纷纷奏请设立速成学堂,陆军部为统筹全局,于是设立陆军速成学堂,堂址为原北洋陆军学堂改设,全国一所,“招生各省未毕业武备学堂生及按选验格式考取文理精通良家子弟,共招生定额一千一百四十名。顺天、奉天、山东、河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湖南、云南各四十名。”《陆军速成学堂章程》学堂总则规定:“各省选送学生,不得滥竽充数,如有不及额或边远省旗碍难选送者,须预先咨明陆军部,于是附近省分学堂及京旗学堂按格考选,以足其额,毕业后仍遣回原省任用。”对选送学生可能遇到的情况做了分析及后补学员的方式进行说明。时任云贵总督丁振铎结合云南位于边远省份及云南武备学堂学员特殊情况,上奏陆军部变通将武备学堂改为速成学堂,并于1906 年在云南建立云南陆军速成学堂。云南争取创办陆军速成堂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云南地处边远省份,且周边环境复杂,急需军事人才;其二,陆军部给予云南学员的名额不符合云南当时的实际情况。1906 年,在云南武备学堂停办,陆军小学堂创办时,其中武备学堂的学员年纪符合陆军小学堂招生标准的已经转入陆军小学堂学习。“在堂者尚近二百名, 虽年齿不甚合格,而程度均尚可观,教育数年,糜款巨万,不特弃之可惜,使多士抱向隅之感,抑人材难得,即新军有缺员之虞。”武备学堂停办,不能进入陆军小学堂学习的有二百名学员,虽然年纪不符合陆军小学堂的要求,但是都经过军事教育的人才。对于这些人才进行进一步军事教育,“仿照北洋速成定章办理”, 这样就可以为云南新军所用。而陆军部给云南的名额只有四十名。这样来看,云南建立陆军速成学堂更容易满足新军编练过程中对军事人才的需求。

图片

云南陆军速成学堂的创办是云南军事教育过程的创新之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1. 结合自身地域特点与中央政策进行变通,“惟原章系设在近畿,就各省武备学生咨送滇省,距离过远,而相需甚殷,拟稍变通。”主动承担因地处边远的省份而因送学员到陆军部有困难的这一军事教育问题。2. “该学堂即附设于陆军小学堂内,总办及各委员概不别支薪水,以节糜费。”陆军速成学堂设于陆军小学堂之内,节省军事场地,并与陆军小学堂共用一套行政人员且不额外补助薪水,从而收到行政人员利用的最佳效果,在军事经费方面也是一种节约。3. 选取军事人员的标准:“选武备学生之年不及而技术较优及武员之曾经战阵而精力尚强者,不拘本籍、客籍,以百名为额,两年毕业。”体现了云南培养军事人才更大的包容性,且不局限于仅对本省的军事人才培养,从省内扩大到省外。与后来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在人员选取上都兼容珍惜人才,不分地域的特点。

宣统元年(1909),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创立是云南军事教育的创新与自主进一步深化,以培养军事人才为核心,促进云南军事力量的加强,也为云南陆军讲武堂在民国时取得的辉煌成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07 年,云贵总督锡良创办陆军讲武堂,颁布《云南陆军讲武堂章程》上文以讲到,从师资情况,所训学员及学制来看,都是统一在清政府颁布的《陆军学堂办法》而设置,并且其教学内容也是受陆军部定期进行监督。因此1907 年的陆军讲武堂的特点与性质可以说与1909 年所办云南陆军讲武堂有本质的区别。云南陆军讲武堂是结合地方军事人才需要,打破清政府为统一军事教育而颁布的《陆军学堂办法》,综合云南陆军小学堂、云南陆军讲武堂、陆军速成学堂的办学特点,成为云南地方军事教育自主的军事学堂。

图片

1. 对于军事人才选取的创新,避免军事人才的浪费与流失。1909 年7 月,由李鸿祥、胡景伊等人一同拟具了《云南陆军讲武堂试办章程》 ,其第二条规定:“堂内学员分作甲、乙、丙三班。甲班学员由陆军调充,乙班学员由防营调充,丙班学生由地方招考。”在学员选取上综合了《陆军学堂办法》对陆军小学堂与陆军讲武堂,陆军速成学堂的不同招生标准。从云南地方军事教育看,这是变通陆军部规定的统一军事教育,加快了云南军事人才培养的自主军事教育,使云南陆军讲武堂即作为轮训在职军官,又招收培养爱武,习武的地方人员的综合型军事学堂。统计丙班学生名籍339 人中有十分之一的学员为云南省外人员,也体现了陆军讲武堂的包容与开放的特点。宣统元年(1909),“云南陆军小学堂培养的第一期学员毕业68 人,68 人参加武昌陆军中学考试,最后42 人顺利升入湖北陆军中学, 落榜的24 人回滇后被安置在云南陆军讲武堂继续学习。”这样就避免军事人才的浪费,同时也为云南陆军讲武堂提供了优秀的军事学员。

2. 在军事人才培养方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针对不同学员灵活调整学制与教学。《云南陆军讲武堂试办章程》载明:“陆军讲武堂课程分为学科、术科两项,均以实事实地研究合于实用为主。甲、乙班学员,除了学习一般学科(军事理论)内容外,术科以野外演习为主;丙班学生第一年学普通学及浅易兵事学,第二、三年分科专学军事学”。1910 年,李根源任总办,在《试办章程》的基础上,结合陆军讲武堂的实际和考虑到将来的发展,又制定了《改订云南陆军讲武堂章程》。7 月,鉴于当时云南新军军官严重缺乏,急待补充,于是从丙班中“选其年龄稍长学识较优者编为特别班,以期速成”。从丙班中选取优等学生100 名, 组成特别班,酌分兵科,专授军事,缩短学期,提前半年毕业。提前到军营报道,随后再回学校学习。

图片

3. 明确的指导原则,完善的管理体制,教职及师生有坚定的先进思想,实质上已成为真正的自主军事学堂,将云南陆军讲武堂命运掌握在革命党人手中。李根源在接任总办之后,以“坚韧刻苦”为陆军讲武堂的校训为指导原则,又说:“军人者,牺牲一身,以靖献于国家也。”希望学员树立远大志向,坚韧不拔,拥有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精神,献身于国家,指导学生为何而学,怎么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云南陆军讲武堂拥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设立不同职能机构。“校部设总办(即校长)一人。校部下设五个处,各司其职。(1)监督处:负责全校教育事宜。(2)提调处:负责人事调动和内外事宜。(3)编修处:负责对内对外文牍事宜。(4)财务处:负责会计财务事宜。(5)军医处:负责医疗和卫生事宜 。使学堂的各项事务的办理,更加高效有序。”“陆军讲武堂的军事教官和文职教官, 成了日本留学生的集中地”,他们拥有先进的思想。根据云南陆军讲武堂教职员表36 可知,共计41 名教职工当中,17名同盟会成员,10 名革命派,5 名倾向革命,9 名无具体政治倾向。其中拥有革命思想的教员占了80%,行政管理中重要的职务总办、监督、提调均由从日本陆军士官毕业生担任,且军事教员有22 名, 20 名均属于革命派,用进步思想在训练与教学过程中宣传“推翻帝制,打倒列强, 富国强兵”的革命主张,使学员拥有强烈的反帝,反列强的爱国思想。截止到云南重九起义,云南陆军讲武堂共培养了594 名优秀军官(《云南承华圃陆军讲武堂同人录》)。为重九起义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图片

03


清末新政时期云南军事教育的影响

清末新政时期,云南军事学堂培养了大批有军事理论掌握现代军事技能的军事人才,推动了云南军事现代化进程,增强了云南军事力量,对防止英、法等帝国的侵蚀起到重要作用。“滇越铁路转瞬开车,危亡之机,迫于眉睫。非纯用铁血主义,必坐以待毙;此稍有知识者所公认也。”面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威胁,稍有知识者均采用军事武力的方式自保。“本年吾滇陆军小学堂毕业学生,其考列优等,将来学成回省,与留东洋之士官毕业生三十余人、留北洋之陆军毕业生二十余人,群策群力,和衷共济,组织一完全军队。渐次传道,使人人有军事思想。一旦外侮逼来,黑铁赤血,誓与相拼。则庄严华丽之云南,或者不至为印缅之绩。”可以看出对于云南陆军小学堂学员与陆军讲武堂教官及被保送到北洋陆军学堂学习的学员寄托很大的期望,将他们视为保卫云南,防止云南沦为印度或者缅甸那样的殖民国家的力量。鲍威尔也曾发表评论说:“一支小小外国军队能够在中国登陆, 并且夺取任何重要目标的日子已经过去了。”事实证明,此时培养的军事主官对于民国时期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确实起到重要作用。

清末新政时期,云南军事学堂培养大批有革命思想的军事人才,加快推翻清政府统治的步伐,为滇军的发展奠定了坚定的革命基础。由于“法帝国有特权在云南设置法邮政局,革命刊物的邮寄,不受满清地方政府的检查。”这为革命思想的传播提供了稳定的渠道。云南军事学堂学员均属于科举与武科废除之后招收的学员,都具有中等文化水平,年龄一般在15 到30 岁之间,使革命思想在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的军人中更容易传播。统计各学堂的招生要求如下:

学堂

招生学员文化、年龄及培养人数(统计重九起义之前人数)

判断有无接触军事革命思想

光绪二十五年(1899)云南武备学堂

“当时科举停罢,风气丕变,以故第一、二、班学生中,多诸生以上学有有根柢之人员也”“择其文理通顺、人品谨饬者”“武备学生两次毕业,除派充营及各州县学堂教习300余名外,在堂者尚近200人”

有大部分接触革命思想

光绪三十二年(1906)云南陆军小学堂

“约计武备、新操两堂旧生及地方官之所申送各得其半”“身体强健,中等文化者为合格”“年岁限15以上18岁以下,又各省原有武备学堂内挑选者在二十岁内皆准考收”共办四期,培养人数共400人。

大部分接受革命思想

光绪三十二年(1906)云南陆军速成学堂

“选武备学生之年不及格而技术较优及武员之曾经战阵而精力尚强者”“因武备学生中有年龄稍长及本省高等问学生有志于武事者”培养100人。

大部分接触革命思想

宣统元年(1909)云南陆军小学堂第三条规定

“堂内附设丙班学生一百名考选16岁至22岁之学生,具有中等文化以上、品行端正、文理清顺、身体强健者,三年毕业备充下级军官之用”按《云南承华圃陆军讲武堂同人录》内统计594名军官

大部分接受革命思想

从武备学堂到云南陆军讲武堂共计1500 名左右,而保守估计最少有1000 名学员受革命思想的影响。最终“陆军讲武堂的学生与陆军小学堂的学生两者在重九起义中”以相互配合的关系,都发挥这各自的优势,为云南的光复,献出了应有的力量。重九起义之后,云南革命党人掌握了军事主动权,对民国时期滇军发起的护国运动及抗战时期的战争都有一定的影响。

图片

04


结语

清政府面对地方编练新军过程中军事人才的紧缺现实,不得不与地方进行妥协。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对军事教育进行改革,构建全国陆军军事院校体系,培养“忠君”“爱国”效忠清政府的军事人才,对军事教育统一管理,试图将军事教育权收归中央的构想。云南地处边远,内忧外患情况危急。云南根据陆军部颁布的学堂章程,在云南的军事教育政策具体执行中,对中央的政策有顺从也有变通,建立不同军事人才培养的军事学堂,随着军事改革的进行,进一步创新,最终实质上形成云南地方的自主军事学堂云南陆军讲武堂。

从新政时期所办学堂看,无论何种形式的军事学堂,培养与掌控军事人才是核心。云南所办军事学堂中多有革命思想的传播者,或者学员通过其他方式接触革命思想,革命党人利用中央和地方所办学堂,对接受现代军事思想与军事技能的学员,进行革命思想的宣传,为革命党人所用,最终使学堂学员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此时期云南所办军事学堂中具备现代军事素质又有革命思想的学员后来成为滇军的人才基础。


作者:刘东洋

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