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气定神闲:宠辱不惊,百毒不侵,镇定不惑

 dawn的图书馆 2021-12-21

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

——《菜根谭》

中华传统文化,流传下来很多文化瑰宝,成语就是其一。每个成语都是特定文化体系中提纲挈领之论说,富有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涵义。

汉语成语的“气定神闲”,表面涵义是指元气充足稳定,而灵魂儿在原处闲暇着,用以形容一种悠然自在而镇定的心境,或是平和、平静的心情和心境。实则,蕴藏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人生价值观上言,“气定神闲”体现为人之养气修为的境界,心气镇定、安止则神情平静,无有烦扰。从正气凛然上言,是宠辱不惊;从浩气长存上言,是百毒不侵;从平心静气上言,是镇定不惑。

人生方法论上言,是藉由“气定”而达致“神闲”的境界。“神闲”基于“气定”,而非“气定”则无以达致“神闲”。人的一生,只有藉由“气定神闲”之修为,方能体验怡然自得、康泰自适的心境。

文章图片1

人生的“气定”,基于养气之修为工夫,非养气则无以为定气

气为人生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和生命力量,非有气则人无以存在、生存。古人所讲的人身之“气”,既包含血气、精气,又包括心气、情气。前者是生理之气,后者是心理之气。

“气定”之“气”,既是心理之气或心气、情气,又是生理之气或血气。定其气而闲其神,是藉由养气之工夫,安止血气而影响、作用于心气、情气,然后基于血气的镇定而达致心气、情气的安闲、中和。

养气的修为工夫,非是强制、把捉于气上的强压血气,故作镇定,而在于藉由心志的疏导、节制达致降压而舒缓的效果。心平则气自和,心定则气自顺,心静则气自安。

在孔子的思想中,平和血气,当要有戒之修为的自觉和疏导。“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心中有戒而知止,则血气得以节制而不流于邪恶。

在孟子的理论中,养气修为的关键是“持其志,无暴其气”(《孟子·公孙丑上》)。以志为气之帅,则气配道义而为浩然正气。人之浩然正气的存有本身,便是一种邪念、物欲不动于心的“气定”,宠辱不惊。

在荀子的主张中,“治气养心之术”(《荀子·修身》),就在于:“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以礼义养心,就能治气。心得以养,则导向中和,而血气、情气得以治。

文章图片2

人生修为“气定”,自能“神闲”,非“气定”则无以“神闲”

“神闲”之“神”,类似于心、志、意等观念意涵。“闲”者,相对于狂躁不安而言,意味着安闲、安静。心有所忿怒、恐惧、好乐和忧患,则身不得其正。身不正,便是心气不定。

在孔子的思想中,藉由知晓人生必当有所戒慎而导引血气,就能使血气有所疏导、节制而不放纵。血气既为心性所节制、疏导,知止而有定,则心神必能安闲、和乐。

在孟子的理论中,基于养性、养心的工夫,亦即是“持其志”而“无暴其气”,就能藉由“气定”而达致“神闲”。气得其养而镇定,则无时不是中和之气,无时不是血气、情气上的好恶之正。

在《大学》的论说中,“神闲”之心境,来自诚意、正心的修为工夫。“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而心定安,既无躁动、无妄作,则心神自然闲适、闲和。

人生的“气定”修为,旨在“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管子·心术下》)。心气定而反正,则心神必不乱,百毒不侵。不为富贵淫,不为贫贱移,不为威武屈。“心治则气顺,心乱则气逆”(《文子·符言》)。心之治乱,又在于道德。“得道则心治”,便是养心。养心而气定,能够抵御外在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蚀,则神自闲适。

文章图片3

人生若能“气定神闲”,就可保持悠然自得心态,怡然而自得。

在“气定”与“神闲”的关系中,只有“气定”之修,方能达致“神闲”之心境。非有“气定”之修为,则不足以达致“神闲”之心性。“气定”是工夫路径,而“神闲”就是目标效验。

人生达致“气定”之心性,又在于养心、养神。养心、养神而定气,是“志壹则动气”(《孟子·公孙丑上》);藉由“气定”达致“神闲”,是“气壹则动志”。气安,则心自安。心安,而气自定。养气、养心之工夫,二者一体而交相养。

在儒家的思想中,养气就在于使心之主宰常存,使血气化为义理之顺。养气之功,莫如集义之修为。养气之后,则气化为和,定静而能止,镇定而不惑。心思能够定止,气自蛰伏;中心能够坦坦,气自舒畅。

在道家的思想中,养神之道,就在于“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庄子·刻意》)。虚静恬淡寂寞无为,则心神不劳、不竭。动以天行,就能知止而定气;心气镇定,则精神就不会为悲乐、喜怒和好恶之情所伤扰。

“神闲”的人生修为成果,主要体现在心态的恬淡、平静和镇定,以及心神的悠然自得、怡然自得。恬淡则不痴迷于外,平静则不躁动于内,镇定则泰然自若,无不自得。

心神的悠然自得,是摆脱物欲诱惑纷扰、脱离追逐功名利禄烦恼后的心安自在之心态;心神的怡然自得,是道德、仁义性命安于内心的自得其乐之心境。前者是心安理得的闲适,后者是知止不惑的镇定。

文章图片4

人生的“气定神闲”之境界,是非必经历一番认真努力的修为功夫所不能达致者。一旦达致此一境界,则人生就是:“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此心常安在静中,是非利害谁能瞒昧我。”(《菜根谭》)

人生藉由心性修为而达致“气定”,方能不为荣辱、得失所左右和主宰,面对功名利禄上的各种诱惑和牵引,保持镇定自若,做到闲庭信步、心安理得。

人生藉由心性修为而达致“神闲”,方能不为是非、利害所欺瞒和愚弄,面对各种不良思潮的冲击和侵蚀,保持知止不惑,做到百毒不侵、正大光明。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学·思·观”的探求真理而来,又呈现着“学·思·观”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应对,果敢的斗争,无愧的付出。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