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悟清先生之悟

 CeizhuPan 2017-06-14

夫太极之术,必得其人,方能通神,苟非其人,则不能精。公天性聪慧,礼而待人,昔圣人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当之无愧矣,常告诫其弟子曰:“此拳为‘文人拳’,粗人得之则粗,细人得之则细,文人得之则精。”公不欲仅作一武夫,故于太极拳道,以太极为本,尊师承而不泥古,参新意而有变化,于儒、释、道、医、兵、史及诸子百家,靡书不读,亦擅书。公初从和老夫子学太极拳为七十二式,至此乃据义理,增三式,演为七十五式,左右相称,合理数中义蕴、奇偶二数、大至八九、八卦九宫、八门九星、重叠为七十二、另加三数,乃天地人三才,福禄寿三星。

初,公从和老夫子习拳有成,逢其堂叔讳邻于某日由湘地返乡,闻公习太极拳,命于堂前演练,公演“金刚捣碓”,并为解说。邻常年居湘地常德为商贾,习南拳,颇有所成,观公演毕,曰:“不然。金刚何以捣碓,当是‘金刚三大对’,上、中、下要对,左、中、右要对,前、中、后亦要对,合无知,浑然一体,一气相贯,内外相合,方为太极拳。”又为公解说其论。公听一言即悟,乃据天地人三才,福禄寿三星,法宗三教之理,取上中下、左中右、前中后相对之义,成浑元一气之势,告禀其师和老夫子,师深为嘉许,于是易其名曰“金刚三大对”。

其架曰“小架”,小而舒展、大而紧凑,“大小谓之无极”,其法取《道德经》:“大无其外,小无其内。”故公论拳曰:“大则滞、小则灵!”其法与老子所言“见小则明”,其理惟一。公又引范蠡之论,“宏蒙推两端,分法知其中”,及东坡之论书,“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若能大字无间,小字结密,则尽善尽美矣”。历来武人少有擅学问者,然武人之拳学,必要与他学互为参悟,方可称“武学”。公则精通诸学,化入太极拳法。昔圣人论《韶》曰:“尽善矣,尽美矣!” 公之武学,可当此四字。

试略述其太极拳论。公论太极拳法,遵老子之大道,首以自然为要旨,然后能达致轻松。其根基在道家之养生法,而参合以儒家之学,盖学道在返人先天之灵性,而学儒以养人敦厚之性情也。其要在于合乎人体,顺应自然,松而不懈,以达致天、地、人三才合一,而非刻意求之。

凡习太极拳者,必论形,论气。公论其法曰:“以形顺气,以气正形。”此据医家经络学说也,习者每一举动,皆要气顺,初习拳式者皆要合人之先天生理,骨节要照,不照则无力;形顺则气顺,形不顺则气亦不顺。惟其如此,方能内气增生,气正顺形。至此一阶段,则更为精微,其形差之毫厘,气即不畅,故习者应以内气运行之感,校定形之正否。

公论太极拳之修炼法,深合道家之虚空、清静及无为境界,故谆谆诫人曰:“忌用滞力,尤忌用意”,听弟子言“练拳”、“打拳”,辄为不喜,必改曰“耍拳”。此与诸家太极拳论皆大不同,乃宗法《道德经》所谓“心使气曰僵”之义,盖心藏神,神者意也,《素问》所谓“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也”。惟其无意虚静,方能形体轻松,内气更畅。惟不尚用意,于是可达更高之境界。公终生身体心悟,此其总诀也,习者当时时谨记之。

公论太极拳之成法,以“中正平圆、轻灵圆活”为准绳,又曰“周身相随,整体协调”。习者达致此境,与人较技,方能“无处不生,无处不用”,“击人不露形”,显“小、巧、近、灵、快”之能。公以少年弱病之身,于而立之年始习太极之术,沉疴痊愈,终享遐龄。故公感喟之余,乃发愿以其养生之法,造福于世。其弟子多有体弱多病者,故公授徒,以养生健身为旨,遇有弱者、病者,先授之以健身法,待其身强体健,再授以技击之术。其弟子从公习拳而病得愈者,不可胜数。

公善教人,察从习者年龄之长幼,修为之高低,身体之强弱,悟性之高下,而以不同法授之。或引经据典,或以俚语解说,博引旁征,务求透彻,故能深入浅出,使习者皆能有所领悟。公于拳法之规矩,每每以身示范,详加解说,又亲手校正,使入正规。故公之诸弟子皆有心得,脱颖而出者不计其数,终成太极拳界之显流。

郑梧清行拳以身心描绘太极已达化境,悟出太极之真是内在拙质见清,得以纯阳之功,故而为提醒自己在修习中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无碍才能拳道合一,得以轻清是正念,取名“悟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