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参附汤合小青龙汤治愈肺心病一例 黄某,男,67岁。 初诊∶1990年12月11日。 主诉及病史∶患者向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史,近因感寒诱发咳嗽,痰白呈泡沫状,咯之不畅,喘息不得平卧,胸闷腹胀,不思饮食,面浮肢肿,溲短便潇,神疲乏力,西医诊断为"肺心病"。经中、西药物治疗旬余未效,特邀董老诊治。 诊查∶患者面浮附肿,肢末不温,自汗,舌淡苔白质滑,脉沉细无力。 辨证∶肺脾两虚,寒邪夹痰湿内阳,肾阳式微,心力衰竭,体弱病重,慎防气脱亡阳之变。治法∶暂拟益气强心、温肾调脾,佐以宣肺化饮。 处方∶红参条(另煎汁冲)9g黑附块15g焦白术12g净麻黄(后下)4.5g苦杏仁12g淡干姜3g五味子(杵)3g制半夏9g广陈皮4.5g北细辛2.4g云茯苓15g炙甘草3g沉香(后下)2.4g鹅管石(煅杵包煎)9g2剂 二诊∶1990年12月13日。服上方药2剂后咳喘大减,胸闷得宽,腹胀亦减,小溲增长,附肿渐消,稍思饮食,汗敛肢和,舌淡红,苔白初化,脉沉细带滑。证情改善,再拟原方加减。 处方∶党参15g附块9g白术12g麻黄(后下)3g杏仁9g茯苓12g干姜2.4g五味子(杵)3g苏子9g砂仁(杵)3g(后下)焦曲12g银杏肉(去皮尖)5枚,3剂 三诊∶1990年12月16日。咳减喘平,胸腹痞胀消除,纳谷步增,足肿亦退,夜寐较安,大便成形,精神渐振,面部虚浮,痰多咯吐尚易。舌淡红,苔白已化,脉形濡滑。仍拟益气调脾温肾。 处方∶党参15g黄芪9g白术12g附块9g茯苓12g炙甘草6g桂枝3g麻黄(后下)2.4g半夏9g陈皮4.5g杏仁9g细辛1.5g红枣(去核),5枚 【按语】《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说》篇有"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本案当属支饮无疑。病久肺脾气虚,心肾阳气亦衰,痰湿内阻不化。初诊时证情殊重,大有气脱亡阳之势,急投参、附益气回阳救逆,强心温肾,配合小青龙汤加减以宣肺化饮,佐以沉香纳气归肾,扶正达邪,重在心肺肾。2剂后诸症明显好转,证情趋向稳定。方随证变,故二诊时以党参易红参;附块减量;更以砂仁、焦曲理气和胃;党参、白术、获苓调脾运中,以恢复脾胃运化功能;苏子、银本肉降气.定喘。药仅五剂,咳减喘平,纳谷增进,大便转实。三诊则以补益为主,重在脾肾。仿玉屏丹、苓桂术甘、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益气调脾温肾以善其后。 整个治疗过程始终围绕着肺脾肾三脏。本病其标在肺,其本在脾肾。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掌握时机,辨证施治,至关重要。 五、大黄附子汤合控涎丹治愈肝脓疡一例 王某,男,31岁。 初诊∶1976年12月17日。 主诉及病史∶早年有痢疾史,近半月来腹泻日二三次,并见发热38~39℃,胸闷呕恶,食欲减退。10天来自觉右胁肋部疼痛,叩击时更甚,左右转侧不便。当地某医院诊治因发热不退,肝区疼痛加剧,于1976年12月11日来我院急诊,入院时检查;肝上界第四肋间、下界剑突下三指,有叩痛。白细胞计数13×/L,中性细胞0.85,淋巴细胞0.14,单核细胞0.1。胸透;右侧横膈抬高约1.5cm,活动度降低,心肺(—)。超声波∶肝上界第四肋间,下界剑突下2cm,腋前线、腋中线第6、7、8、9肋间隙可见5cm囊性液平反射。诊断为阿米巴肝脓疡。入院后经治半个月,身热不退,右胁肋部疼痛未减,邀董老会诊。症见发热起伏,右胁肋部胀痛阵作,肝区叩击痛明显,转侧活动受限,胸闷纳呆,小便短赤,大便尚调。 诊查∶舌淡红,苔薄腻,脉细弦带数。 辨证∶气滞瘀阻,肝失疏泄,湿热郁结,脾失健运。 治法∶疏肝调脾,佐以理气行瘀、清热导湿为先。 处方∶柴胡9g黄苓9g赤白芍各9g桃仁9g川楝子9g延胡索9g莪术9g败酱草15g石见穿15g茯苓12g苡仁12g红藤30g金钱草30g,3剂 二诊∶1976年12月20日。药后右胁肋胀痛虽减,但平睡转侧活动仍感不适,胸闷纳差,小溲黄赤不清,大便不畅、质干。舌淡红,苔薄腻,脉仍细弦而数。寒凝热郁,气滞湿阻,瘀血内结,肝脾不和所致。拟温经散寒,佐以理气化湿、破瘀通络。 处方∶熟军9g附片9g桃仁9g赤白芍各9g莪术9g延胡索9g川楝子9g当归10g茯苓12g苡仁12g橘叶皮各4.5g败酱草15g红藤15g细辛2.4g 另控涎丹1.5g(药前1小时吞服),3剂。 三诊∶1976年12月23日。药后大便日行二三次,先溏后稀;小水增多;右胁肋部疼痛偶见,肝区叩击痛不著,纳谷渐增,夜寐转侧活动较前便利。舌淡红,脉濡细滑。再拟前法出入。 处方∶熟军9g附片9g党参9g白术12gg茯苓12g甘草3g川楝子9g延胡索9g橘皮叶各4.5g焦六曲12g炒苡仁12g败酱草15g红藤15g,3剂 另吞控涎丹0.9g(服法同前)。 四诊∶1976年12月26日。右胁肋部无胀痛感,肝区叩击痛已除,口干口苦,夜寐转侧活动自如,纳可便调。舌红苔薄,脉细弦带数。湿瘀渐化,气滞亦利,肝脾渐和之象。拟疏肝泄热,理气行滞为治。 处方∶柴胡4.5g黄芩4.5g黄连1.5g半夏4.5g橘叶9g川楝子9g延胡索4.5g生鳖甲15g(先煎)香附4.5g当归9g枳壳4.5g焦六曲12g路路通12g,7剂 【按语】患者系沿海渔民,平日涉水感寒,复加饮食不洁,常患腹泻便痢。在治疗全过程中,初用疏肝调脾、理气行瘀、清热导湿之剂,症状虽有改善。但肝区脓液并未明显吸收。继用温经散寒、理气化瘀之品,方用大黄附子汤合控涎丹加减,右胁肋部胀痛大减,压痛明显消失,夜寐左右转侧自如,效果显著,这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