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渡舟讲伤寒47:各 论44(137、138)条

 田氏健康中医 2021-12-22



  田 氏 健 康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用药的依据,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刘渡舟伤寒

王庆国  李宇航  陈萌   整理

田中明  校排

    

《伤寒杂病论》的问世,确立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基本框架与临床理法方药应用的基本规范,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其卓越的理论价值及临床应用价值,被历代医家奉为“医门之圭臬,医家之圣书”。对于《伤寒论》的研究,自其成书不久即已开始。宋代以后,研究《伤寒论》者日众。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大力提倡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使《伤寒论》的研究步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涌现了一批《伤寒论》研究专家和教育家,刘渡舟教授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一位。
 
在《伤寒论》的教学过程中,刘渡舟教授将个人的临床心得、理论思考融入到教学中去,不仅使讲解更为生动,也加深了学生的认识。值得庆幸的是,刘渡舟教授在为北京中医学院七八级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生讲授《伤寒论》时为我们留下了录音资料。该录音资料的部分内容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曾被整理成《伤寒论诠解》出版,在中医界影响很大。令人遗憾的是,《伤寒论诠解》将录音资料的一些口语化论述更正为书面语言,在生动性上就打了折扣。在本次整理中,我们力求保持录音资料的原貌和完整,希望能将刘渡舟教授的学术思想、研究心得和治学态度发扬光大,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刘渡舟教授的此次讲解是以金人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为蓝本,除对《辨脉法》《平脉法》《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法》等内容作了删节外,其主要部分均予保留,并按原文排列顺序编排序号后,逐条加以解释。讲解中并没有将层次细分为提要、词解、病机分析、方药分析及病案举例等,仅将有关内容依先后顺序分段排列。
 
本书的整理工作是由刘渡舟教授的弟子王庆国、李宇航,以及一批再传弟子陈萌、张冬梅、李成卫、崔健、黄颖、王勇、韦兰兰、郑丰杰、艾艳珂、孙燕、刘敏、许晓娟、曲荣波、谢婷、张晗睿共同完成的。由于整理者水平有限,加之刘渡舟教授方言较重,并有当时的一些习惯说法,因此整理中难免有错漏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整理说明
 
1、本书《伤寒论》原文部分,以金人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横排版,以下简称“原书”)为准,从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第五”至“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第十四”,凡10篇。原文条文未排序号,此次为便于读者学习,按原文顺序加以编号,共计414条,113方(佚1方)。本书删去原书卷号和篇序,除“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分上中下三篇外,其他均依原书单独成篇。原书卷十所载二十五方分别附入上述诸篇有关原文之下 。原书未录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方,本书依赵开美复刻本补入。
 
2、本书为横排,故将原文中和刘教授讲课时涉及原文之“右×味”,均改为“上×味”。原书中出现的一些异体字、通假字、古体字,如藏与脏、杏人与杏仁、栝楼与栝蒌、蚘与蛔,均改为现代中医学的书写方式,以便于读者阅读与学习。
 
3、讲课录音中出现的包含“证”字的主证、兼证、证、证候等概念,按照现在的规范的中医名词术语,很多情况下应改为“症”,但当时中医界就是如此使用这些名词的,加之《伤寒论》无“症”字而统用“证”字,故仍保持原貌。
 
4、本书的解析部分包括提要、词解、病机分析、临床意义、方药分析、临床应用、注家见解、上下条文的联系、前后方证的鉴别比较和医案举例等内容,均依内容分段排列,不再另标题目。
 
5、刘渡舟教授的讲解中有部分用语不够准确,如将《金匮玉函要略方》说成《金匮要略方论》。为避免误导读者,这次整理工作中依据相关文献径予改正,不再另作说明。
 
6、本书保持刘渡舟教授的讲课录音原貌,不再增加原文校勘等内容。
 
    
 
伤寒卒病论集
绪    论
各    论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法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法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法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法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法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137

这一条承接上条,补述脏结的症状和治疗禁忌。

脏结和结胸不一样。

脏结无阳证,什么叫无阳啊?“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汤。”

“此无阳”指不是太阳的麻黄汤表实证。这个地方也是这个精神。

脏结病要排除的问题:一个是无阳。什么无阳啊?不是阳虚,阳虚不能叫无阳,无阳指没有太阳的表证,就是说这个病不发热也不恶寒,和太阳无关的。

“不往来寒热”,又加个“不”字,“不往来寒热”和少阳经证也没有关系,不是六腑的病。“其人反静”,邪气在里,一般人都烦躁,因为里边有凝结,他还凝结,“反静”,这个人神气很安静,不乐意活动,没有烦躁,这个人也没有阳明证。没有阳经的问题,三阳经排除在外了,等于干姜附子汤“不呕不渴无表证者”,把三阳经都排除以外了,剩下的是什么病?六腑的阳证都排除在外了,这个病是脏结,和腑没有关系,是病发于阴,而不是病发于阳,脏的阳气虚而寒气凝结。

根据“舌上胎滑者”,就是上边说的“舌上白胎滑”,是阳虚而寒邪凝结不化,所以津液就凝结,苔就白滑。“不可攻也”,就是说是难治,上边说“白胎滑者难治”,现在说。“不可攻也”,继上文而说。虽然是脏结,肚子也疼得很厉害,是一个五脏气虚寒、阴寒凝,又不可以用攻下之法,就很困难了。寒邪凝结,非下不去啊,而阳气不振,脏气虚衰,正虚而邪实,所以“不可攻也”。

不能用攻下之药,那怎么办?张仲景也没有方。我查了些资料,有一些注家就提出了一个方子,就是理中汤加枳实。它有“时时下利,不欲饮食,脏气还凝结”啊,所以用理中汤先补太阴的中焦的阳气,固后天的阳气,加点儿枳实散散结。这是后世的医生的一个意见了,供大家参考了。脏结这个病很厉害,有的时候还抽,病因是“胁下素有痞,连带脐旁”,痛发能把男性的阴茎都抽进去,那个病还挺厉害,因为它寒邪凝结。这是上面这两条,阐发结胸和脏结的各自不同的症状、脉象和治疗。脏结不能攻,结胸非攻不可。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138

这一条介绍了结胸和心下痞的成因,也有一个结胸和心下痞对比的意思。“所以成缩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是一个括弧句子,张仲景的自注之词。

“病发于阳”,发于阳经。什么叫“阳”?“发热恶寒,发于阳也”,比如在表的太阳病,是“病发于阳”。“而反下之”,为什么加个“反”啊?不应该下吧,“病发于阳”,病在表,又用泻下之法,这是错误的,造成什么问题?“热入”,在阳经里的邪化热入里了。怎么进来的?“而反下之”,一泻下,引贼入室,引邪入里,“因作结胸”。结胸证的成因,往往有误下而来的,由于误下之后,在表的邪热因之误下,而热入里,热与水结,构成结胸。

后边还讲心下痞,不是光结胸。结胸为实,心下痞为虚。“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病发于阴”是病发于里。“阴”代表里,不是在阳、在表,而是在里。在里是不是都可以下?那要具体分析,在里有可下的,有不可下的。阳明燥热成实,可以泻下。如果不是燥热成实,甚至还有脾虚、虚寒,那就不能泻下。如果泻下,就犯错误,要伤了脾胃之气,“因作痞”,“因”就因为误下脾胃之虚,使脾胃的升降失调,就出现心下的痞塞的病。痞,就是气塞,没有别的东西,就是气阻塞了。也可以说“痞者结也”,气凝结了,“痞者塞也,结也”,气堵住了。痞者是气痞,和结胸不一样。结胸是热与水结;痞,是由于误下,脾胃虚,升降失调,心下之气痞塞。“病发于阴,而反下之”,能不能说出一点儿理出来,举出点儿证啊?哪一条是“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大家体会体会,也有注家给提出来了。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太阴之为病,肚子胀满而吐,“食不下”,吃不下东西,“自利益甚”,大便还腹泻,“时腹自痛”,有时候肚子还疼,这是太阴脾胃虚寒证,是病发于里,病发于阴。如果“而反下之,必胸下结硬”,胸下结硬就是心下痞、心下痞硬。这是一个。

第二个是少阳小柴胡汤证。

小柴胡汤证虽然是阳经的病,但是已经半表半里。少阳病误下之后,出现半夏泻心汤证,心下痞那就是半夏泻心汤证啦,所以它这个“病发于阳,而反下之”,没加“热入”,头一个“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有“热入”两个字,是有表热入了。这个病本来是在里证,还怎么“热入”啊,所以它没有“热入”两个字,而是伤了脾胃自身的阴阳之气升降失调,所以“因作痞也”。不是一个什么外邪的问题,是伤了脾胃之气了,所以它不加“热入”两个字。

“其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为什么构成结胸病?因为“下之太早”的缘故。结胸病非得要下,“一钱甘遂一升硝,六两大黄立颇疗”,甘遂、芒硝、大黄都是泻下的,非下不可,不下不能好。问题“以下之太早故也”大结胸证是应当下的,但是你下早了,就是成结胸了,因为它还是“病在阳”,还没完全解离胸中、心下,要是下得太早,邪气不入里了吗?就是“热入”,就“因作结胸”了。这样构成的是“继发性的结胸证”。

前面这三条,一个问答题,一个脏结,一个是结胸和心下痞,是下篇一个总的概论。

未完待续

刘渡舟讲伤寒01:绪 论1

刘渡舟讲伤寒02:绪 论2
刘渡舟讲伤寒03:绪 论3

刘渡舟讲伤寒04:各 论1

刘渡舟讲伤寒05:各 论2

刘渡舟讲伤寒06:各 论3-(4)(5)(6)条

刘渡舟讲伤寒06:各 论3-(7)(8)(9)条

刘渡舟讲伤寒07:各 论4-(10)(11)(12)条

刘渡舟讲伤寒08:各 论5-(13)条桂枝汤

刘渡舟讲伤寒09:各 论6-(14、15)条

刘渡舟讲伤寒09:各 论6-(16、17、18)条

刘渡舟讲伤寒10:各 论7-(19、20、21、22)条
刘渡舟讲伤寒11:各 论8-(23、24)条

刘渡舟讲伤寒12:各 论9-(25、26、27)条

刘渡舟讲伤寒12:各 论9-(28、29)条

刘渡舟讲伤寒12:各 论9-(30、31)条
刘渡舟讲伤12:各 论9-(32、33、34)条
刘渡舟讲伤寒15:各 论12-(35、36、37)条
刘渡舟讲伤寒16:各 论13-(38、39、40)条
刘渡舟讲伤寒17:各 论14-(41)条
刘渡舟讲伤寒18:各 论15-(42、43、44、45、46)条

刘渡舟讲伤寒19:各 论16-(47、48、49、50)条

刘渡舟讲伤寒20:各 论17-(51、52、53、54)条

刘渡舟讲伤寒21:各 论18-(55、56、57、58)条

刘渡舟讲伤寒22:各 论19-(59、60、61、62)条

刘渡舟讲伤寒23:各 论20-(63、64、65)条

刘渡舟讲伤寒24:各 论21-(66、67、68)条

刘渡舟讲伤寒25:各 论22-(69、70、71、72)条

刘渡舟讲伤寒26:各 论23-(73、74、75、76、77、78、79、80)条
刘渡舟讲伤寒27:各 论24-(81、82、83、84、85、86)条
刘渡舟讲伤寒28:各 论25-(87、88、89、90、91、92、93)条
刘渡舟讲伤寒29:各 论26-(94、95、96、97、98、99)条

刘渡舟讲伤寒30:各 论27-(100)条

刘渡舟讲伤寒31:各 论28-(101、102、103)条

渡舟讲伤寒32:各 论29-(104、105)条

刘渡舟讲伤寒33:各 论30-(105、106、107、108)条

刘渡舟讲伤寒33:各 论30(109)条
刘渡舟讲伤寒34:各 论31(110)条
刘渡舟讲伤寒35:各 论32(111、112)条
刘渡舟讲伤寒36:各 论33(113、114、115)条
刘渡舟讲伤寒37:各 论34(116、117)条
刘渡舟讲伤寒38:各 论35(118)条
刘渡舟讲伤寒39:各 论36(119、120、121)条
刘渡舟讲伤寒40:各 论37(122、123)条
刘渡舟讲伤寒41:各 论38(124、125)条
刘渡舟讲伤寒42:各 论39(126、127、128)条
刘渡舟讲伤寒43:各 论40(129、130、131)条

刘渡舟讲伤寒44:各 论41(132、133)条

刘渡舟讲伤寒45:各 论42(134、135)条

刘渡舟讲伤寒46:各 论43(概说、136)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