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聚类法:查色按脉,先别阴阳

 秋风瑟瑟无尽思 2022-05-07 发布于河南

现在我们讲六经聚类分析法,聚类法可归纳为三大步骤第一步辨阴阳总纲,即病发于阴,还是发干阳。先确定病是在阴经还是阳经,这样大方向就出来了,因为阳经和阴经的区别非常大。第二步辨病发何经。如果把病发于阴、发于阳辨出来了,辨病发何经就相对简单了。因为阳经只有三条经,阴经也只有三条经,这样就由辨六经变成了辨三经。第三步辨证用方。辨证用方就简单了,为什么说简单了呢因为三阳经主证在经在腑,三阴经主证寒化热化。所以第一步辨阴阳,第二步辨病,病发于阳辨三阳,病发于阴辨三阴,第三步辨证,三阳辨在经在腑,三阴辨寒化热化。

一、辨阴阳总纲

第一步是辨阴阳总纲。为什么要辨阴阳总纲呢?因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上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什么叫“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具体怎样治“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由这些内容可以看出,治病首辨阴阳很重要。辨病的阴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法,第一个方法,《伤寒论》在太阳病篇讲“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句话是辨阴阳的总纲。当然这是总的原则,具体上还有很多要区分的,但是总的原则就是“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寒发于阴”。

第二个方法,三阳为腑,腑多实证,三阴为脏,脏多虚证。所以三阳经的疾病以实证为主,虚证是兼夹证。三阴经的疾病以虚证为主,实证是兼夹证。

第三个方法,火神派和温补学派拓展出了很多辨别病发于阳、病发于阴的方法,大家可以参照他们的经验。总的来讲,辨病发于阴还是发于阳,实际上更大的意义在于辨明这个病是虚证还是实证,实证发于三阳、虚证发于三阴,当然可以有兼夹证。掌握这个基本的原则,就可以很简单地定出病的阴阳。

二、辨病发何经

辨完阴阳总纲,再辨病发何经。这时候只需辨三条经,病发于阳就是三阳病——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病发于阴就是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这三条经的辨证方法较为简单,如果熟悉《伤寒论》可以直接去辨。难以辨别的时候,可以采取下面的三个方法。我给大家详细讲解一下,实际上我们临床的时候,是非常简单的。

1.纳入法

第一个是纳入法,就是正常的辨证方法。纳入法包括五种∶第一,六经为病的脉证提纲。每一条经都有一个脉证提纲,是哪条经的病就把它定在哪条经。如“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第二,六经和脏腑的关联。脏腑的配属和六经有关系,如阳明经和胃、大肠有关,少阴经和心、肾有关,脏腑的病往往可以归属到它相络属的那一条经。

第三,经络。经络循行部位的疾病,可以归属到它络属的那一条经。

第四,标本中气,即标本法。标本法根据六经的生理属性,也能简单地提示在哪一条经。比如太阳为寒水之经,中见少阴火化,太阳经出问题多见蓄水,少阴经兼夹证也多见蓄水。

第五,五运六气。外在的六淫之气影响体内六经的气化。比如时间,一年四季发病的倾向都不一样一天不同时辰发病的倾向也不一样,我们后面会讲怎么运用六经为病欲解时。再比如地域和体质,不同地方的人得病常常不同不同体质的人得病也多不相同。

三阳病具体怎么辨呢?前面已经辨明阴阳总纲了,如果病发于阳就发于三阳经——太阳、少阳、阳明。还要怎么样去辨呢?辨六经为病脉证提纲,这句话已经说明了四个内容,第一是辨六经,第二是辨病,《伤寒论》是辨病的,是在辨病的基础上再去辨证。那么怎么辨病呢通过脉证提纲,用脉和证来辨病。因此,第三是辨脉,第四是辨证,例如太阳病,分为伤寒证和中风证。

辨三阳病发何经首先要辨脉。太阳之为病脉浮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伤寒三日,阳明脉大。大家可以看出来,太阳病脉浮、少阳病脉弦、阳明病脉大。脉浮就是脉位高,脉弦就是脉的长度长,脉大就是脉的宽度大。实际上太阳、少阳、阳明,用脉的长、宽、高很容易摸出来。根据这一点就可以很简单地辨出病在三阳的哪条经。摸脉可以从外面去摸脉的形态,从里面去摸脉流,而三阳病的脉反应的是脉形————脉的长(弦)、宽(大)、高(浮)。

其次要辨证。

“太阳发热恶寒,少阳寒热往来,阳明但热不寒”,这是基本的原则。一般来讲,我们根据脉象就能确定疾病在哪一条经,如果不能确定,就问一下患者的症状,如果还不能确定就用抓独法。

三阴病具体怎么辨呢我们讲几条主要的辨别方法第条,从症状来讲,“渴”是三阴证的一个特点。“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少阴病,自利而渴”“厥阴之为病,消渴”,不管大便如何都渴,大便正常也渴,不正常也渴。所以,太阴病自利不渴,少阴病自利而渴,厥阴病消渴。太阴病的下利是不渴的,大便利而渴的病不在太阴。第二条,太阴病手足自温,少阴病四逆,厥阴病厥逆。所以手足冷的,一定不在太阴,而在少阴或者厥阴。所以,可以从渴与冷去辨别三阴经病。这里需要注意几点第一,要辨别寒热真假。《伤寒论太阳病篇》中讲“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这里是讲寒热真假的辨别方法。有时候患者不告诉热不热,你看患者穿得多少,一下就能看出来寒热。第二,冷要排除四逆散证。四逆散在《伤寒论》的少阴篇。我个人认为四逆散证是少阳病,列在少阴篇是为了跟少阴病的四逆汤证相区别,类似的写法在《伤寒论》中很多见。我们看四逆散的处方柴胡、枳实、芍药、甘草,用的基本是疏肝的药。它的病机是什么呢是肝气郁结,肝阳不达于四末,气闭所致。

辨别患者的手冷与不冷,还有一个简单的方法脉诊的时候要过手,既过手背又过手心。手背为阳,是太阳经经过的地方手心为阴,是用来辨太阴病的。我详细地跟大家讲一下,脉诊为什么要过手。脉诊过手,过手心就可知道患者的手心润不润,也就是有没有汗。如果一摸手润,可以不问就认为是桂枝汤的汗出症,这就是自汗,可以予桂枝汤类的处方,当然也可以再看看舌脉进一步确认。手背凉,就不是手足自温,就可以从少阴病或厥阴病去辨证。但是,摸手有个问题,摸手易受环境的影响,如果患者在室外冷的空间待久了,进来的时候手就是凉的,阳虚的人如果在热的空间久了,患者的手也不冷。这样的话有个方法更直观、更准确——摸脚,因为脚受环境温度的影响比于要小得多。还可以问患者“你洗完脚,是不是马上睡”对方说“看会儿电视。”我们再问“看会儿电视,脚冷不冷”有的人烫完脚,再看会儿电视,脚又冷了,这就是手足冷。我们在临床上一般不这么复杂,直接门诊过手,住院过脚。住院患者不容易辨阴阳时,就去摸脚。

通过上面讲的方法,我们就能够辨出来病在哪一条经,然后再去辨证。

2.排除法

第二个是排除法。因为不管三阴三阳都只有三条经,排除一条经就只剩两条经,排除两条经只剩一条经,这个比较简单。

临床上也有无法以一经概括的疾病,多两经、三经同病,属于合病,辨病方法可以使用上一条讲的方法。

3.抓独法

第三个就是抓独法。抓独法是六经开阖,独取枢机,三阳独取少阳,三阴独取少阴。后面有一章我们专门要讲怎么样去抓独。抓取法是很独特的,也很容易把病定在哪一条经。

文章图片1

三阳独取少阳,是我根据段光周老师的经验总结的。它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我们如果辨病在三阳的哪条经有困难的话,首先辨在不在少阳经。因为少阳经的上面是太阳经,下面是阳明经。少阳经从哪里辨从咽喉辨。《伤寒论》有说“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针灸甲乙经》上说“胆者中精之府……咽为之使。”所以,外感病,但见咽喉痛,即在少阳咽喉往上可辨有没有表证,如有口鼻部的卡他症状,如鼻塞、头痛等,这就是太阳病从咽喉往下传到气管、支气管,如果兼有里热的症状,病就到了阳明经。辨三阳为病的关键就是咽喉,从鼻、咽、气管、支气管一直到肺,是一脉贯通的。咽喉往上就是鼻塞、流涕等卡他症状,这是太阳病往下传到气管、支气管,肺泡里面的炎症就是阳明病。为什么这么说从西医上讲,外感疾病如果没有咽喉肿痛,仅仅是鼻咽部的卡他症状,这只是病毒感染,可以用解热镇痛药,通常不需要服用抗生素药物。如果伴有咽喉肿痛,出现发烧、白细胞升高等症状时,说明患者继发细菌感染,这个时候就是中医讲的病在少阳经。如病再往下传引起气管、支气管的炎症,它就更多的是入了阳明经。当然疾病未完全传入阳明经的时候,可以存在少阳病的症状同样疾病在少阳经时,也可以存在太阳病的症状。这个时候一个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单治咽喉肿痛用小柴胡汤如果兼有鼻部卡他症状就要根据寒热,加上太阳经的方药,如加荆芥、防风,或者再加银花、连翘如果病往里传,到了阳明经,可以加竹叶、石膏,挟湿的加滑石、甘草如果还有不舒服的症状可以用薄荷透一下。这么一来,就把三阳病都给治了,所以根据少阳经用药前后加减一下,治疗大部分不挟虚证、不挟湿证的感冒,都有很好的疗效。何绍奇老师有个四合汤,就是以小柴胡汤为核心进行加减的。

温气上受,有顺传逆传,顺传就是传入阳明,逆传就是叶天士说的“逆传心包”。抓独少阳的时候,有一个很大好处就是可以知道是否逆传。一是对于风湿热、细菌性心内膜炎、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可使用清暑益气汤、葛根芩连汤等处方。二是对肾小球肾炎,可使用越婢汤等方治疗。这些疾病,都是由于咽部的细菌感染入血,导致了风湿性疾病、细菌性心内膜炎、肾小球肾炎。还有病毒感染的病毒性心肌炎,也是通过咽部往里传。所以咽部是邪气潜伏之所,西医遇到这种情况,会要求切除扁桃体。我们通过独取少阳,既治外面的太阳,又治里面的阳明既可治顺传阴明,又可治逆传“心包”。

当然,咽喉肿痛不只见于少阳病。《素问·阴阳别论》上说“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指少阴、一阳指少阳。所以在《伤寒论·少阴病篇》中,有很多论述咽喉与少阴病的关系。从经络上讲,心手少阴之脉“从心系,上挨咽”足少阴肾之脉也“循咽喉”,所以说少阴病也有很多咽喉的症状。病传少阴,从哪里传就从咽喉传。感染从咽喉进去,会得病毒性心肌炎、细菌性心内膜炎、肾小球肾炎,等等。实际上从《伤寒论》来讲,它是逆传少阴,温病学派讲是“逆传心包”,是逆传厥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对叶天士“逆传心包”的讲法,要打个问号,对与不对我不知道,我只打个问号。实际上病毒性心肌炎、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疾病,是病在少阴心和肾,是从少阳经的咽喉传进去的。是不是逆传少阴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去思考。

三阴经的枢机在哪里呢在少阴,从少阴去抓独。怎样从少阴抓独?如果摸到手足不温的患者,一定是在少阴或厥阴,因为太阴是手足自温。如果首先把疾病定在少阴经,前面是太阴经,后面是厥阴经,治疗就会很简单。举个例子,如果一位胃病患者怕凉,不能吃冷东西,手足是温的

,此属病在太阴,用理中丸就可以。如果手足不温,就要加附子,用附子理中丸从少阴去治。如果吃了附子理中丸,还不见效,摸他的脉弦细,就再加丁香、沉香之类走厥阴经的药,可用丁附理中丸。这就是根据少阴经来取独,前面的太阴病用干姜,后面的厥阴病用花椒,中间的少阴病用附子。所以,我们太阴病用理中汤,少阴病用附子理中汤,厥阴病用丁附理中汤,也可以加吴茱萸、川椒之类的厥阴药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