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门口有棵白杨树

 冬歌文苑 2021-12-23

门口有棵白杨树

杨腾超||云南

所谓的门口,是单位门口,一棵近三十米高的白杨树,这个时节,把金色的叶片挂满全身,成为冬天里最后一抹迷人的色彩。

也不知道它是什么时候,被什么人种在这里,或者是被什么鸟雀,风儿之类的无意中捎落在这里,生根发芽,不断长大,成为参天大树。反正,我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参加工作开始,它就一直长在这里,只是没有现在这么高大,估计十多米,而今我已工作26年,如此推算,它年龄至少在30年以上。

单位在黑龙潭景区北端,风景秀丽,空气清新,这棵白杨的周围都是园艺林木,柳树、桂树、三角梅、金银花等,加上绿茵茵的草坪和清澈见底的龙潭水,很多时候,没有人会刻意地注意到它,只有在烈日炎炎的夏天,才会有人坐在它下面纳凉休闲,当它叶子变黄的初冬,偶尔会有路人惊讶地瞥上几眼。

在滇西北高原,白杨算是极普通的一种常见树,特别是在乡下,郊区或者公路两边,随处可见。和一些名贵树相比,它的生命力是很顽强的,只要有土壤或者沙砾的地方,它就可以扎根生存。

曾在语文课本里读过文学家茅盾先生的名作《白杨礼赞》,先生赞道“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是力争上游的树”,也曾听过著名军旅歌唱家阎维文唱过的《小白杨》:“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故而,我内心深处,对白杨树,是有着一种说不出的好感。

绿意盎然和金光灿灿是白杨树给我的色彩直观印象。春夏两季,它焕发着勃勃生机,较大的枝叶投下阴凉的斑驳影子,经常有无数的鸟雀有规律地停栖在上面叽叽喳喳。我也会时不时地,有意识地凝视它茂盛而碧绿的叶,默数着“一片,两片,三片……”其实根本数不清,只是为了缓解我工作的视力疲劳而已。进入初秋,它依然充满着绿的活力,到深秋,它的叶子才开始慢慢泛黄,黄绿相间,恍如水彩画,大雪一过,它就像被刷了一道金粉,除了枝杆,皆流光溢彩,尤其在清晨和傍晚,阳光沐浴下的它独自美丽着,我便想像:如果,这个时候,有人在它旁边,陶醉地拉着小提琴,或者有恋爱中的小情侣靠在它身上,窃窃私语,那该是多么美的一种意境啊!

除去节假日和去山区驻村的日子,我几乎每天都跟这棵白杨见面,它挺拔伟岸的身姿充满了力量,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每当生活或者工作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时,我总会静静地看看它抑或伸开双臂紧紧抱着它,数分钟后,莫名地心里便会涌起一股正能量,催我奋进!它不畏狂风暴雨,冰雪侵蚀,不管刀伤虫害,自我疗愈,认定目标,始终努力往上长的精神,不断激励着我,冥冥中,它已成为我的一位老朋友。很多时候,很多场合,如观看国庆阅兵直播、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路过军营门口……那些手握钢枪,站得笔挺,动作整齐,英姿飒爽的军人,都会让我莫名地想到白杨树。

其实,关于白杨的精神和品质,茅盾先生早已深刻地进行了全面诠释和歌颂,读者诸君已耳熟能详,我就不再狗尾续貂了,只是也想像先生一样大呼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这棵白杨树,见证了我从一个毛头小子到中年大叔的过程,也见证了单位从不足十个同事到现在四十多个同事的队伍壮大过程,更见证了世间美好的变迁和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

我在想,若干年后,等到我退休时,我一定要和它合影留念,并深深地拥抱它,想它时,就拿出照片看看,如果条件允许,就从乡下老家重回单位门口看看它,那时,希望它还依然生长在这里,并且还能认出我这个老朋友。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杨腾超,笔名黑驹,云南丽江人,现在当地某文化单位供职,有各类文学作品发表于国家、省市报刊和各公众平台,系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丽江市作家协会会员。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无   之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审校:严圣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