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综合的是真素养——“导图说”课型/省编作业本/统编教材

 读写转换小课堂 2021-12-23

渐渐地,有了一种看法,学习是一件综合性的事情。

渐渐地,也有了新发现,学习是一件一件单独的事情。

单独的课文、单独的单元习作、单独的作业本、单独的抄写本、单独的作文本……

还有,

单独的学习者……

常常发现,试卷上会做的句式从来没有在作文中看到过;阅读过的经典语言形式从来没在作文上读到过;作业本上写过的字词也仿佛没有再在作文中出现过;这些学过的内容大多数没有成为能力的一部分,彼此之间的互相联系好像出现了断层,要单独说哪一个,其实都不差。

其实,思维导图还是一种比较重视罗列、对比、分析的图示学习,这种学习工具的学习价值如果能够体现在综合的学习素养上,也许对改造学生的学习会有一些帮助。

抱着这样的想法,反复看了统编教材、省编作业本,发现思维导图的形式越来越多地呈现在课文理解,作业设计之中。教材、作业本的设计中所注重的思维导图是不是仅仅在完成作业这一块上单一地努力促成学习?以作业呈现的思维导图是不是还需要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学习素养的融入?除了作业,学生是不是还能借助导图来呈现学习过程中的素养形成过程?

又抱着尝试的心理,在过去先先后后逐一反复地接触学习共同体、文本解读、思维导图的概念后,设计一种使用导图来辅助的、能够在课堂中进行共同体探索的、有利于学习过程体现的、能够磨炼学生综合素养的课型开始显现在自己今年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的课堂中。

这种课型是一体化的。如:

1、  课前运用

教研组在教材解读的时候,组员借助思维导图草稿阐述自己对教材解读的理解,通过比对分析寻找共同的学习价值点,最后继续通过最终导图解读稿完成教材解读、学习过程设计、学情分析等等一系列的呈现。

这样的方式还可以在教师单独的解读、设计学习、学情分析、问题反馈中执行。无论是教研组,还是单个教师,导图的课前运用都是有效可见的,相比较于手抄一份教案,这种解读与设计无疑更具有学情价值。

教师的课前如此,学生也如此。课前借助导图梳理知识,在课堂上展现比较,学生有了自己的思维脉络和其他学生之间的思维脉络可以发生有效的碰撞。这种前置的学习工具无疑为有效的预习以及课堂的投入做了充分的准备。

2、  课堂“导图说”模式

改变教师一味地说,改进教师课堂的倾听、串联、反刍的能力,改革听讲型被动学习的一般问题,改善师生紧张的课堂关系,导图说的课型模式中,学生成为主角,通过在共同体的借助导图逐一呈现的阐述中,小组思维(个人思维)得到了最大化展示(这种展示也是能力的形成过程),也在导图说的过程中,有了学生之间、来自教师的倾听、交流,呈现出“围图夜话”的高效学习状态。

课堂形式成为图示、说明、交流,学习形式成为以倾听、比较、分析、讨论、记录,教学形式成为倾听、串联、反刍、关注。

也许与传统的课堂模式发生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是一种挑战,也可能是一种新问题。)

3、  教研与学习的一体化改变

以往的学习,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完成知识的记忆,完成作业的书写。导图说课型中,作业成为说的工具(如统编教材上的导图、省编作业本上的导图),当学生手握导图,完成教学的学习与交流后,全班其实已经完成了课堂作业本以及其他知识的积累,这种一体化的综合素养实现的一体化改变可能对人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变革。因为人已经习惯了阅读、图示、分析、罗列、比较、综合呈现来自教材、作业本、生活经验的知识与技能,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情感态度、方法与技能都是相统一的。

教研更是如此,相比较于以往开学集体备课,赛课前集体备课,教研组在单元、单篇上综合使用了教材、作业本、学习过程的解读和使用,综合了学习需要经历的内容,在图示中,教师经历的是学习者需要经历的内容。这与以往教师经历的教师备课只有学情分析几个字里关注学生截然不同,这种不同是教师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去图示教材、作业、语文能力,这种以学习者关注的图示型教研是根本性的转变。

从单一的事情转变为综合的事情,从单一的能力综合为某种学习素养,课前、课堂;教研、学习的改变也许在“导图说”课型的探究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期待通过继续实践,获得更深更有效的意义达成。

分享大家,期待留言批评讨论,谢谢!

END


载上孩子,骑上课本,共同自由前行!
满载收获,载满心情,看尽繁华盛景!
学习路上,一二酸楚,笔录百味心情!
翻翻过往,咀嚼回忆,人生无处不赢!

随卞说说,不求质量,随想随记!

欢迎分享!欢迎批评!

召集国内外小学语文界思维导图草根研究者;

汇聚小学语文课中运用思维导图的观点、策略、成果;

优化小学语文教与学的实践方式;

践行简约、快乐的“语用”课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