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塘习俗——蚕乡粽情

 含山唐 2021-12-23


粽子,不是什么稀罕之物,但也是形状各异,口味不一。
粽子,其历史也悠久。据记载,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出现了。那时候粽子叫“角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则明确提到了“角黍”一词:“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这粽子与端午有关,端午跟屈原有关。
湖州的粽子,数诸老大最有名气。其形状苗条,凹凸有致,被称为“美人粽”。而嘉兴的粽子,就数五芳斋了。如果说湖州粽是美人,嘉兴粽也是美人,只是比我们湖州的粽子要丰满。真所谓唐王爱丰腴,楚王爱苗条,两个都是美人啊。
粽子一直以来是纪念屈原而的,所以端午节时,全国各地都时兴包粽子。但在嘉兴的桐乡和湖州南浔等地的乡下,清明节就包粽子了。“吃了清明粽,还要冻三冻。”清明乍暖还寒,而大地已勃勃生机。而寒食节就在清明之前。寒食节是不可以生火做饭的。所以粽子,甜麦塌饼就成了不二的选择。
清明前夕,蚕乡家家户户都包粽子。包粽子,我们叫裹粽子,就是用箬叶紧紧的把糯米裹起来。这看起来似乎很容易,其实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一般蚕乡清明节裹的粽子,不像诸老大粽子那么苗条,也不像嘉兴粽子那样丰满。它是圆锥形的。这种粽子要么就是白米粽,要么掺几粒赤豆,那就变成赤豆粽了。后来有人在粽子里放一颗蜜枣或一颗枣子。这样吃起来带点甜味。


裹粽子前几天,得把裹粽子的箬叶先用水浸好,因为买来的箬叶是晒干了的,不可以拿来直接裹粽子。乡下每户人家都有滑钵,一种专门做圆子的器皿。把箬叶浸在滑钵里,浸它个一二天。等裹粽子那天,把箬叶清洗干净,晾干倒不必。再把浸泡了一段时间的糯米倒入一只面盆里。如果要放赤豆,也得事先浸泡好。
蚕乡的妇女们,个个都是裹粽子的高手。我祖母心灵手巧,裹的粽子结实好看。祖母,我们叫“阿婆”,湖州城里人是管祖母叫“娘姆”的。裹粽子时,把两只条子凳并拢。凳子上放那只盛满糯米的面盆。箬叶就放在桌子上。箬叶旁边横放着一把清理干净的糯稻柴。梗稻柴没有捆绑粽子的能力。所以,糯有糯的好处,刚有刚的优点。这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个人如果能刚柔并济,那才是完美的吧。
裹粽子了,只见阿婆两手拿着箬叶,然后轻轻的把箬叶卷成一个锥形。这时,左手轻轻握着那个锥形,口子向上;右手捏一把米,放入那个锥形,米要放得和口一样平,还要把米按的结实,不能松松垮垮的,否则烧出来的粽子就不好吃。接着右手把箬叶折起,手掌按住,大拇指和食指中指紧紧按住箬叶的两边,然后手指往前滑动,再把多余的箬叶折起来。要是手段高明,手掌根部的两个角和手指处的一个角基本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最难的是用糯稻柴把粽子扎紧。只见阿婆左手捏住粽子,关键是三只角不能松开:右手扯一根糯稻柴,用牙齿咬住一头,右手拉住糯稻柴,在三只角之间按顺时针方向扎两圈,要扎得紧紧的,最后打一个结。阿婆说:“粽子结要打活结,不要打死结。打了死结解不开的。”唉,人与人之间也最好不要打结,不要打死结。死结,解不开的。阿婆裹粽子速度挺快的,一会儿一个一会儿一个。我拿着箬叶也想裹一只,可是再怎么弄,就裹不住。好不容易裹好一个,捏在手里松松的,根本裹不紧。


粽子裹好了,四只扎成一串。每只粽子上都留着一根稍长的糯稻柴的一截梢头。拎出四只,四个柴梢头合在一起打个结,就成一串粽子。最后把粽子放在镬子里烧。
烧粽子不是一时三刻就能烧好的。镬子里放一镬子水,把一串串粽子放进镬子里。灶里用硬柴烧。乡下的所谓硬柴,就是桑丁柴桑块头一类的柴。烧粽子火要旺,满灶膛的火舔着镬子底,真是一片火红。火旺,水沸,镬子里的粽子开始飘着箬叶的香。这香味随着水汽弥漫在屋里,弥漫在屋外。家家户户都飘着粽子的香。整个村子都沉浸在这浓浓的箬叶和糯米的香味之中。
孩子们有些迫不及待,都想尝尝这粽子的味道,毕竟平时是不裹粽子的。有一年我弟弟等不及,我祖父就领着他,去邻居家要一个他们烧好的粽子。剥开粽子,那箬叶的香,那糯米的香,浸入心脾。
蚕乡清明里的粽子是招待客人的。蚕乡,清明大似年,照例要做客人。客人来了,那八仙桌上早就放好了一盆剥好的粽子。小时候,祖母常叫我们猜谜:“阿婆家台子上有只花白狗,戳枪咬口。”不用猜,就是粽子,而且是赤豆粽子。“阿婆家”,就是外婆家。“台子上”就是厢屋里的那张八仙桌。有些人家请客人吃粽子的时候,还在那一盆粽子旁边放一小碗白糖。吃粽子的时候,蘸点白糖,吃起来就有一种甜甜的感觉。白糖蘸粽子,是很奢侈的。
蚕乡,除了清明要裹粽子,平时一般是不会裹粽子吃的。但有一习俗是一定要裹粽子的。蚕乡人家老人过世,过五七的时候,其出嫁的女儿一定要裹粽子。这粽子裹来有什么用?用来“解结”。“解”,蚕乡叫作“ga”.,死者生前或多或少与人,哪怕是自己最亲的人闹点小矛盾大矛盾,这就接下怨了。老人家死后你得让他的心安,不留遗憾。这不,趁着五七死者灵魂回归,和死者的所有恩怨一笔勾销。
“解结”的时候,在灵堂前放一把四脚梯,把一串串的粽子挂在梯子的横档上。过五七的粽子一串三只,不可以穿成四只。“解结”的人,首先是最亲近的人,然后是亲戚,再然后是村上本家之人。“解结”开始时,想帮弟兄先拿两只,一只往天上扔,一只往地上扔。然后依次“解结”。一切结束,你就是跟死者有天大的怨恨,也都解了结。我想,作为还活着的人,平时最好不要与人结怨。得饶人处且饶人。和睦相处才是正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嘛。


现如今,蚕乡每年清明还是裹粽子的。只是这种尖角的粽子裹的不多。蚕乡的清明现在也不做客人了。裹的粽子也是自己吃。蚕乡的粽子现在花样也多了,什么咸肉粽洗沙粽等。裹的粽子也是长长的像个枕头。比诸老大丰满多了。
蚕乡的粽子飘香,蚕乡的粽子有一股浓浓的乡情,亲情。这是千年的传承。
【封面图片,珠塘姚家兜的墙门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