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著《道德经》现行本理解(三)

 天下小粮仓 2021-12-23

10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ci:一声)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he:二声),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理解:营,血液和营养

理解:老子以反问的手法,从几个方面例证强调为无为。抱持身体和灵魂而不分离,能够达到精神安定的状态么?平心静气到柔和状态,能够像婴儿一样么?涤除贪欲至心如明镜,能够做到一点瑕疵都没有么?爱民治国,能够做到无为而治么?五官开阖感知世界,能够做到为雌、为下、为柔么?明白而通达天下,能够做到不玩弄智巧么?道性是生之畜之,生而不占有、为而不自恃、滋养万物而不主宰,这才称得上“玄德”。

11

三十辐,共一毂(gu:三声),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yan:二声)埴(zhi:二声)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you:三声)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理解: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室比喻道性中“有”、“无”的关系,论证了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道理。

12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理解:老子提倡绝圣弃智,衣丰食足的状态,本章就用反证的方法论述了为腹不为目的道理。如果人人都向往“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等等,追求各种贪欲,都爱从“有”的方面彰显生活状态,其后果会“令人目盲”、“令人耳聋”、“令人口爽”、“令人心发狂”、“令人行妨”。由此推导出,圣人为“无”,不为“有”,为腹不为目。

13.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理解:本章老子论述谨慎做人,为天下的道理。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对待宠、辱、得、失都要特别谨慎小心,特别重视,就像受到惊吓一样;自己好像将有大祸来临一样,要时刻保持谨慎的状态。由此推导出,一个人对待天下,就像爱惜自身一样,做到时刻谨慎小心,就可以寄以天下、托付以天下。

14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日微。此三者不可致诘(jie:二声),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jiao:三声)?其下不昧(mei:四声),绳(min:三声)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理解:本章老子正面描述道性,“道”是人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没法辨别清楚,故混沌为“一”。其上不皎洁明亮、其下不阴沉灰暗,连绵不绝、无从定名,最终归于无形。没有形状,没有物象,恍恍惚惚,迎面看不见开头、随后看不到结尾。用自古已有的道,治理当下。能够知道事物的内在本质,就称为有道法。

15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理解:本章老子描述得“道”之人的表现。得“道”之人表现为“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正因为不好辨识,勉强形容:小心谨慎啊,若冬涉川;警戒小心啊,若畏四邻;像做客一样,庄重肃穆;像春季开融的冰面一样,涣散洒脱;像原木一样质朴;像山谷一样旷远;像浑浊的河水一样浑混;像大海一样辽阔;像疾风一样不止。谁能在动中求静,像流水一样,在浑浊时静止下来,逐渐得以清澈?谁能安中某动,在安定的状态中逐渐运动起来,生机得以持续?具备道性的人,不追求满、盈,只有不满、盈,才能去故纳新。

16

致虚极,守静笃(du:三声)。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理解:本章老子论述如何得“道”及得“道”的表现,致虚、守静达到极致,以极虚、极静的心态,观察宇宙万物的周而复始、演变发展,并了解其根本原理,即常理。知常曰明,不知常,却轻举妄动则凶险。知常,才会从容、才会公正、才会周全、才符合“天理”、才符合“道”,才能长久,永不消亡。

17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理解:按得“道”的不同层次,治理天下,会得到不同反应,最高水平的,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再其次,害怕他,最次,侮之。暴政,使人畏惧,昏庸无能且胡作非为,则要侮之了。无为胜有为,有善为胜有乱为,信不足犹不信,提倡有信、惜言、自然。

18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理解:本章老子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分析 “仁义”、“慧智”、“孝慈”、“忠臣”是与“废道”、“大伪”、“六亲不和”、“国家昏乱”对立且相互对照的。

19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理解:本章老子接上章,论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的观点。老子针对当时的社会乱象开出的药方,认为 “圣”、“智”、“仁”、“义”、“巧”、“利”都是人私欲膨胀的产物,为了追求过分私欲,人们追逐“圣”、“智”、“仁”、“义”、“巧”、“利”,导致巧取豪夺,失去了自然、平常之态。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就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此处的“少私寡欲”,应理解为,当时社会正常水平自然状态的私、欲是需要满足的,非正常状态的私、欲尽量减少。“绝学无忧”,应理解为杜绝机巧之学,同时,摒弃无谓的忧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