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课堂 |《黄帝内经》注解】 玉机眞藏论篇第十九(下)

 情缘半岛 2021-12-24

图片

图片

玉机眞藏论篇第十九(下) 


黄帝曰,五藏相通,移皆有次。五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 若六日,传五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知至其所困而死。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剌而去之。弗治,病入舍于肺,名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病名曰肝痹,一名曰厥,胁痛出食。当是之时, 可按若刺耳。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可浴。弗治,脾传之肾,病名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曰蛊。当此之时,可按可药。弗治,肾传之心,病筋脉相引而急,病名曰瘛。当此之时,可灸可药。弗治,满十日,法当死。肾因传之心, 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发寒热,法当三岁死。此病之次也。
黄帝说,人体中五脏都互相运贯,且依其相生的顺序而运作。五脏中,一旦某一脏有病,会影响到被其所克的脏,如果无法施予正确之治疗,常态时有三个月,有时则六个月,急性病的短则三日,慢则六日,其传入五脏不治而死。这是因病而致脏间以相克的方式传递所致了。

因此能从诊脉上察出冑之阳气盛衰者,就可察出病因,病从何而来,能从脉上察出五脏阴气之盛衰者,就能断出病人生死之期。这就是因为时节属性与所病之脏腑,依五行相克的法则,知道何时会受到病邪最强力之伤害,终致运转停止而死亡。因此人体与自然界的节气是相通的,所以风邪是百病之始生所在,风寒直中于人,令人的皮毛直竖,毛孔闭,体热充斥于内无法散出,于此时,可以用发汗的方法,使毛孔开而汗出,病邪就会离开身体。病邪若已离表而较深入到肌肉,则会成为麻木不仁或生肿痛,此时当以热药烫布或火灸来熨贴所痛之处,或用针刺放血等来使病去。如果施治不当,病邪会入居于肺中,病名“肺痹”,造成病人咳嗽气逆不下。如此时再不治愈,则病邪就会传到肝上,这就是肺金克肝木,也就是逆传,病名“肝痹”,又名为“厥”, 会令病人胁痛且食入即吐,此时可按症状取用穴道,施用针术来治。如未及治愈,入肝之邪就会 再传到脾,病名“脾风”,病人会全身发黄且腹中热盛,烦躁不安,甚而汗黄或小便黄。此时仍可用汤药内服或按摩穴位或以热药水浸泡身体。如施治不当,则脾病必内传肾,此病名“疝瘕”,症状为小腹烦热而刺痛,大小便出白津,另一病 名为“蛊”。这时候,也可按症施药去除病邪。如果治疗失当,病邪必由肾再传入心,病人此时就会呈现出手足痉挛而拘急,此病名“瘛”,此际吾人可用针灸药物并施,以求病愈。如再失去治疗时机,只须满十日未除,必造成死亡。这是病人体内病邪移转的次序。若病邪属慢性疾病,肾之病傅入于心,心为君主之官不受病,此病邪再反转回归肺中,肺于始病时即已受损,此时病复传回肺,就成为肺病之发寒发热,此病已深且顽固,正常可再活三年,这是病势较缓时所传变的法则。
然其卒发者,不必治于传。或其传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忧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虚则肾气乘矣。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变。及其传化,传乘之名也。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眞脏脉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 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眞脏见,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䐃,眞脏见,十月之内死。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眞臓来见,期一岁死。见其眞脏,乃予之期日。大骨枯搞,大肉陷下,胸中气满,腹内痛,心中不便,肩项身热,破脱肉,目匡陷,眞藏见,目不见人,立死。其见人 者,至其所不胜之时则死。急虚身中卒至,五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眞藏虽不见,犹死也。
但是像一些突发的急性病,则不须考虑其传变的法则与治法。因为有时它会不按照传化的顺序来发展病情,这是由于人的忧恐悲喜怒等情志上的影响。而改变正常顺序,且一发即成重病矣。人常因遇喜而心气大虚,造成肾气乘虚而入。人常因盛怒而致肝气亢奋影响到脾;人过悲而肺气张而影响到肝;人过恐而致肾气受损以致脾气乘虚而入;人遇忧而致肺气虚损心气乘虚而入。这是情志过劳而生传变的五种变化。如果从脏中发出的病有五种,再加上相克的五种变化,则有五乘以五倍的二十五种变化产生,此二十五种传乘会影响到正常之传化,故名“传乘”。

病人呈现消瘦骨枯,皮骨相连之外形,胸中气胀,呼吸短促大小便不利,ー呼吸则身体动摇不定,此生命只剩六个月。如果出现真脏之脉,则可依据其相克之节气而预知其死亡。如果是同样症状,但病人胸内痛而牵引肩头,这可预期一月之内必死,若出现真脏之脉,则必死于与其相克之日。如果同一症状出现,加上病人身发热,肌肉消失,再现真脏无胃气之脉,病人只剩十个月寿命。如果肉消骨现,皮骨相连,病人动作缓慢无力,再有真脏之脉,如此可断言病人一年内乃死。再见到真脏之色,就可以知其于所克之日 死。又如病人骨消肉陷,胸肋背脊外现,胸中气胀,腹中疼痛,情锗不安,肩背生热,形消肉脱,目眶凹陷,又有真脏之脉,目已不识人,此为立即死亡之征兆。如果仍能谶人,则必俟所被克之日死。

亦有突然身中他物,身体立虚,造成五脏不受胃气之津液,血脉水道皆阻塞不通,无法正常呼吸,例如高处坠下或溺于水中,这就不可预期死亡了。亦有脉停止不来,或人一呼吸间脉来五、六次时,而病人处形饥肉皆实,又不见真脏之脉,而却死亡的。
眞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眞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眞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白赤不泽,毛折乃死。眞肾脉至,搏而绝,如指弹石,辟辟然。色黑黄不泽,毛折乃死。眞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色黄青不泽,毛折乃死。诸眞藏脉见者皆死,不治也。
肝的真脉形,是由寸口到尺部都绷紧如刀刃,按压时如按到琴弦一样,一旦出现此脉,加上病人面色青白不光泽,皮上毛如折曲状,此为必死。心的真藏脉形,其坚实而有力,按之如摸薏苡子一样,一粒粒的感觉,病人面色赤且黑,皮上毛如折曲状,亦为必死。肺的真脉形,其形大而中空无力,如像羽毛触到人的皮肤一样, 病人面色白且红,又无光泽,皮上毛折曲,则病人必死。肾之真脏脉形,其跳时力强而有时中止,按之有如用指头去弹石子一样,感觉其很竖硬的样子,病人面色黑且黄,又无光泽,皮上毛卷曲者,病人必死。脾的真脉形,柔弱无力,忽快忽慢,病人面色会有黄青色,且无光泽,又皮上毛卷曲者必死。凡各脏见其真之脉及色,皆为必死之兆。
黄帝曰,见眞曰死,何也?
黄帝问道,为什么出现真之脉会死呢?
歧伯曰,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五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于手太阴也。故邪气胜者,精气衰也。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倶至于手太阴,故眞脏之气独见。独见者,病胜藏也。故曰死。
歧伯答道,因为五脏皆受气于胃,此其故也。胃,为五脏津液能源之所在也。五脏之气,不会来自手太阴肺经,都是因为有胃气,而后再输送到肺中。五脏各有其气血流注之时,但都来自手太阴肺经之运送,一旦病邪严重,则人之精气必衰弱。所以严重的病人,其胃之气必然无法与脏气同时贯注于手太阴肺经中,于是就使真脏之气独现。凡独见真脏之脉,此必病邪已完全破坏其脏之功能,故其必死。
帝曰,善。
黄帝说,答得好。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此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未有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病热脉静,泄而脉大, 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黄帝说,凡是治病必细察其外形、精神与气色之润泽,按其脉知何脏为主病,及病情是新病或陈年旧疾,切不可失去治疗的时机。外形气色皆未失真,这是可治之病。如果病人病色很浅,此病易治。按脉时,脉与四季相合时,此病可治,如果脉微弱但内里气血流畅,这是有胃气之兆,可称为易治之病,治之必不失良机。如果外形消痩精神不振,此即难治之病。正常之气色已失,面皮无光,这是很难痊愈的病。脉变为坚实且盛大,这代表病越深状,如果脉形已反逆四季节气 时,此已为无法治愈之病。察知以上四种难治之病时,必须明白告诉家属。

所谓脉逆四时,即春季得到肺脉,夏季得到肾脉,秋季得到心脉,冬季得到脾脉,然后所有的脉形又有时绷紧,有时断绝,有时深沉,有时中空无力且四散者,这就是反逆四时之脉。病情为热症而脉反安静,病人下痢不止而脉反现大形,病人大量失血而脉反坚实,病生在里而脉却坚硬有力,病生在外表而脉反弱,此皆难治之病,因为脉症不合也。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
黄帝说道,我听说可以用虚实来决定死生,请说明此点。

歧伯曰,五实死,五虚死。

歧伯答道,有五种实症主死,五种虚症亦主死。

帝曰,愿闻五实五虚。
黄帝说,希望能听到何谓“五实“五虚”?
歧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歧伯答道,脉壮盛,皮肤炙热,腹胀,大小便不通,目昏气闷,此为五种实症。脉细小,皮 肤冰冷,呼吸短促,大小便失禁,不吃食物,此为五种虚症。
黄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
黄帝问,那有时病人有这些症状?为何还活呢?
歧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歧伯回答道,有五虚症者,而食物入胃,仍可吸收,且下痢止,则可存活。若有五实症之病人,其身汗出,且大小便亦通畅者,亦可存活下来,这就是有死症的患者,仍有生存机会的征候也。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