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赏石开悟,诗意的活着

 二闲居 2021-12-24

图片

SUMMER

赏石行业综合服务平台

赏石艺术包装/宣传/展览/拍卖/交易/私洽/金融图片

忘了,不知啥时写下这段文字。哦。想起来了,是看了清水先生写的《心如止水,不为情困》有感而发的。

其实只是谈谈玩石多年来的一点体会。想从诗意赏石漫谈入手阐明对赏石文化本身的浅析与梳理,倡议在当下欲望多于希望的奇石收藏界,如何保持一个健康、快乐、轻松、积极向上的赏玩心态,提出了个人的感受,以期同好斧正。

图片

一方素雅恬淡的长江石、潦河画面石,黄河画面石有如一篇既可读又吸引人的文章或是书籍。当下,它之所以引起玩石人的关注,那一定是由于它的简洁明了,俊秀大方:没有花哨不着边际的虚妄,没有“吓到人”的口气,也没有高大全的定义,没有装模作样的矫情气。而是告诉读者什么的为什么,怎样的不一样的,知道的与不明白的另一面,不知道的说来就清楚的意向。假设像哲学命题,研究起来令人“烧脑”。困扰往往处在消磨意志状态下。僵持一旦破局,扭曲的思维得到了纠正,先前吃掉的东西经过消化分解,有用的换做营养去滋润生命的花朵,存在的意义从绽放走向灿烂获得新生从而斐然-------

事物的可变性往往令人突感意外。有时候走的端端的,走着,走着,却走偏了;有时候,清楚自己要干啥,干着,干着,就搞砸了。哦。原来是心思未摆正,造成了难以自容的尴尬。

图片

《赏石开悟,诗意入心》,只想坦白、诚恳的告诉石友,怎样树立安逸、随意还本真的赏石观念。怎样调整失落还不服气的“当年”心态,把持住自己生活的方式,追寻什么样的人生目标,确实值得琢磨。

是的呀!很难想象一个没在天工造物(奇石)面前情不自禁的玩石人,怎么可能真正的读懂奇石、并且爱惜它,拥有它的全部呢!

《赏石开悟,诗意入心》看似带有宗教浪漫色彩的话题,其实,它是想让玩石人从赏石常态的文化中跳出封闭,着眼于大视野大文化大生活,冀望,才是本文饱含对话赏石真实的用意。

什么是《赏石开悟,诗意入心》的内存呢?于此,写点感言。原本不想累字赘语,顾虑的是它毕竟会触及到赏玩与收藏持以何种态度的敏感话题。 

图片

居家周围认识和熟悉的玩石者多数是年过五旬之人。他们几人一群,率性痴迷的玩着石头。于天伦之乐间,有了更好的寄情之处:随意简单的过着日子,玩石是延迟老年痴呆比较不错的选择。针对上了年纪或将要离休者而言,对于年轻人显然起不到立竿见影作用。年轻人忙,一是没时间二是没耐性。作为调剂精神生活的“零食”,最多做做样子,即使小资情调式的慰藉,也与现代精致文化不沾边。

日子相隔一段时间,再没像初恋专情于风姿绰约的对象。差不多忘了明月、夕阳对影缠绵和彩霞霓虹曾让人沉醉的望美。如果你有这样的经历说明你的心扉快要合上-------当仰慕成为标签,价值观随着物欲成为时髦的消费,谁还有兴趣高谈传统回归呢!

心静与心动是两回事。许多人都不会被无故感动,但都向往轰轰烈烈的情感投入。问题是,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心怀敬重的去品味经典很好的感受当下赏石养成的文化天真呢?

图片

刘梦妮女士在《为阅读经典寻时代坐标》一文中写到:“现代人已经失去了一种天真,有了更多世俗利益的痛苦。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古典这样一个药方,或者说用古典这个药方来治我们的现代病。在古典的潜移默化中,让这种古典主义的精神成为我们新的生活方式。”

新的生活方式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呢?难道是热衷于追星死缠烂打?崇拜金钱而无所顾忌?物欲嚣张地蚕食心灵深处的鲜美?我们不缺对生活的勾画与设想,我们需要补进对心智美育的栽培。

作家、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先生在《希望随意地活着过好每一个庸常的日子》一文中讲到:年龄大了的人睡着了梦多,醒来却没有梦。要说梦,我现在的梦就是随意地、安详地、散步式地活着,去掉一切浮华和刻意,实实在在地过好每一天,每一个庸常的日子。对我而言,生命的意义就在眼前这些庸常的日子里。

我们奋斗了一生,有升学梦、有事业梦、有爱情梦,最后的目标不就是好好享用人生,让自己过上这随意而庸常的日子吗?

像一切老人那样,每天早上迎着阳光去送孙子上幼稚园,然后悠悠闲闲地散步于公园。或回到家里练练书法,擦擦石头,写点点评文章。没有任务的绑架也不希望有指标的催促。

“有人现在还做不到。总有许多事要去做,总是有一种完不成任务的急促感、疲惫感。所以,要问我的梦我希望愈来愈趋近于这种随简的生存状态。随心而简。腾出生命的和心灵的空间,好好品味这难得的只有一次的生命之美。”

心静无为,是对仰慕的致敬?是情欲拥吻的吞噬?是偷情羞涩的眷恋?是苟合为奸的暧昧?其实,这般假设十分恶俗,这是现代人自顾自的在矫情,完了,还不忘说:记着哦,点个赞!古人玩乐未必潇洒,他们创作的辉煌是我们享受愉悦快意的疯狂,我们真的懂得李白、杜甫在世时的心情吗?

图片

六神磊磊在《盛唐,那个伟大的诗人朋友圈》七段中写道:一般人都关注杜甫晚年的贫困,其实在精神上,他承受的痛苦更重、更深。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不断接到一个又一个朋友的死讯:761年王维离世;762年李白故去;763年和他交情深厚的房琯辞世;764年轮到画家郑虔和诗人苏源明,而后者甚至是饿死的;接着死去的好朋友高适、严武、韦之晋----------

他想念朋友们,用颤抖的手写下了心中的悲伤:

“郑公粉绘随长安,曹霸丹青已白头。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

这诗貌似是写给郑虔的,但又何妨不是对那凋零的朋友们的哀哀挽歌。770年,飘荡于湘江的一叶小舟上,杜甫又收到了老友岑(cen)参故去的消息。他闭上双眼,任由泪水流淌。在“手机”的朋友圈里,唯有他自己的头像还亮着。

图片

是年冬天,孤独的杜甫在舟上死去了,终年59岁。盛唐诗人朋友圈,至此终于彻底停止了更新。

对于这个朋友圈,我实在找不到一首合适的唐诗来总结,万幸想起了《水浒传》结尾的一首诗:“天罡尽已归天界,地煞还应入地中。千古为神皆庙食,万年青史播英雄。”

这些朋友们,相互间的关系纠结复杂。和我等俗人一样,他们有一见如故,也有久别重逢;有点赞之交,也有死生阔别;有贫贱时的知遇,也有富贵后的相忘。

然而他们又和我们不同,这个朋友圈里的每一位都像座座耸立云天的高山,他们的才华就像汩汩清流沿着各自的路线狂奔。

他们相互之间是友爱的也好、疏远的也好、隔膜的也好、仇恨的也罢,都不重要了。他们的诗情都化作滔滔江河汇入了伟大诗国的碧海中---------

我常想,我们为什么不能诗意的活着?也许是我们极其平庸,不能风花雪月的调情,不能意志坚强的守望,不能推杯换盏的放肆,不能无为却为迂腐的有为而叫嚣;我酒量不大,时常自斟自酌,为喝酒,泪落,为喝酒狂过,为喝酒自责自己的胆怯,为喝酒惊讶自己为何变的粗俗放荡----------

图片

德国哲学家阿诺德·盖伦写过一本书《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工业社会的社会心理问题》,或许可以解释今人对自然美感受能力的下降,他认为,几千年来,农业文明的生产方式建立起了一套稳定式的制度,形成了丰富而稳定的心理习俗,一大特点不妨想象为“诗意地栖居”——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对自然的依赖亦深入到人类存在感的核心之中,而在工业社会中技术的日新月异使人类告别了那种宁静的常规社会步入了一个快节奏大变化的现代社会。人类的精神、思想、伦理,都在工业社会这个未定型的社会中遭到了巨大的挑战,因此也产生了各种心灵危机,包括对大自然的“钝感力。”---------

关山远在《我们为什么不能诗意的活着》,可能的答案之三:对自然的钝感力一文中写到:真的,不知道怎么形容诗意,确实是的呀-------

图片

今天,很多人一说起诗意,就气不打一处来。他们认为是不公平的社会剥夺了他们享受诗意生活的权利,他们憧憬:未来有一天,咱有了豪宅,在某个浪漫的下午,挣脱辣妹的怀抱,从自家游泳池里出来,躺在躺椅上,望着不远处蔚蓝的大海,满足地叹一口气,然后就自认为有了诗意了,然后---------继续打牌,或者开车出门k歌,洗脚,泡妞,再接着刷屏。

这就类似一个段子:记者采访一个从哈佛大学深造结束即将回国的食人族酋长:“你回去还吃人肉吗?”酋长说:“当然吃啊!”记者大惊:“那你上哈佛不是白上了吗?”“酋长不满意了:“谁说白上了?我现在会用刀叉吃人肉了-----------”

如果我们没弄清楚,诗意其实跟心灵相关,那么再多的物质堆砌,再多的技能学习,也带不来风雅和诗意。

我在这里谈了许多情调,好像背离情有独钟的玩石精神,扯的有些远了。可我不这样认为,恰恰是心静内在的矜持与诗意的牵连说明心静有诗意化的陪伴却让我们在赏石的过程中找到了一个风雅安详的精神避难所。

可能的答案之一:爱无力?一文写到:湖北钟祥农村妇女余秀华的诗和她的故事刷屏了,这个因为出生时倒产、缺氧而脑瘫行动不便的女诗人,文字却火辣辣地充满力量,就像游戏《植物大战僵尸》中那根怒火中烧、憋得通红的“超级杀器”辣椒,一亮相,便将那些僵化的、矫情的、装x的“诗人”轰的一声打回原形,烧成灰烬。

图片

人们很久没有像这样因为诗歌而争相阅读、争相转发了。这些击打人心的诗句,让诗歌走出了小众(请注意:赏石也属小众文化),让更多人开始思考诗意与诗意的人生。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

无非是两具肉体碰撞的力,

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来的春天

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余秀华最著名的诗是这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当然,这并不是她最好的诗。

诗人郭良原写过一篇《中国诗坛:从“站在一起”到“睡你”》的文章,把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诗人舒婷的作品《致橡树》与《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做了一个有趣的比较,分析不同年代两代女诗人同样红火的原因:

《致橡树》的年代是国家刚刚结束十年动乱不久一切都在拨乱反正,从混沌中走出来的年轻男女抖掉了身上的尘埃公开谈论爱情,但真正的爱情到底是什么并不清楚。舒婷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现象,写下了《致橡树》。诗人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对热烈、诚挚和坚贞的爱情的向往,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赢得了全社会的共鸣和推崇。《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产生于网络时代,信息化、高铁化的今天,大半个中国的距离也只是弹指一挥间即可到达。作者因了身体和婚姻的双重原因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愿望难以满足,在万般无奈和痛苦的煎熬下,索性以自尊和肉体为代价,纵情一搏,只为着人性的滋润和生命的完成。

图片

爱情是诗意最生动的来源---------

爱无力是诗意匮乏一大原因---------

石,诗咏叹是源自另一种乌托邦式的梦想-------

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拍过著名的“爱情三部曲”,《奇遇》、《夜》和《蚀》,细腻描绘了中产阶级空虚的感情世界。在《夜》里那对不快乐的夫妇虽然从始至终没有分离,但他们的眼睛从来不看对方,他们感受不到对方的感受,他们各自逃离,或是漫无目标地行走到另一个地方,或是逃向另一个人。《蚀》说的则是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年轻女工离开了一个男人,因为她不再爱他了,然后又离开了另外一个男人,因为她依然爱他。电影中的爱情,只持续了很短一段时间,短的就像日食。

“爱情三部曲”属于上世纪60年代,那时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没有这迅速改变世界又让人类疏离的高科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并不意味着人类的进步,反而意味着在炮制永远不可能餍(yan)足的欲求,连人类的情感也不可避免的地模式化。世人吃喝,闹玩,纵欲,哄笑着相聚,再冷冷地走开,就像齐豫的一首歌唱的那样:

“天上的星星,为何像人群一般的拥挤呢;地上的人们,为何又像星星一样的疏远啊---------”

图片

《赏石开悟,诗意的活着》,作为现代赏石为近代鲜明的人文精神呼吁,向石友发出留住诗意赏石的邀请。至于钦佩与肃然,风流者会有勇气去潇洒的。

诗意与倾慕之间,其实就隔着一层薄薄地窗纸,稍为用力一捅就破。就像手里攥把沙子,手指稍微松懈,沙粒就会顺着指缝泻下。那么你真就担心古典的、优雅的、真善美的倾慕已经丢失了吗?相反,人性之恶,竟然如此的气焰嚣张------

仰慕与爱情,坍塌了人性的支点是多么的悲凉啊!

让我们留住诗意对倾慕与感知,做爱人生情河,不做食人族酋长。

黑格尔曾以不同的文明,来描述人类的成长:如果说东方代表了人类精神的朦胧童年,希腊代表了诗一般的青年,在罗马,我们将发现人类最初成年的单调与贫乏------希腊,阳光,健美,朝气蓬勃,无论是爱情还是战争都是史诗。但人类告别了自己的青春时期不断长大,抑郁残忍的一面不断膨胀,把诗意挤到越来越狭窄的一角。

图片

伟大的歌德曾告诫叔本华:“如果你爱自己的价值那就给世界更多的价值吧。”意思是说,老弟,多贡献点正能量吧。叔本华估计白眼一翻:我只负责真实地告诉大家负能量。尽管,黑格尔与叔本华都是博大精深的哲学家。不同的是,黑格尔是一个有诗人般浪漫气质的英雄式哲学家。叔本华呢,是一个著名的悲观主义者;莫泊桑称呼叔本华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梦想破坏者。

是啊,诗意与残忍,都是真实的。

倾慕与鄙视,都是感性的。

收藏文化如此多元,你“激荡”我,我“激荡”你都在所难免,但我们自己(赏石界)不能总是被别人家的文化“激荡”。

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走有自己文化特色之路。目前,虽然做的还不够好,但我们一直在认真努力的推动着,并且,以行动告诉世人,我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活法:赏石开悟,诗意的活着。

  图片

 图片

汇石融通汇客厅
位置:
上海市长宁区虹梅路3999号

地址:上海市长宁区虹梅路3999号
(近地铁10号线龙溪路站2号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