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西方思潮及快餐文化的影响,一部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倾斜,中华传统美德正“日渐消瘦”,反映在广大的中小学生身上则表现为:不顾实际的攀比、极度的浪费、自私任性的个性及诸多心理不健全的问题。因此,探索一条长远的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之路已成为教育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中华民族诚信友爱、温文有礼的优雅人格。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来说,学习国学经典,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促使学生良好道德观的形成。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国学,让经典文化滋润孩子们的心灵,对学生品德、人格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几年来,我们学校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密切关注学生成长,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一、营造“国学教育”环境,让经典育人“润物无声”。 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上,学校进行了精心设计,整体规划,分块布局,处处体现国学教育特色。一进入校园,学生便可以沿着镶嵌着精选的108首古诗的“百年诗路”边吟诵边快乐地走向教室;操场四周的中国历代名人雕像下面的名言警句,经常成为课余时间学生驻足欣赏的地方;教学楼墙壁上的古诗词以及走廊橱窗里的楹联专栏,总有三五成群的学生在高声吟诵;以“传承”为主题的“国学角”,更是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用国学润泽课堂,以经典塑造心灵。 学科教学渗透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每节语文课前3分钟,学生背诵《弟子规》、古诗词等;语文阅读课我们也鼓励学生诵读经典诗文,讨论、交流;提倡、要求老师们在阅读教学中经常引经据典,解说课文内容,更加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也努力探寻古诗文中积极的、经典的元素。例如大家熟知的唐代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相对稳定、统一的时期,唐代诗歌大多数积极向上,激进健康,关注现实,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李白是唐朝诗人中最富有想像力,不畏挫折的人格美的代表。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现他的乐观,自信。唐代的诗人还有豪迈的胸襟,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屈原《离骚》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现了诗人虽身处污秽时代,却坚持九死不悔,永远求索的伟大精神。我们就是这样让经典诗文在润物细无声中对学生进行熏陶。 除了语文课外,我们还将国学经典渗透到了品德、艺术心理健康等其他各个学科,老师们积极发掘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经典故事,将经文与故事相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三、把国学融进活动,用经典传承美德。 在我们的国学经典中有很多关于健全人的道德成长的内容,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都从“孝、诚、信、礼、智”这些方面提倡人格的健全发展。 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能够有意识的提示和帮助同学,按照《弟子规》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孩子们也在运用自己的方式不断都地实践着《弟子规》。许多孩子走在了同学的前列,成为“校园小雷锋”、“节水小能手”“十佳美德好少年”等,六年二班的洪毅恒同学还被评为泉州市“尊老孝亲美德少年”,成为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古诗文的诵读活动中涌现了许多“古诗文诵读小状元”,这些孩子不但能够熟练的背诵小学生必备古诗70首,而且还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以及课外自学掌握了许多经典的古诗文,不断的诵读中提升了自己的气质,积淀了文化。学生的成长使学校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着或多或少的变化,师生的读书热情渐浓,幽幽的书香已荡漾在校园。 我们还把经典诵读与感恩教育结合起来。结合《三字经》、《弟子规》等内容,联系新形势要求,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每逢“重阳节”,少先队员们在辅导员老师的带领下,深入养老院对孤寡病残老人举行慰问活动;在家里学生自觉做到进家出门主动和父母打招呼,好吃的东西让长辈先尝,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等;在学校学生自觉尊敬老师,关爱同学。这些活动使学生懂得了学会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从小做起。 国学经典诵读促进了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传唱不衰。学习它,可以修身养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学习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 |
|
来自: 入出有致 > 《国学与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