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寸话中医:孙思邈重德术大医精诚

 Xiac2cmv1bxedf 2021-12-24

方寸话中医:

           孙思邈重德术大医精诚

     孙思邈(公元581-682),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通经史,知百家,集儒释道三教于一身,是初唐时期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

     孙思邈出生于贫穷的农民家庭,少年时体弱多病,长期找医生诊治,汤药花费使家庭不堪承受。他7岁时,父亲得了雀目病(夜盲症),母亲得了粗脖子病,深受疾病的折磨。

孙思邈12岁那年,长安一带瘟疫流行,许多人患上了疫病,死人无数。孙思邈不幸也感染了瘟疫,挣扎在死亡线上。孙思邈的母亲拖着病体日夜守护在儿子的病床前,哭肿了双眼,却一点办法也没有。

     母亲没钱给儿子请医生,只能眼睁睁看着儿子死去,她怎么承受得了这么大的打击?就在母亲无比绝望准备自尽之际,缘分中的转机出现了。一位云游四方的老郎中路过孙思邈家,见屋里有一个中年妇女正要上吊,立即破门而入将她救了下来。

     母亲被救下后,哭着埋怨老郎中:“我儿子得了瘟疫马上要死了,我又没钱给他治病,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你不该救我呀!”

     老郎中说:“谁说你儿子马上要死了?我给他汤药喝,他很快就会好的。”说完,老郎中拿出一包草药递给孙思邈的母亲,吩咐她赶紧去熬给儿子喝。

     母亲擦干眼泪,将草药熬成一大碗黑黢黢的汤药,小心给儿子灌了下去。半个时辰后,儿子真的醒了,烧也退了,并且坐起来嚷嚷着要吃东西了。

     儿子救活了,母亲激动得泪流满面。她突然想起要感谢救命恩人,却发现老郎中不知什么时候已悄悄离开了。母子俩对着门外恭恭敬敬地鞠了几个躬,口中不停地念着“感谢”。

     孙思邈经历了这次生死后明白了一个道理,救活一条人命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医术,不但要治好父母和自己的病,将来还要给普天下的穷人治病,做个像老郎中一样的好医生。

      心,在少年孙思邈的胸中跳跃着,就像一只鸟儿潜伏着,下一刻就要一飞冲天。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他开始精学诸子百家学说,钻研各种岐黄著作。他一边学习,一边实践,还虚心拜师,广泛收集民间验方,勤奋不辍。

通过不懈努力,孙思邈在20岁时就掌握了丰富的医药知识,不但治好了父母和自己的病,还开始为乡亲们治病,很快就成了当地人们爱戴的名医。

     由于孙思邈学问渊博,治病有方,他在民间的名声越来越大,很快就引起了朝廷的注意。朝廷派人去召孙思邈前来做医官,但一心在民间行医的孙思邈坚决不肯当官。于是他假装有病,卧床不起,朝廷的人拿他没什么办法,只好悻悻地回去了。

     就这样,孙思邈相继婉辞了隋文帝、唐太宗和唐高宗三代帝王的征召授官,终身在民间行医。

中国邮政(2014):中华孝道——学医疗亲。孙思邈因儿时父母及自己皆患疾病,故发愤学医,不仅治好了父母和自己的病,还成为一代“药王”

     孙思邈在行医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治病救人为己任,不论三更半夜,还是狂风暴雨,不论自己是否劳累,还是饿着肚子,只要有病人请他出诊,从来都不推辞,立即拿起药篓前去救治。

     有些贫困的病人因为没钱看病,就一直熬着,小病被拖成了大病。孙思邈知道这些情况后,给他们看病不但不收诊费,还免费给他们用药,并叮嘱他们吃完药后再来复诊,直到把病治好。

     有些远道而来的病人无处居住,就在露天大树下过夜。孙思邈知道后,立即腾出自己的房子给他们住,并嘘寒问暖,对他们极尽关心,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

     孙思邈给人治病,从来都不怕累、不怕脏。有些病人拉肚子拉得厉害,甚至把衣裤都弄脏了。孙思邈不但不嫌弃他们,还帮他们清洗,并拿出自己的干净衣裤给他们穿。

     有些病人病情比较严重,生活不能自理,而陪伴的家属又不时刻在身边。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孙思邈就亲自熬药给他们喝,倾心照顾他们,在满屋弥漫的草药香中,病人渐渐恢复了健康。

     当时,麻风病一度流行得很厉害,人们见了都非常害怕。可孙思邈却不顾个人安危,亲自守护麻风病人,给他们熬制汤药,对他们关怀备至,令这些饱受歧视的麻风病人感动不已。

     孙思邈特别关心妇女儿童的身体健康,他在自己的医学著作中首先介绍的就是关于妇女儿童的疾病。他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主张妇产和小儿单独设科的医学家。在他的影响下,后代医家普遍重视研究妇科、儿科疾病的诊疗技术。

     孙思邈对针灸术也非常有研究,著有《明堂针灸图》,以针灸术作为药物的辅助疗法。他认为“良医之道,必先诊脉处方,次即针灸,内外相扶,病必当愈。”积极主张对疾病施以综合疗法。

     孙思邈非常重视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研究。他对脚气病做了详细调查,认为此病与饮食有关,让病人多吃米糠麸子等粗粮,效果非常好。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他还总结出治疗痢疾、绦虫、夜盲等疾病的特效药方。

     孙思邈崇尚养生,身体力行。正是由于他通晓养生之术,才能年至百岁而视听不衰。他将儒家、道家以及古印度佛家的养生思想与中医学养生理论相结合,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时至今日还指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心态要保持平和,饮食应有所节制,气血要注意流通,生活应起居有常等。

中国人民邮政(1962):唐代著名医学家、药物学家孙思邈

     有一次,孙思邈在一个村子里给人治病的时候,隔壁人家有个小孩跑过来找到孙思邈说:“大夫,你快去我家看看吧,我爷爷撒不出尿来,肚子胀得厉害,快要死了,你过去给我爷爷看看病,救救他吧。”

     孙思邈一听,立即跟孩子来到了隔壁人家,进屋一看,见一个老者侧着身子蜷缩在床上,口中不停地呻吟着,看上去十分痛苦。

     检查过病人后,孙思邈发现老人下腹部涨得厉害,判断是尿潴留,原因是尿道被堵塞了,当下最要紧的是立即为老人疏通尿道,否则老人的膀胱马上就要胀破了。

     可是,怎样才能给老人疏通尿道呢?老人的病等不得啊,如果再不解除尿潴留,老人的命可就难保了。

     就在孙思邈苦苦思索的时候,他看到老人的孙子也就是刚才那个过来叫自己的小孩,手中正拿着一根剪去了两头的葱在吹着玩。

     看着,想着,孙思邈灵机一动,一拍自己的脑袋,高兴地说了声:“有了。”

     他让小孩再去拿一根葱来,将葱管的尖头剪去,小心翼翼地将葱管插进了病人的尿道。插入一定的深度后,他又对着葱管轻轻吹了口气。奇迹发生了,淡黄色的尿液竟然顺着葱管流了出来。

     随着尿液流出,老人的脸色渐渐舒展了。当潴留的尿液排尽后,老人竟从床上坐了起来,紧紧握住孙思邈的手,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孙思邈这一大胆尝试,不但救了老人,还成了医学史上最早发明导尿术的人。

个性化邮票:唐代医学家孙思邈

     孙思邈医术全面,不但精于针灸,还善于创新,“阿是穴”就是他在给病人针灸的过程中发现的。

     有一次,孙思邈到一个患腿痛病的病人家中出诊,一进家门便见一位老人躺在木板床上,表情十分痛苦。

     得知名医孙思邈前来给自己治病,老人非常激动,想要坐起来道谢,却不料一阵剧痛袭来,令他不由得皱紧了眉头。孙思邈连忙握着老人的手说:“老伯不要动,我来给你做治疗,只要扎上几针止住了痛,再吃几剂汤药,你的病就好了。”

     说完,他开始给老人扎针,选了一个又一个止痛穴位,轻轻将针扎进去。可是,他把医书上所有的止痛穴位都扎了一遍,却还是没能止住老人的痛。

     孙思邈一边安慰老人,一边开始思考:“所有的止痛穴位都扎遍了,还是不见效,难道还有别的穴位可以止痛?”

     这时,老人又痛得呻吟了起来。孙思邈轻声问:“老伯,你哪里最痛?”

     “左、左、左……腿。”老人痛苦地说。

孙思邈在老人左腿的一个部位用拇指按压下去,问道:“是不是这儿?”

     “不是。”老人摇头道。

     孙思邈换一个地方继续按压,又问:“是这儿吗?”

     老人还是摇头。

     孙思邈耐心地在老人的腿上一处一处按压,一遍又一遍地问老人。当孙思邈在老人膝盖旁用拇指轻轻按下去并问“是不是这儿”时,老人突然大声叫起来:

     “阿——是——就是这儿!”

     孙思邈立即在这个地方扎了一针,老人痛苦不堪的面容很快就舒展开了,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敬佩地对孙思邈说:“孙大夫,您真是神医啊,这一针一扎,我感到身子一麻,腿就不痛了。”

     老人起身仔细看了看扎针的部位,好奇地说:“孙大夫,您这是扎的什么穴位啊?这么灵!”

     孙思邈笑道:“老伯,刚才我问你的时候,你不是大声地说'阿——是——’吗?这个穴位呀,就叫'阿是穴’!”

     就这样,这个医书上从未记载过、以压痛点来确定的穴位,被孙思邈称为“阿是穴”。而今“阿是穴”还在应用,仍然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作用。

《中华孝道——学医疗亲》极限片(2014)

     孙思邈不但医术精湛,在药物发展史上所做出的贡献也是巨大的,被称为“药王”。他亲自去山林里采药、尝药,积累了丰富的药学经验,发现了不少新的中药品种。

     他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走访积累,及时记录下来,数十年间汇集了散落民间的大量药方。这些来自民间的药方,药材都比较容易采集,价格也较低廉,效果也不错,可以用小钱治大病,深受民众欢迎。

     为了方便大家治病,孙思邈将来自民间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药方刻在石碑上,将它们竖在路口和街头。人们患病后只要到这些石碑前对症查方,就可以知道该用什么药了。

     这些药不但价格低廉易得,而且疗效很好,治病除疾就像药王亲临一样方便,因此人们亲切地称这些石碑为“石大医”。

中国人民邮政(1962):中国古代科学家——医药。票图再现了唐代医学家孙思邈采药制药的场景

     孙思邈淡泊名利,以民为重,在70岁时耗费巨大精力把这些年来收集的药方整理、编撰成《千金要方》(又名《备急千金要方》)一书,书名取自“人命自贵,有贵千斤;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30年后已是百岁老人的孙思邈,又发奋把后30年积累的药方整理成续篇《千金翼方》,以补订前一部《千金要方》的不足。他给书起名为《千金翼方》,意即与《千金要方》“相辅相济,比翼双飞”。

     孙思邈这两部医方名著合称《千金方》,共60卷100余万字,记载了6000余个药方,内容丰富,涉及预防医学、诊断学、各科治疗、针灸、营养、卫生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是唐代最杰出的医药学著作,影响极大,是唐以前医方书的集大成者,被誉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两书问世后,备受世人瞩目,甚至飘洋过海,广为流传,被外国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中华孝道——学医疗亲》邮资机符志封(2014)

     孙思邈在行医过程中始终坚持做医生的道德品质,不慕名,不图官禄,不弃贫贱。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被誉为中国医德史上的“百代之师”。在他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中,论述医德的《大医精诚》一文是其中最为珍贵的部分。

     此文出自《千金要方》第一卷,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为重要的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文中曰: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孙思邈承启中华医德之精华,孜孜以求医德、医技的最高境界,不仅是我国古代医学伦理学的重要开拓者,更是中医人文精神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他在《大医精诚》的论述中,将医乃仁术的精神作了具体化,凝练为“精”与“诚”两个方面,并作了辨证分析:“精”指专业熟练,要求医者有精湛的医术;“诚”指品德高尚,要求医者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和博大的人文情怀。

     孙思邈强调医生以解除病人痛苦为唯一职责,要对病人“皆如至尊”,要“普同一等”,要“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要“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这种高尚的医德思想。

     《大医精诚》被誉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自唐以来广为流传于医务界,其核心思想至今仍是医务工作者毕生践行的行医准则,成为中华传统医德的精华和标杆。

《中华孝道——学医疗亲》手绘封(2014),著名集邮漫画家任立忠先生手绘

作者简介:

王平,南京医科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华医学集邮研究会副会长。

YIXUELISHI

微信号|yixuelishi

医学的历史与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