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之中风与伤寒

 秦皮 2021-12-24

风寒二气,风属阳,寒属阴,二气相互依托而成大患。

风中无寒,就是和风,一旦夹杂寒邪成功击中人,人即患病。所以风寒与伤寒同属于寒的不同类别,因此也用伤寒命名。

一年四季,皆有风寒,而冬月最为严重。伤寒或者中风,轻重各有不同,主要体现在症状上。

太阳篇提到中风后的脉症有两条:一曰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一曰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对比这两种症状,“阳浮”为寒邪轻,“浮紧”为寒邪重;“汗出”为寒邪轻,“不汗出”为寒邪重;“啬啬淅淅”为见风寒之邪轻,“翕翕”为发热之轻,“发热恶寒”为寒热俱重;“鼻鸣”为风邪轻,“身疼”为风邪重;“自汗干呕”为烦之轻,“不汗烦躁”为烦之重。

提到伤寒后的脉症有两条:一曰太阳病,或未发热,或已发热,必恶寒体痛呕恶,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一曰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

对比这两种症状,一条是“微恶寒”,另外一条是“必恶寒”,因此“必恶寒”的症状更重;一条是“体痛”,另一条是“脚挛急”,因此“体痛”的症状更重;“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可知寒邪轻,“或未发热,见发热之轻,必先呕逆”可知伤寒之重;“脉浮”为寒邪轻,“阴阳俱紧”为寒邪重。

中风伤寒,各有轻重。但是今天我们大多数人以伤寒为重症,中风为轻症,只知道以中和伤二字的字义进行区分,而不辨风寒症状的轻重。这样,才有了伤寒见风、中风见寒这种错误的理解。

风为阳邪,寒为阴邪。虽然一年四季不同季节,都有感染风寒二邪气的可能,但是风寒阴阳属性是不会因为时令不同而发生改变。

伤寒较轻的人,初步诊断,很多症状可能和中风很像,唯独“脚挛急”这一点,就可区分到底是伤寒还是中风,原因在于腰部以上为阳,风为阳邪,伤人身上半部分。

中风较重的人,初步诊断,很多症状可能和伤寒很像,唯独“烦躁”这一点,就可以判定为中风,原因在于寒邪伤人,仅有“呕”的症状,却并不会感到“烦”,虽然气逆,但是不会感到“躁”。但是阴阳互为根基,“烦”这种症状是因为阳邪造成的,烦到极点就是躁,因此躁为因邪,躁到极点就是烦。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中风之中,风邪轻的,烦轻;风邪重的,烦躁。寒邪重的,躁烦;寒邪轻的,微烦。微烦症状出现,就表示恶寒的感觉是轻微恶寒,原因就在于微阳(微烦)可以胜微阴,所以脉象浮而不紧。

因此,伤寒论条文明确道:“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

也就是说,脉浮不紧,就知道可以汗出病愈。如果不等待自身汗出而愈,而是妄加攻表,就会造成“亡阳”症状的出现。之所以会“亡阳”,就是因为阳微的缘故。

所以,但凡感觉到“烦”,就是寒气即将解除的表现。但凡是有“躁烦”的感觉,就是阳为寒气郁结,是寒邪转盛德表现。所以说,“伤寒一日,若躁烦者,为欲传”,“六七日,躁烦者,为阳去入阴也”。

由于病人六经禀赋不同,阳气多寡也有不同,受邪的部位不同,受邪的阴阳属性不同,阳的多与少,决定发热的轻微与严重程度。

太阳为先天巨阳,因此发热在营卫,因此太阳病发热会出现“一身手足壮热”的症状;阳明为两阳相合之阳(太阳少阳两阳相合),所以阳明病发热,热发于肌肉,发热有蒸蒸之感。少阳为半表半里,所以少阳病发热,发于腠理,一会儿开,一会儿阖,所以出现往来寒热的症状。这是三阳发热的区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