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
典籍 《中州志》称:济源段氏“延至清末,近三百余年科第蝉联,代有宦达,为中州望族。”简介 济源段氏,自段国璋为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举人,四十一年(1613年)癸丑科进士。其家族亦三代三进士,共产生进士4人,举人6人,另有监生、贡生多人,有19人担任过知县以上官职,其中8人担任过知州以上中高级官职。家风故事 济源南堰头和北堰头之间有一条6.8公里长的古济水河道,上面耸立着一座石桥,叫永济桥,2012年被确定为济源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永济桥西侧的树林里,竖立着一通石碑,碑上镌刻着《创建永济桥序》。这篇序文因年深日久,部分难辨,拓片内容不全,好在清代编修的《济源县志》中有一篇《创建永济桥碑记》,记载较全。碑记的署名是“进士段维衮邑人撰文”,邑人即同乡人、济源人。序文的落款是“赐进士弟四川顺庆府南充知县段维衮撰文”,可见,序文和碑记系在四川南充任知县的济源同乡段维衮一人所撰。 段维衮是何人?《济源县志》记载其:“字补五,号雪斋,泰州知州段振蛟长子。颖悟绝伦,绰有仙才。康熙甲辰魁南宫(即进士考试),闱墨为天下传颂。所著《雪斋文稿》《雪斋诗集》,皆飘然出尘。康熙二十八年,纂修《县志》,考核精详,有功文献。” 除了介绍段维衮,《济源县志》还介绍了段氏家族的其他人:段国瑜的长子是段振蛟,也就是段维衮的父亲;段国瑜是段国璋的胞弟。《济源县志》中有一篇《兰堂段公墓志铭》记载:段国瑜年少时尽孝道,好宾客,不以兄(国璋)贵而奋学自强;任单父簿官职时,善护河堤,使河流安澜无恙;迁升平卫参军而不赴任,还乡后为乡人葬亲娶妇、解急排难、施舍赈灾;膝下二子四孙均得学位官职。 段氏家族里最有名的就是段国璋。段国璋先在明朝任太常寺少卿、都察院副都御史;明末弃官归里,清初又被征取起官,最后升任工部左侍郎,加二级,仍兼太常寺卿。明清朝廷设吏、礼、户、兵、工、刑六部,工部左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建设部常务副部长。其卒后,皇帝敕使往祭,予以厚葬。济源城西有段侍郎坟。 段氏家族人才辈出,与其“奋发图强、耕读传家、行善积德”的家风密不可分。《济源县志》记载,段国璋的爷爷段相“以布衣阴行善”,父亲段可行“湛于经术,教五子,昼课农业,夜讲经史,无少辍”。每冬月,“施粥以食饥者,子孙奉为家令,行之不倦”。段国璋和他的家人,既是先辈行善积德的受益者,也是践行者和布施者。 “济邑旧有土城,岁久倾圯,流寇由晋入豫,邑当其冲。国璋时归里,甃之以砖,贼至,登陴固守。邑西北连亘太行,与河内接境,饥民起为盗,窟穴其中。河南令王汉思剿之苦,乏饷。国璋倾赀犒师,卒平众盗,两邑获安。” “司空园,在东门外泷河北岸,段国璋建。”“裴公亭,在济池东,岁久倾圮。国璋妻裴氏溯其世系,构新之。”明·崇祯二年(1629年)春刊立的现移于济渎庙玉皇殿前的 《创建玉皇殿记》碑,记载着段国璋与司礼太监周进明一起修济渎庙、并造三尊铜胎神像和其母吕氏、妻裴氏及嫂嫂、弟妹等捐玉皇号布的善举。段国瑸:段国璋长兄。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重修武山九仙圣母庙。段国瑜:段国璋五弟。“在官庄施地掘井以济行旅土人,因名之段公井。”“对公益有义行,常为乡人葬亲娶妇;饥者施米粥,寒者施絮衣,有急难为之排解,维力是视;崇祯辛巳 (1641年)岁大祲,瑜力为救援,数岁赈饥;邑中尊先生如泰山北斗,于其殁也,人人太息泣下。”段昌祚:段国璋长子。蒙先辈阴德,成为该家族的第二位进士,历任平顺县知县、 南乐县知县、浙江乡试副考官、工部营膳司主事。“素敦孝友。闯寇乱,负亲避山中得免。兄弟析产,辞腴取瘠。性朴好施与。初宰平顺,调南乐,有廉直声,劝民种桑植枣,弥望森蔚。是时所在多盗,邑无宁居,昌祚设法严缉,盗屏迹。” 段绵祚:段国璋次子。亦蒙先辈阴德,中举人,授上蔡县教谕,卒祀乡贤。段振蛟:段国璋侄子。清·顺治戊子拔贡生,初任浙江宁波府通判,升江南扬州府泰州知州。段维衮:段振蛟长子。是该家族的第三个进士,任四川顺庆府南充知县。清·康熙年间,段振蛟施银贰拾两、地贰亩,命其长子段维衮助修永济桥。振蛟、维衮父子二人,还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编就《济源县志》4册18卷,现为孤本存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段有容:段国璋长孙。“侯选光禄寺典簿。孝友恭谨,笃厚宗族。继母病,衣不解带,目不交睫,每夜独徘徊天井者达旦,履为之穿(鞋子破了)”。 段允持:段国璋次孙。“初授四川江安县令,川南彝人与黔省民争地互控。前委监司牧守踏勘,俱推诿不前。至是,檄允持往勘。即轻骑至其地,正言劝谕,俱各帖服。后署叙州府永宁司马,时方有事西藏,檄调永宁兵马。藩司赏银未发,士卒观望不前。允持即将应解税银散给,随据请上告,大蒙抚军嘉与。江安盐井久废,允持募民开凿,至今利赖。镇雄土知府恶,其民逃入内陆。详请解回,即行拆卖。允持不忍其骨肉离散,具禀抚军,仍安插内陆。升授銮仪卫经历,适天全土司与其民不相安,议改土为流。又檄允持赴天全。众心汹汹,议守险以拒。允持随从仅三、四人往谕之,人心遂定。驻天全五月余,续入觐条奏:慎用严刑。命通行天下”。 段志熙:段国璋曾孙。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任浙江布政使,当年捐俸倡修坍塌了六十三年的杭州拱宸桥;次年命其子景文、元文重修通济桥(改名望春桥)。段景文:段志熙长子。“好施与轸恤贫乏,会岁歉闭糴,邑困窘,捐赀赈粥,又出谷数千石,减价平粜,远近胥赖以济。邑东门外,浝河北岸,路甚卑,水涨则淹没,捐费增培,人颂其德,亦善事之一也”。段元文:段志熙次子。“历署司马、别驾、州县凡五任,到处以兴利除弊,教养士民为务。上官试其能,乃以同知县衔题请借补泰州知州。莅任后,留心民瘼,凡所设施皆为计较久长。振兴文教,则修理书院,延名诗以训课生童,泰之文风益振,科甲联翩,至今思之。子以献,候选詹事府主簿。次子以信,任四川邛州牧,孙六人,皆好学能文。”注:张佩系济源全媒体记者,段允生系《济源段氏通谱》主编。本文拟制作版面,挂济源家风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