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远的石库门】街弄拾遗043│老城厢里的界碑石

 井蟾斋主 2021-12-25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这些年上海这座城市在突飞猛进地发展。然那一群群现代摩天高楼崛起的代价,是成片成片饱经沧桑的老弄堂、老房子的湮没,是与其相依相存的传统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的失却。

     2007年起,笔者通过对1500余条石库门弄堂的实地走访与拍摄,寻觅发现了诸多深藏闹市深处的寂寞小弄,目睹耳闻了更多精美典雅的石库门建筑和鲜为人知的弄堂故事,见证了石库门老弄堂的现状与变迁。那些不久于人世的石库门弄堂建筑及熟悉的弄堂生活,被定格在照片上,幻化成我们城市的永久记忆。


老城厢是上海城市的根。那些古城墙旧址围住的住着寻常百姓的老宅,虽然没有挂着铭牌,但墙角的界碑石足以证实它的来头。

北孔家弄50号大树堂 (2018、2014)

红庄弄15号惟善堂 (2018、2017)

吉祥弄63号卿记 (2018、2013)

蓬莱路6弄爱寿堂 (2011、2009)

木桥路42号献堂 (2016)

孔家弄2号葆聚堂 (2018)

孔家弄31弄承德堂 (2018、2012)

南孔家弄7弄1号陈长记 (2018) 

王医马弄52号复德堂 (2015、2009)

小普陀街马路界 (2012) / 已拆

吉祥弄15弄瑞安坊 (2011、2012) / 已拆

吴家弄7号壶瑞堂 (2014)

小石桥弄30号培根堂 (2014)

竹行码头街247号诚善堂 (2010) / 已拆

静修路12号仁寿堂 (2011)

巡道街56号德本堂 (2013)

青龙桥街 (2011) / 已拆

北施家弄时宜堂 (2009) / 已拆

南硝皮弄敦仁堂、春泽堂 (2009)

微博評論

@娄先生-建筑石界碑历史的见证物,能找到10块,半天不够。

@井蟾斋主确实如此。长期拍摄,积累了不少,有些已拆掉了。

@从不赢牌小艾克这些界石代表啥意思?

@井蟾斋主界碑石是当时地产分界的标志,多置在外墙近屋角处,或嵌于勒脚内,或立于勒脚外侧,或刻在转角隅石之上。现在的老弄堂里仍可看到,主要描述有“堂”、“界”、 “坊” 等,及其主人的姓氏,此外也有外文的。

@从不赢牌小艾克谢谢科普,了解了。

@兜兜fafa88老早造房子总归有额交代,牌坊,匾额,界碑等等可以有个名号,年月,好有历史的记载,而且是居住的走过的一代人有历历在目的体会。现在的房子高楼就算豪宅社区也就以势压人,一万个高大上,取个名字好的还可以不好的就如西宝兴路里面的厅园名字,很吓人的。

@井蟾斋主如今崇洋媚外没有内涵的居多。

@火山白丁契约精神。

@井蟾斋主有始无终。

@老Q识途可惜孔家弄来勒拆了。其实像迭种典型的石库门可以保留下来进行改造,为老城厢留存点建筑血脉。最近黄浦区承兴里在做一种“抽户搬离”改造石库门建筑的尝试,就是将挤住在原建筑公共部位的居民安置出去,尽可能恢复原设计居家部位,并通过改造使每户留住居民有独立灶间和卫生间。如此,善莫大焉!

@井蟾斋主其实,这一片中有几幢还是很经典的。不知可会局部保护?

@老Q识途像承兴里这样的改造其实是最符合齋主的主张的,就是既保存了老建筑,恢复了老建筑的原设计居住功能,又不使老建筑变成没有热气的“标本”建筑。

@井蟾斋主这才符合“保护”的本意。

@南山红枫原先居住在老城厢的时候,经常看到这些界石在路边屋角,没引起多大的注意。这是私有财产权益明确的界定,后来废私盛行,界石失去了意义,难免不被重视,有的已经被水泥糊盖,有的被砌入墙里。博主扫街时将目光投在界石上,可谓慧眼独具,可以为上海的近代建筑史留下一定的脉络,实为睿智之举。

@井蟾斋主相见恨晚,已经流失了大半。


乐建成(井蟾斋主)

中学高级美术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藏书票研究会会员,安徽霍山县西山文化研究会顾问。原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美术教师、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兼职教授,上海市初中艺术学科教材特约撰稿人。

作品曾参加《华东六省一市教师美术作品展览》、《上海市教师书画篆刻作品展》、《全国藏书票展》、《中国通用藏书票邀请展》、《文化人藏书票展》并获奖。

现专注于山乡、水乡、石库门等专题的影像记录与绘画创作,《中国日报(香港版)》、《新民晚报》、《中国国土资源报》、《第一财经周刊》、《YOU MAGAZINE(东京版)》等多家报刊杂志及上海电视台《生活时尚》、《艺术人文》、《星尚》等频道进行了相关报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