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审干货——细讲内审报告提出的“问题”,如何表述更有用?

 易说学问 2022-10-07 发布于河南

一直想写怎么样才能编制好的《内部审计报告》?下笔很难!也不敢轻易下笔。

一方面,不敢保证我自己编制的报告就是好的;另一方面,企业管理模式不同,汇报对象的喜好也不一样,就算做个模板出来,也未必适用。

所以,本文仅针对报告中的一个“点”进行分享:“审计发现问题”该怎么编入报告?

如果仅仅是简单地“编入”报告,说法有点儿太轻浮了。

可以反过来思考:编制报告,问题该怎么查?怎么描述?怎么分析?怎么提建议?

好多时候,我们会觉得审计过程很完美,证据也足,但一到编制报告就发现:还缺失一些审计证据,还有部分审计程序需要执行。此时,我们就会反过来,以报告需求为出发点,展开进一步审计程序,这会严重影响报告的编制进度,正常吗?

先说一点儿,这是很正常的!

只有那些非常浅显的问题,才会不需要很深的逻辑思考,找一个证据就可以写一类问题,那样的问题也不会深刻。

每一个审计问题,都要经历几个阶段:

开展程序-发现异常-审计证据搜集-问题基本情况-潜在的风险-背后的管理缺陷-补充证据-可能的纠偏和改进方向-环境关联(适用性)-审计建议。

一、报告内对问题的描述

我们的审计报告中,描述一个问题比较简单,比如:

(1)可以简单分为两步:“问题”和“建议”;

(2)相对复杂或重要的事项,最多也就分为五步:基本情况、存在问题、风险或影响、原因分析、审计建议。

不同人编制的报告,措词风格可能不一样,或会用“审计结论,审计判断”之类的说法,在这里,我们不去评判各类说法对还是错?适用不适用?只说内审报告编制的逻辑。

总之,审计报告对问题的描述都可简单地归入“问题”和“建议”这两步里面。要是想显得高大上或问题的内容较多,就多分几步。

二、问题的价值

所有审计报告的价值,就只有一个,服务于决策者或报告对象。所以,要从他们的角度来看问题,把“审计”当成他们的手和眼,也当好一把刀。

所以,我们要手、眼、刀并用,看问题要“稳准狠”。

另外,我们提出的问题的最终价值是“解决掉问题”!在报告里,问题的解决方案一定是要提的。

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建议提出具体解决方法,也可能通过建议,来要求相关部门提出解决方法。

无论哪一种,都得有改进的建议,而且不能是轻描淡写地提,要有深度地提。

提到了问题的深度,那什么样的才算有深度呢?

三、问题的深度

管理学上,有很多方法来增加问题的深度,比如:多问几个“为什么?”。

我们在实务中,碰到一个问题,一连问五个“为什么”,并找到答案,那问题的深度就差不多了,前提是:问“为什么”时,要的递进性和逻辑性。

举个例子吧!
比如:我们为什么写不好《内部审计报告》?最直接的原因是审计证据不足!

然后我们需要再多问题五个为什么(此时,一定要排除人为失误或能力的问题,容易造成逻辑偏离或混乱)。

1.为什么证据不足?是因为审计程序不严谨!

2.为什么程序不严谨?审计资源不足(时间和人员)!

3.为什么审计资源不足?审计不受重视,审计价值低!

4.为什么不受重视呢?公司的管理模式问题或汇报对象的观念问题!

5.在现有环境下,怎么提升审计的价值?

这就又涉及到最终也是最初的问题了:审计的价值。

这是一个系统性的循环,如果有人看过“系统管理理论”会发现,所有的问题都可形成一个闭环,要么是良性循环,要么是恶性循环。

这里只提一个“多问问为什么”的思路。

同一个问题,并不止这一个探究方向,还有很多个方向可以选择,我们可以把某个问题的多个方向,都深挖几个“为什么”,那么,我们提出的问题肯定就有了深度。

四、审计问题的深度体现在哪儿?

当然有人会说,深度肯定体现在价值上,这一点儿不错!

但过于“虚枉”,虚则无所从。

简单地从企业内审方面来解析吧:

1.还原事实。

这不是多么难理解,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写报告,自己虽然觉得足够客观,但写出的内容,如果让第三人观看,却觉得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所以,要避免使用一些模糊的、判定程度的、带感情色彩的措辞!

2.探寻问题本质。

问题的本质是什么?简单说,所有事物的本质都可归入到客观规律。而客观规律往往体现在各类理论之中,如:物理定理、生物学理论、社会理论、管理学理论、甚至心理学理论。

我们提出问题后,要找到背后理论的逻辑链。

比如:一个舞弊问题,背后的理论是舞弊三角,那找到舞弊三角就结束了吗?显然没有。需要进一步寻求本质:

(1)三角中的“压力”,涉及到哪些呢?要找到影响力的最大因素,比如经济条件差,或工作环境压抑等,有什么改进方法吗等;(2)三角中的“机会”呢?要找到管理缺陷或管理问题;(3)自我合理化呢?就要深挖:企业文化教育、招聘管理问题。

这些就是最终的吗?未必!

你能想多深,离问题的本质就有多近!

3.建议的契合度。

要做到“天、地、人”三才相合,简言之,就是我们提出的建议可执行性高。

这可不是简单说说而已,我们的建议,要结合公司内外部环境、组织架构、发展规模或发展阶段、企业文化和氛围、内部责权体系、甚至老板的喜恶等方面来提。

只有充分考虑到了天(大势和发展阶段)、地(周边环境)、人(管理)等方面,才有可能提出最有契合度的建议。

五、降低沟通成本

这一条没之前几条那么重要,但是,实务中却最容易影响审计的价值。

如上文所述,我们还原了事实、找到了问题本质,也提出的合理建议,是不是报告就完美了?

还有最后一步,报告的执行,没有执行整改,报告就白写了。

报告的执行依靠整改部门,整改部门的改进意愿,依赖于他们对报告的接受程度!

简单点儿说,我们要将报告的语言变得“和气”些,少一点“戾气”和“锋芒”!

提出这一条,可能有人不认可,也有人争议。这个没有关系哈,不同的内审人所处环境不同,各阶段的认知和需求也不同,也不必严格按照我说得来。

有人问:我们为什么要提出“和气”呢?我们不就是老板手中的刀吗?不是越锋利越好吗?

“刨丁解牛”大家知道吧,它完美诠释了“技巧”的重要性。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让问题得到解决,而不是展示我们的力量和权力!所以需要这些技巧。

并不是说我们不能提出尖锐的问题,而是,我们不要将提问题的重心,落在对审计对象的“人性、人品、能力”的批判上。

而是要多用一些客观描述和期待的语气,来组织我们的说辞!

六、后续

报告中,如果将每一个问题都编制好了,报告内容自然也就编制好了。

各花入各眼,我的说法有人赞同,有人不赞同,没有关系哈!

希望更多的大神们,多提意见,多分享经验,共同进步!

请多多点赞转发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