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丹溪是元代中医大家,中医“滋阴派”的创始人。同时,他也是一个心理治疗的专家。《奇症汇·心神篇》中记载了朱丹溪打“鬼”治病的一则医案: “一少年,每夜有梦,朱连诊两日,观其动止,头不仰举,但俯视不正,必阴邪相留,叩之不言其状。询其仆,乃言至庙见侍女,以手抚摩久之,不三日而寝疾。朱令法师入庙,毁其像,小腹中泥土皆湿,其疾遂瘳。” 看他外在的表象,表现为整天低头不语,两眼总往下看,从不正眼看人,完全一派阴气困扰的景象。问他哪里不舒服,他什么都不说。朱丹溪观察了两天,不得其解。不得已,只得从侧面查询病史。他从少年仆人口中得知,病前,少年在一个庙子里见到一个年少美貌的泥做的侍女。少年见之,抚摩良久,舍不得离开,回家三天后就开始这样子了。这下,朱丹溪总算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接着他让少年家长找了一个法师过来,叫法师到庙子里作法后将侍女的泥塑像打了个稀巴烂。《黄帝内经》云:“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的情志变化是五脏气化功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并且,《黄帝内经》将“五脏情志论”总结其规律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中医又有“情志相胜法”(恐胜喜,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即通过转移情志形态来治愈疾病的一种方法。朱丹溪用到的正是情志相胜法,其中,体现了“怒胜思”“悲胜怒”等情志转移的理念。其实,中医治疗心理疾病,不仅可以通过“情志相胜”法,还可以通过中医外治疗法,即经络推拿、穴位按摩等方法来治愈。今年的国庆节,我们反馈过一则案例,一位名叫豆豆(化名)的男孩儿在爸爸的陪伴下,随着伙伴一起进入了鬼屋,结果收到严重惊吓,之后不去上学,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妈妈完全不能上班,对妈妈寸步不离。现代人失眠、抑郁、敏感、焦虑等心理疾病越来越普遍了。现代“文明”所致的精神心理紊乱挑战着人的身心健康状态。任何年龄段的人都有可能出现心理问题,包括宝宝及家长。有的宝宝特别敏感,比如说,看电视、玩手机,一旦不让看就哭鼻子;有的宝宝出现心理问题(比如抑郁、受惊吓)就会拒绝上学,出现典型的社交恐惧症。孩子的情绪不佳,反过来也会影响妈妈,很多妈妈也会变得紧张、焦虑、不安……按照西方心理学来说,这种情况不是由于孩子缺爱,就是原生父母、原生家庭导致的。似乎,除了心理补偿、一味安抚之外,就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了。然而,从中医角度来说,除了可以用到情志相胜法之外,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调理身体,五脏与性格、情绪、心理都是一一对应的,之所以心理问题多,就是因为五脏气血不足,痰湿瘀阻导致的。五脏的状态才是心理问题的根本,我们如果不调理好五脏,仅仅用拥抱、用心理疏导,甚至吃心理疾病的药物,是错上加错。前面提到的豆豆,其实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学习也很好,和同学交流也正常,老师也很喜欢他。但美中不足就是有点瘦弱,出了“鬼屋”时间之后,爱哭鼻子,不能上学。老师和家长都做了很多努力,包括上半天学,上学期间可以给妈妈打电话,老师表扬等手段都用上了,可就是没有奏效。经过辨证,这个孩子的身体是一个脾胃虚弱、痰湿重、阳气虚的状况,让妈妈用温阳的方法,综合小儿推拿、董氏特效穴、艾灸等方法,配合温胆汤泡脚(化痰的经典方),前后经历两个月,完全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