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字版)太极拳里最容易卡壳的几个动作

 tjboyue 2021-12-26



重心移动是太极拳练习的重点,对于初学者来说有几种比较难做且容易卡壳的动作,我把它列出来探讨一下。

重心移动从方向类型上可以分为3种,前、后和左右。

左右是纯镜面动作,所以归为一类,而前后移动有明显的不同,所以分开讲。

重心前移

典型代表动作是第一“金刚捣碓”又叫“金刚大捣碓”。

陈家沟有句名言叫“会不会就看金刚大捣碓”。

因为这一个动作就包含了重心的左右移、开步前移以及起落发力。

所以能看出练拳者对拳理的掌握程度。

我用此式中重心前移上步的动作部分来做分析,很多人,包括有些老师、教练们在做这个动作时也会有明显的迟滞,或者力的卡顿。

要说原因吗,所有方向上的问题都一样,就是因为没明白腿部顺逆缠用法的本质,才会用各种调整重心的小动作来借力。

没有了拧转,走的都是直线力,圆润难求,卡顿常现。

金刚捣碓向前上步动作的难点是:

文章图片1

难点1:本式的开步角度较小,应是接近直线的小角度,不过现在的练法普遍是接近45度的隅角,可能是为了省力吧,但到了第二金刚捣碓就只能是直线上步了;

难点2:在重心移到左腿面向前方时,会有个定式,这个定式应该是为了动作分解教学的需要,但这里一停顿,右腿顺缠结束,裆走后弧结束,力蓄在左腿,而左腿又是重心腿,不继续做动作就很容易僵住;

难点3:最后需要左腿顺缠外拧发力,引腰胯左转,带右腿向前。还不太会顺逆缠的练习者,可以去看看我前面关于腿部顺逆缠和裆走后弧的几期视频。


力起于足,学会“脚捻地”

“胯”与太极拳

太极拳“裆走后弧”的动作步骤

浅析太极拳的腿部“缠丝劲”


网上教学视频很多,包括一些所谓名师传承在内,做错的不在少数!为了证明我所言非虚,就随便找了几个符合我要讲的内容的片段,实属冒犯,见谅见谅。

表现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两种:

问题1:向上站立提拔

通过站立起身的上提劲引领身体上步,这种情况其实应该是初学者才犯的错,因为他们还不明白陈氏拳对“提拔之意”的限制。犯在老师身上确实说不过去。

关于什么情况才算是“提拔”,这个可以看另一期“拉扯之形,提拔之意”中的介绍。


传送门:“拉扯之形,提拔之意”


问题2、前后直线用力

有人在定式时,重心就故意靠后的,使两腿受力接近五五分,这样前移时好借右腿后蹬向前上步;也有重心在前,启动时先向后移重心再向前蛄蛹一下的。

这两种问题,不论上下还是前后,重点都是直线发力上步,虽然只是微微的向上或向后调整了一下重心,但解决了他们想直线上步时腿部力量不够的问题。

其实力量不够是因为,他们的力用错了,应该是左腿用顺缠劲向外拧转发力,带身体左转上步,而不是用右腿去蹬地,更不能直蹬。

视频加载中...

正确的做法也可分为两种:

方法1、

左腿直接顺缠外拧,也就是左脚逆时针捻地,左膝外撑,腰胯继续左转,左侧形成的拧转力拉扯右胯,将右腿提拉向前。

方法2、

此方法算是方法1的补充。如果在定式时左腿僵住了,比如定式时间过长,或其它原因导致力泄掉了,这时可以把注意力回到右胯,松右胯身体微右转,左腿重新逆缠里合内裹蓄力,等于右腿重做一次顺缠输送,再回到前面方法1的步骤。

注意,这里跟前面问题2的前后蛄蛹一下,很像。

区别是左右转的蛄蛹是对的,而前后走的直线力是错的!

另外,大家注意这个上步时左脚脚跟的捻动内扣,这个确实是左脚顺缠发力的外化形式。

文章图片2

但在这之所以脚跟发生转动,不是为了更好地顺缠发力,而是因为这样可以使上步后,面朝正前方,如果左脚不动上步后会面向斜前方,对普通练习者影响不大,因为之后可以再调整,但对教练来说,方向偏了影响教学讲解,所以这个小动作多见于教练员,与此相同也有先把前脚掌外捻再上步的。

但感觉大多数人只学了表面的摆脚动作,内在的缠丝劲都没用对。

最后在网上发现一种比较少见的练法,不过缠丝拧转倒是表达得很清晰,可以借鉴。

文章图片3

小结,外部的画弧与内部的拧转,一定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你直线蹬腿或上下用力就破坏了太极拳的内在缠丝规律,那外在也就很难保持圆润连贯。

当然初学者一时无法掌握也是再正常不过,还是要耐心从腿部顺逆缠开始练!


接下来是重心后移,讲“搂膝”。

搂膝后撤这个动作基本是重心移动中最难的了。

可能很多人觉得像“雀地龙”这种更难,实际上“雀地龙”这类动作做不好属于硬件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因为只要裆和胯有一个是“开”的,雀地龙就不难。

而搂膝后撤时出现的卡顿,基本都是技术问题。

这问题主要集中在重心移到右腿后,怎样把左腿收回来,此时相对于重心前移,后移时身体更难平衡,更容易出现歪斜倒伏。

正确的做法是利用右腿顺缠的拧转发力,引身体右转带左腿收回。

错误的做法呢就是在这里停半拍,通过小动作来调整重心,然后通过蹬左脚来收左腿。

还是从网上找几个教学视频来看一下。

在如今的教学中,停半拍扣左脚成为最关键的一环,因为扣脚后左脚更容易蹬地,更有甚者在动完左脚后又动右脚,目的是通过左右腿换劲将重心往中间顶,这样更利于左脚蹬地,腿也最省劲,但这完全就是在用从左右往中间挤的夹裆劲。

年老体弱者这样做绝对没问题,而且这个办法本来也是为体弱者与初学者设计的,它对刚开始学拳又很怕受挫的初学者而言非常友好,只是成为教学样板以后,慢慢混淆了对错。大部分老师、教练也已经习惯了这种练法,这也从侧面说明这个重心后撤确实难,不借助扣脚蹬地就不好做。

视频加载中...

正确的步骤应该是:

1、左腿顺缠推送重心到右腿后,右腿逆缠结束;

2、右腿马上顺缠外拧 ,也就是顺时针捻地,右膝外撑,腰胯右转时拖拽左腿;

3、左脚被带动内扣并同时收腿;而不是在右转时主动停半拍扣左脚再蹬地助力,因为这一停,右转的力就断了。

这样造成的卡顿就算在外行人眼里也很明显。

所以这里的关键不是扣左脚,而是右腿的拧转。

刚开始可以故意拧转的角度大一些,也就是身体向右多转一些来增加感受,熟练了以后就可以收放自如了。


看明白了重心的前后移动,剩下个左右移动应该很简单了,参照动作是六封四闭。

此动作难点还是收腿环节。

正确做法还是之前讲的,先左腿顺缠裆走后弧推重心到右腿后,右腿结束逆缠蓄力同时顺缠发力带身体右转,通过身体右拧将左腿收回来。

还是从网上众多教学视频中找些来做分析。

问题一:

重心还在左腿时,身体就已经向右转了,再猛蹬左腿右移。这就肯定不是裆走后弧了,只能算是初学者易犯的错误,能这样就跑出来做教学视频,也是无语了。

问题二:

和之前讲搂膝所说的问题一样,重心来到右腿后,通过来回扣脚调整重心,这样是省劲了,但本质就是想通过左右夹裆的劲来将重心向上顶。虽然做得隐蔽,但从背面还是很容易看出端倪。凡是用 来回倒劲偷懒的,很容易出现尖裆。

现在大多数教练在教这个动作时都会加上一个停顿来扣左脚,除了分解教学的需要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这个动作用做擒拿时,在这里停顿是在合住劲,不管是哪种原因,这里一停顿,通过裆走后弧送过来的左腿顺缠力就结束了,不借助左脚的蹬力来完成收腿不是不行,就是右腿会比较累,所以就出现了各种来回倒劲的蛄蛹方式。

视频加载中...

总结:

通过查看网上大量的教学视频,我发现这种来回倒劲的夹裆动作,被师徒几代完美的当做规范模仿并传承了下来。

如果传武知识的积累是不断在错误上更新迭代的话,那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学到的,到底又是什么呢?

这种错误的传承是该怪师傅不严谨呢,还是该怪徒弟不精进?

如果后辈只能传错不会纠错。那徒弟就始终不如师傅!

这对于一个门派来说,会走向没落;而对于一项技艺而言,就难逃失传的命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