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孩子成年了却不能成人,这是让中国妈妈感到扎心的问题

 QUE腿猫 2021-12-27


今天,我要给你解读一本书——《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

听到这个书名,你可能会有疑惑了,我这都好不容易把孩子养到十八岁,难道他还没成人吗?

这里,咱们还是先来听个故事。之前,在网络上有个被热议的新闻,一位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有一次和同学一起聚餐,需要每位同学都秀下厨艺。这位留学生想,做个番茄炒鸡蛋最为简单了。可等他动手要做这道菜,却纠结上了,这到底是先放番茄还是先放鸡蛋,还是一起倒下去炒呢?与其这般纠结,还不如越洋打个电话问妈妈。最后,妈妈把番茄炒鸡蛋的操作步骤,通过视频讲解给他看,算是搞定了这道菜。

这则新闻,让很多人想不通,这么简单的一道菜,有必要搞得如此兴师动众吗?不说别的,光时差就相差12个小时,为什么不百度一下呢?一个留学生这生活技能也太差了吧?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今天要分享的《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这本书中指出,这种现象就是典型的过度养育。

什么是过度养育?就是父母的关怀和帮助,超过了孩子成长所必须的部分,父母包办了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养育,在中国是个普遍问题,在美国更是如此。

这本书的作者,她是一位美国人,名字叫朱莉·科思科特·海姆斯。海姆斯是美国的知名教育工作者,曾担任过十多年的斯坦福大学新生教务长及本科生顾问。

正是由于工作关系,她接触了大量家长,和学生建立密切关系,对他们有了深入了解。海姆斯发现,虽然那些大学生似乎都有着辉煌的成就,但如果没有父母相助,他们就难以在社会上站稳脚跟。他们习惯了由父母来解决问题,习惯了随时能听到他人称赞;这些大学生就像球场上的运动员,不断左顾右盼,他们等待着父母给出指令,期待着父母为他们安排学习和生活中的一切。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与方向,虚弱无能。

海姆斯发现在这一现象背后,正是父母的过度养育,造成孩子成年了不能成人的最大障碍。这一现象的发现,也促使她提笔写下这本书,而她的两位孩子此时正处于青春期。

和普天下的父母一样,海姆斯也是爱子心切。在书中,她恳切地写道,必须要停止过度养育,它已经造成孩子心理健康问题不断地在增加。她呼吁家长要摆脱过度养育陷阱。

也正是发现了过度养育家庭教育问题,让海姆斯备受众人关注,也激起大家热议,甚至有人称她是美国的“国宝”。正是这些教育成就,也让她获得了斯坦福大学最高教学奖——丁克斯皮尔奖。

这本书的出版,也引起了国内业界的轰动。有儿童教育专家说,这是一本让中国家长读后也感到“扎心”的书。很多家庭,孩子平常在家,父母让孩子只管成绩,家务方面都是自己给包办代替,而这种行为产生的结果,就是剥夺了孩子的生存权利,以及独立面对世界的勇气和能力。就如上面提到的那位大学生,就是平时生活技能习惯了父母的包办代替,才出现了这样的尴尬局面。

接下来,我用三个部分的内容,跟你谈谈为什么必须要停止过度养育,它又给孩子带来怎么样的心理伤害,父母又该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又该如何做好自己。相信作为父母的你,听了会从中受益。

一、为什么说必须要停止过度养育?它对孩子造成怎么样的心理伤害呢?

近年来,针对大学生心理调查中发现,有显著心理问题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庞大。正是父母过度介入的养育方式,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他们无法在父母和独立做决定之间找到平衡。

2013年美国大学健康协会,调查了153所学校中10万名大学生的健康状况。那些受访者在过去一年中的经历,得出了这样的结果。85%的人为必须要做的事情感到不知所措;80%的人感到内心无助、精疲力竭;60%的人感受到始终处于难过状态;57%的人感到非常孤独;还有活着毫无希望,感到极度焦虑,感到极度愤怒,甚至考虑到自杀等等情况都出现。而如今,患抑郁症的学生更是越来越多了。

通常,父母要求孩子尽善尽美地做到最好,考上最好的大学,取得最好的成绩。父母全部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巴不得他们得到最好的一切。用直升机式盘旋在孩子头顶的养育方式,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孩子。但没想到这种过度养育的方式,恰恰伤害了孩子,造成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你想呀,如果你一出生,父母就已经为你做好了所有的选择和决定,然后把你丢进大学,这是不是就像殖民统治下的国家一样?一旦独立,立刻分崩离析。

这种养育方式,让很多18岁的孩子,不承认自己是成年了。在2007年,美国的《家庭心理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对18岁至25岁的年轻人做了一项调查“你认为自己已经成年了吗?”结果只有16%的人回答“是”;同样把这个问题问他们的父母,绝大多数父母的回答与孩子一致。

在斯坦福大学的校园里,每当开学时,作者海姆斯看到太多养育失败的例子。比如,一个大一新生,到校几天后,快递公司把他家寄来的箱子,送到他宿舍外面的人行道上,这位学生看着这个又大又重的箱子,一筹莫展,不知如何把箱子放到房间里。这么大箱子是需要两个人才能搞定,于是就任凭箱子搁在那里。等到妈妈电话问起,他说不知道如何找人帮忙,让妈妈想办法。后来他妈妈打电话求助宿舍管理员,是管理员找人,才把箱子搬进这位学生的房间。正是父母平常习惯于帮孩子处理生活琐事,包办代替一切。当放手让孩子独自面对世界时,他们不知所措,甚至感到震惊,经历的挫折对孩子来说就等于失败,因为他们平常没有这方面的太多实践经验。

海姆斯有一位好友名叫苏珊,她是华盛顿市中心一家医院的急诊科医生,她最不喜欢的病人就是那些十八九岁的女大学生。很多学生因为感冒,患上呼吸道感染来到急诊室,这些学生就感觉遭遇了世界末日。如果不给她们吃抗生素,不让她们住院,她们就会沮丧不安,眼泪汪汪瘫坐在急诊室冰冷的地上,看着手机向朋友和家人倾诉她这所谓的巨大不幸。苏珊医生说,她们完全没有应对能力。其实这只不过是一场普通感冒而已,只要多喝水,躺在床上休息几天,就没问题了。

你看啊,再不停止过度养育,父母就要成为孩子的“拐杖”,阻碍着孩子靠自己双脚站立;虽然这只是打个比方,但很多情况的确如此。

在书中作者海姆斯说,在大学校园里,她看到学生们不断地向父母求助,把父母当作首要求助对象和资源,是第一个要询问的人,对孩子来说这完全是一种冲动或条件反射,就像呼吸空气一样自然而然。如果孩子都要打电话找父母拿主意,那就表示他们不具备生活能力。

那18岁的人需要掌握哪些基本技能呢?比如,18岁的人必须会和真实世界的陌生人交谈,寻求帮助指导和指引。学会识别少数居心不良的陌生人。还比如,18岁的人必须能够处理人际关系问题,应付和解决冲突。再比如,18岁的人必须能够承担风险,而不是父母为他们铺平全部道路,避开所有细节,防止他们跌倒等等。

好讲到这里,我来总结下。通过上面的内容讲述,你是否也明白了?为什么好多孩子进了大学以后,应对事情的无能感,面对不确定感、伤心感,会让他们茫然无措。就是父母的过度介入的养育方式,严重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他们无法在父母和独立做决定之间达到平衡,在这样痛苦的境地下,他们就会用一种有害的方式来麻醉自己,表达他们的空虚感与绝望感。在那些令人揪心的案例当中,停止过度养育摆在家庭教育的首位。

孩子成年不等于成人,是因为成人取决于成长;成长不在于取得一张完美的成绩单,一份漂亮的简历书,而这些不过是一页纸,纸是怕风吹雨淋。只有摆脱过度养育,塑造孩子一颗不怕风吹雨淋的心。这样孩子成长的路才会变得坚实、宽广、长远。

二、培养孩子成年又成人,父母该如何帮助他们度过成长阶段呢?

在第一部分当中,我们知道了必须要停止过度养育,它已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那第2部分,我来跟你谈一谈如何培养孩子成年了又成人。

培养孩子成年又成人,是要让孩子在成年了真切地感受到,对生活,对人生,对自己的自信。那如何让孩子获得这样的自信心态呢?这里也就是想提醒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是漫长的,对孩子的养育应该从童年早期开始,用跟年龄相匹配的方式,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意识。这样孩子到了成年的时候,真正做到成人了。

而这样的自信心态就是自我效能。那啥是自我效能呢?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所能获得的成就有真实的感知,既不夸大也不低估。就哪怕一开始不成功,可以试一下再试一下,可能就会取得成功,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实现目标,把控局面。这也就是在童年的时期给他们反复试错的机会,在成长当中体会人生价值。

那么,父母应该给孩子怎么样一个童年,让他们反复试错呢?答案就是在游戏当中,在培养他们生活技能当中,学会成长

父母不妨来换位思考,在我们的小时候什么最能使人快乐呢?仔细想想,不就是自由玩耍,拥有自由时间吗?

在美国有一名历史学家,他是一位游戏大师,曾经出版过一本书《玩耍的孩子》,就是告诉家长们,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让他们独立探索环境,自己发明玩法,与其他孩子互动,教会他们如何思考,如何接受挑战和挫折,单纯地享受童年的岁月。甚至有专家说,游戏对孩子来说就像睡眠一样重要,它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个人发展,以及为进入成人世界做准备的程度。在19世纪,英国有位哲学家认为,“人必须有一个不受他人干涉的自由空间,才能发展出完整的人格。”

听到这里有些家长会说,我也知道游戏对孩子的重要性,可我对安全很担忧。但亲爱的家长,我们也不能因为安全问题把孩子关在家里吧?一个好的家长,需要做到的是,既要保护孩子的安全,同时也要给孩子创造独立思考、冒险和培养性格的机会。这种做法,并不表示我们对孩子不负责任或者忽视他们,恰恰是对孩子的未来负责。

我们来听听硅谷一家科技公司,一位高管的成长故事。这位高管在他四十岁不到,就坐上了科技公司副总裁的位置。高管说,在他的童年的时候,他父亲失业了,家里是依靠教会和政府的救济养活的。在他成长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家里的东西经常会坏,要不是烘干机坏了,就是洗衣机坏了,要么就是车坏了,电灯坏了,他爸经常说“儿子啊,跟爸一起修东西。”这位高管回忆道,在帮父亲修东西,让他动手能力很强。他还自己造了一间树屋,和周围的小朋友尽情在那玩耍。他从11岁开始干活,采摘果实,收拾院子,做其他杂活,自己赚钱买车票去县里参加物资交流。这位高管还说道,自己学习成绩一般,运动能力倒是很拔尖,橄榄球玩得很棒,被大学校队看中,但奖金有限,最多吃得起方便面,花生酱和果味三明治,于是他就找了份工作维持开销。后来,他在这家科技公司实习时,由于他肯钻技术,脱颖而出,成为了一名正式员工,从而就攀上了成功的阶梯。

当这位高管当了父亲,在养育孩子过程中,他回顾自己之前的人生,让他百分百地相信,成长是要教会孩子自给自足的能力,学会如何和他人相处,培养责任感,学会担当,充分地给孩子自由,让他们去冒险去做决策,以及培养孩子坚持到底的精神。

如果反过来,当一个人被别人手把手地牵着过日子,什么事情都有人帮忙料理,那他就没有机会培养起控制感。而所谓控制感,就是自我效能理论的核心。

没有了控制感的自我效能会是如何呢?——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就是形容人处在一种无法控制的局面。你想呀,如果都有人帮你做事,做事的结果都不在你的掌控之中 这就会造成行为和结果的错位。现如今,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抑郁孩子?原因不就是在于,孩子他不能做自己的主人,养育中严重的错位造成吗?

而体验主动性对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意味着知道自己的行为有意义。知道重要的结果都在自己掌控之中。

我们来看看那些登山队员,当旗帜插上山顶的那一刻,他们内心洋溢着是自豪感。虽然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才到达那里。你想呀,如果换作搭乘直升机,那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好到这里讲完了第2部分,我来做个总结。

从上面讲述当中,相信你已经知道了,培养孩子成年又成人的重要性。因为它告诉了你一个现实。不管是否相信,孩子总有满18岁的那一天。虽然你爱他们,乐此不疲地为他们忙里忙外,但如果孩子一直依赖你,是不可能指望一到18岁,就把他扔到真实的世界里,撒手不管。再说了,之前不培养孩子生活技能,你的孩子也不可能在18岁那一刻魔术般获得这项能力。

我们应该做到的是,当孩子18岁时,你把他推出家门,是要给孩子这样的自信,让他感觉:我觉得我行,我觉得我可以。这样你的养育是成功的。

三、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呢?

在第2部分当中,跟大家分享了,培养孩子成年又成人,让孩子做自信的自己。在这一部分里,我想分享的是,作为父母应该有自己的生活。在养育孩子,要及时牵手,但到了时候就要懂得放手。

而很多父母的日程表和心里都塞满了孩子的生活、学习、课外辅导和活动之类的东西,为孩子鞍前马后地忙碌着,随时随地陪伴着孩子,几乎没有多余的时间关注自我。

美国心理学会2010年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父母得抑郁症的概率是一般成年人的两倍。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多的抑郁症的父母呢?就是把孩子的成就误认为是自己的成就,把孩子的幸福当成自己的幸福,把孩子的生活当成了自己的生活。不断地改变和控制孩子,甚至到了失去自我的程度。

硅谷一位名叫安妮的妈妈,她就想成为“凡事多做”的母亲。她有三个孩子,年龄相隔都是6岁。因此“凡事都做”意味着要做很多事情,她试图做一个“超级妈妈”。一旦有什么对孩子有利的活动,她都拉着孩子们东奔西跑,生怕孩子错过成长机会。孩子稍大一些,她随时都想控制了解孩子们的行踪。所做的一切都跟孩子有关。她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她抱怨没有其他人那么有钱,恨自己的丈夫,没有给她带来舒适的生活;她觉得自己和所有的妈妈竞争极度缺乏安全感。唯一为自己做的一件小事就是买几件衣服,也是为了能在孩子的活动上穿。

她不仅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还拿自己跟别的父母比较,她感觉到必须做所有的事情,才能证明自己有做事能力,她过着近乎失控的生活。

有一天,安妮的闺蜜告诉她“你很痛苦,也让别人很难受,你对每个人都怒气冲冲,对每件事都反应过度,跟你在一起很不愉快。”之后她去看了精神病医生,而她把这种精神状态不好的原因,归结于她的孩子、丈夫和那些似乎越来越成功的朋友,医生却不同意她的看法。但对安妮的焦虑不安,情绪低落,还是开了抗焦虑症药。

在闺蜜用心开导下,安妮明白了,与药物同样重要的是,需要情绪稳定,改变自己。之后她对自己的生活做出了重大调整,她看待事情的眼光更清晰了,决定退出妈妈类的一些比赛,退出一些群。她懂得了凡事要后退一步,也学会了对事情说不,也不再试图证明自己是超级妈妈。放手让孩子做自己的事情,犯自己的错误,让孩子之间尽情游戏玩耍。这样之后,她反而和孩子的关系亲近了许多,和丈夫的关系不再紧张了,家庭也出现了其乐融融的气氛。

印度圣雄甘地有一句经典的话,“改变世界,从改变自己开始。”

的确,当改变自己,感受到的是,周围的环境及周围的人都好像在改变。

如果,父母把自己的幸福取决于孩子是否开心。这样的结果就是,当孩子这一天过得不错,父母就觉得心情舒畅;如果哪一天孩子不开心,父母就绝望抓狂。

很多患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父母,他们和孩子不是因为爱的不够多。而是打着爱孩子和让孩子快乐的名义,想去改变掌控孩子,却成了彼此的负担,彼此都处在负面情绪的影响中。而父母恰恰不必等着看别人怎么做,最为主要的是先做好自己,做好榜样;也就是,先要把自我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对孩子最有帮助的人。

我们再来听听,发生在洛杉矶利亚妈妈家里的故事。她的女儿雷切尔,虽然是洛杉矶大学的全A学生,可是她同时每天又会酗酒,服用抗焦虑症药,甚至有一次还试图自杀。在那次毁灭性的经历之后,妈妈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教育方式以及生存态度。

利亚是典型的神经质的犹太母亲,表达爱的方式就是把什么事都管起来,控制欲很强。当她开始不再掌控孩子的每一个细节,学会了放手。女儿随之也发生了深刻的积极改变。帮助孩子成为自己想要的人,才是最为重要的。

而有位名叫莫里斯的历史学家,同时他还是一位牧师。他的做法就值得借鉴。他的女儿如今已经长大成人了。但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很多人发现他女儿有天赋和才华,纷纷督促莫里斯让女儿参加测试,进入一个竞争激烈的学前班,将来好上常春藤名校。但莫里斯和他的妻子想让孩子自由成长,无意对她拔苗助长。他说:我觉得养育的关键是知道你该在哪里停步,孩子该从哪里开始,不带焦虑地观察非常重要,我们的做法恰恰起到奇妙的效果。

正是莫里斯在和女儿一起成长经历中,他观察发现到父母和孩子不同的需求。女儿在过去和现在都跟他的想法大不相同。如女儿喜欢唱歌,不仅加入学校的摇滚乐队,还参加社会一些团体演出活动,这些环境让担任牧师的莫里斯很是抓狂,女儿却如鱼得水;而在莫里斯活力四射的地方,如他在教堂里做着牧师时,女儿却萎靡不振。这让他意识到让女儿做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是多么重要。正是他这份爱与支持,最令他感到吃惊的是,莫里斯说女儿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但这恰恰又不是刻意所为。

事实证明莫里斯是对的,由于他支持女儿的决定给她机会,让女儿独立去追求超常规的经验,并且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虽然不一定去上一所名牌大学,或许也不一定有钱有名。但是女儿在自己的领域里出类拔萃,成为了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而像莫里斯这样的父亲,才是真正合格的父母。

好到这里为止,已经分享完了书中的精髓部分。我来做个总结。

总结:

过度养育所带来的危害,必须要引起父母高度重视。不然,就会害了孩子,还会害了父母,严重的,还会对社会造成危害。

过度养育在孩子年龄越小参考价值越大,也越有机会避开误区。为了实现把孩子培养为合格成人的目标,父母应该把儿童期和青少年期作为训练场,摆脱过度养育,让孩子面对真实生活。人生不会一帆风顺,困难是可以克服的,这没什么大不了,克服了挫折战胜了困难,孩子和自己在这过程中也就成长了。

养育的目标是把孩子培养成自主的成人,关键在父母做好自己,不要总盯着孩子。你想让孩子做到的,自己要先模范地做到。关爱自己,做好自己,过好自己的生活,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合格的父母,这样除了对自己好,还是对子女好。对子女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父母死气沉沉的人生。

让孩子成为自己吧,让他们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担当起书写21世纪新篇章的责任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