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眼中的老师

 读原著 2021-12-27

   一般的老师,无论是在平常生活中,还是在学生的日记或是作文里,一旦听到或是读到学生对于他的印象,他心里都会怦怦然,是期望?是惶恐?是担心?还是紧张?这谁也说不清,反正于这时候,他们大多都是忐忑不安的。

    
    大抵也有一种老师,他很平和,无论什么时候,他那份平和都融入在他血液中,绝不会为外界所影响。他无愧于天地和真心,也无愧于学问与人品,在学生面前,他是从容的。

  比如,孔子就是这样一个老师。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这是学生深深敬服在孔子的品格之下。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这是学生深深敬服在孔子的厚实之学问上。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这里面让学生敬服的,既有老师的品格,又有老师的学问。孔子在学生眼中是一位真正的德艺双馨(这个艺,还是六艺兼通,并不是某一方面的专才),德才(才,该译为“通才,全才”)兼备的一个老师。

   
   一个老师如何,当然不能仅听其学生片面之辞,且看对孔子深有研究的司马迁如何看这个来自山东的老师的: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

 
   司马迁的话证实了孔子在学生眼中的地位是实至名归的。学生对他们的老师并没有妄言妄论,纯属由内而发的肺腑之感。

   十年,百年,甚至千万年过后,还会有学生,学生的学生,直至万古的后人,去评价他们当初的老师。

   
    三流的老师只会如机器一般照程序对学生进行灌输,他们以保饭碗为依托,按时上下班地寄生在教育行业这个大框架下,被动地听从指令,按照上面的既定指标和要求苟混在教育系统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麻木混沌度日。

    二流的老师工作时间和精力付出得比规定的要多,教学授业上会更勤快,更灵活,也有的会对学生物质方面施以关心,这类老师的此般用心,于劳动层面上可以说对得起他们的所得酬劳。只是,也许是受自身条件,或是其他什么说不清的因素所制,他们无法向前再迈进一步。

    一流的老师,有真学问,保光明品格,在做教师的同时,他还保有自己独立的学问研究,或是其他独立热爱的事业。他们有所为,有所不为,对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独立的观点,独立不屈的行为准则。他们对学生无分别之心,从不会去注重成绩,分数这类末节的东西,他们注重的是如何帮学生阖开眼脑心胸,教学生不滞著,融会贯通,齐万物于一体,于一滴水,一朵花,一粒微尘中观自己,见世界,知宇宙。他们能自如地启发学生去主动发掘自己,不断重新认识自己,并时刻更新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