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读原著 2021-12-27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孟敏,字舒达,东汉时期钜鹿郡杨氏县人,客居在太原。

有一次,孟敏走在路上,挑的甑掉在地上摔了,孟敏看也不看,继续往前走。郭林宗见到后向他询问原因,回答说:“甑已经破了,看它又有什么用。”郭林宗因此对他另眼相待,劝他去游学。十年后孟敏出了名,朝廷三公都曾征召他做官,他都没答应去。

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人对过去的事,过去的得失,越放得开,越不计较,那他做事时就会越轻松,以后的未来就越不可限量。

在古代,立国都要建立祭土地神的庙,选用恰当的树木做土地神的牌位。

夏朝用的是松木,殷商用的是柏木,松柏都是四季常青的植物,寓意着基业长青。孔子曾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也是在歌颂松柏的不畏严寒,生命力强。然而,到了周朝,祭祀土地神依然很重要,而武王却选用了栗木,对此,鲁哀公不明白周武王为什么不用松柏一类的植物,而选择了栗木这种植物,所以向孔子弟子宰我请教。

宰我很直接的回答鲁哀公道:武王选栗木,就是为了让老百姓对统治者有所畏惧,栗树,背后代表的正是一种威慑力。

宰我直接说周武王选用栗木的目的就是为了恐吓百姓。孔子听后,就告诉宰我,事情过去不必再提,既成事实多说无益,以往的过错不要再追究。很明显,周武王用栗木做土地神牌位在孔子眼里看来是不合适的,是周武王的瑕疵,他希望宰我对周武王这丑事不要过分强调,因为孔子觉得这可能会误导鲁哀公,可能导致鲁哀公也去效仿武王以暴制暴,反而丢掉了以德治国。孔子教训宰我的这三个词,我们也要两方面辩证地去看,孔子对宰我那句教训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孔子也不喜欢讲那些固定法则。

对过去的事,我们既要像孟敏一样把得失看得风轻云淡,也要像下面这个故事中的林则徐一样从过去的得失中总结经验,反省自己,进而进一步完善自己。

林则徐不仅在中国备受尊重,在全世界现在他也以一个禁毒英雄的形象受到更多国家和人民的推崇,然而,林则徐一开始也有很多性格缺陷,比如最初他性情很刚烈,脾气也很急躁,他的父林宾日为了帮助他改掉这个不良性子,就曾亲笔写下“制怒”二字牌匾悬于林则徐的书房之内,让林则徐时常以自警。

林则徐也敢于正视自己的这个瑕疵,常常在将要发怒时,极力克制自己,并常在那个写有“制怒”二字牌匾前驻足凝视,以警策自己。久而久之,林则徐不仅脾气改了,还从这其中悟出了一个“怒伤肝”的事实,旷然觉醒原来不发怒还可以养生。

鲁哀公问宰我,做土地神的神主之位应该用什么树木。宰我回答说:“夏朝人用松木,殷商人用柏木,周人用栗子树,用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百姓战战栗栗。”孔子听到这话后,告诫宰我说:“已经过去的事不用提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去劝谏了,已过去的事也不要再追究了。”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