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

 读原著 2021-12-27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弘治元年(1488年),王守仁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修身养性的东西,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

 弘治二年(1489年),王守仁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守仁拜谒著名理学家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冬,宦官刘瑾擅政,并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 戴铣xiǎn等二十余人。王守仁上疏论救,而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zhé贬至贵州龙场(贵阳西北七十里,修文县治)当龙场 驿栈 驿丞。同时,他的父亲王华也被赶出北京,调任南京吏部尚书。

 被贬路途中,王守仁被刘瑾派人追杀,他就伪造传言,说王守仁跳水自尽了,凭此躲过一劫。逃过追杀的王守仁暗中到南京面见父亲王华,王华对他说:“既然朝廷委命于你,就有责任在身,你还是上任去吧。”

  随后他踏上路途,来到贵州龙场,“万山丛薄bó,苗、僚liáo杂居”,龙场在当时还是未开化的地区。王守仁没有气馁,根据风俗开化教导当地人,受到民众爱戴。在这个时期,他对《大学》的中心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

   王阳明从小就曾立下过要成为圣人的志向,如果光说立志一般人也能立,但能立他这么圣洁清高的志向之人就少了,然而这还不是他最厉害之处,他最厉害之处是时时都在为自己立下的这个志向付出实际的行动,也就是说他不是个光只会口头说大话的人,而是真正的每时每刻都走在志向与行为合一的道路上。这一点,从上面这个故事中,他对“格物”的亲自实践探究,推翻了朱熹的论点,建立起了自己的心学,就可以很明显看出来。

  一个人偶尔成为仁者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一直都是仁者。好仁者,在孔子眼里是极其了不起的,这样的人几乎已经达到最澄澈,最富足,最圆满的境地。这样的人终生行仁,念念不违仁,无终食之间违仁,颠沛流离之间也能守住这颗仁心。

  还有一种人,次一点的,尽管他做不到时时刻刻不违仁,但是他情感鲜明的会厌恶不仁的人,他自己走在修身为本的路上,力行仁道。这个过程中,由于过去的不良习气太多,所以修起来会慢一些,他以不仁者为镜,尽全力让不仁者身上那些不符合道义的事情不发生在自己身上。

 很多人知道行仁的重要性,但却不舍得用全力去长久地澄明,并守住这颗本性既有的仁心,以此他可能做到一天的君子,一天的不违仁,次日一急躁起来,或者遇到危险关头、颠沛琉璃的情况,或是受到诸如富贵的诱惑,贫贱的考验,威武的打击,他立马就丢掉了仁,做不得一世的君子。

   道德修养主要靠个人自觉自修,一个人守住仁一天,他就能做一天的圣人,守住仁一辈子,他就能做一辈子的圣人。

 《老子·德经·第七十章》中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第四十一章又接着讲:“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讲的就是很多道理其实人人都容易明白,也能偶尔实践一下,但却很少有人能长久的勤而行之,无法做到长久的勤而行之,那只能说明这个人在修身上 下的功夫还很不够,而一个人在修身上 下的功夫不够,他就无法自我圆满,无法立起自我,完成自我,进而升华自我,这样根基不稳的话,一辈子就只能瞎折腾,生命黯然失色。 

 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离我们并不远,甚至你真心想求,片刻之间就能求得来。仁德之道关键在于知行合一,勤而行之,一个人倘若整天行仁,是绝不会感到力量不足的,一生亦如是。

  为什么说仁离我们不远呢?

  就像王阳明所言:“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仁这个东西本是人人生而既有的,不需要向外去求证,只需要向内深修,明心明性,时时保持住正知正念,没有一刻想歪了,没有一刻让私心泛滥,内心一旦生出不仁的念头,生出贪瞋痴,生出分外的嗜欲,就即刻警觉,及时引以为耻,并及时制止,下大力气让自己迅速远离邪念,远离深渊,立马改过自新,这样精诚于己的深修下去的话,人人皆可把自己修成尧舜。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喜欢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以不仁之人为镜不断反省自己,加强自己仁德修养的人。喜欢仁德,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对不仁者没有好感的人,他修仁的方式是,尽全力不让不仁者身上那些不符合道义的言行发生在自己身上。有没有人真心愿意整天竭尽全力致力于求“仁”呢?只要他力行了,肯定能求得仁。如果有人,说他想求仁,但力不足,这是我不信的。或许有这样的人,但我没有见过。”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