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子曰:‘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

 读原著 2021-12-27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古书上说:庄卞子很勇敢,当他的母亲活着时,他打了三场战,三场都败了,朋友指责他,国君侮辱他,卞庄子面对他们的指责和侮辱,脸色不改。

  待他母亲去世三年后,鲁国兴兵,卞庄子又请求从军,到了军营应对将军说:“以前母亲还在世,所以每战都打败了,对我也是一种耻辱!现在母亲不在了,请求给我机会让我能消除以前的那些指责。”

  于是就一阵前与敌军作战,并把敌军甲士的头献上,并说:“请给我再一次立一次功。”将军也不阻止他,他又献上了一颗敌军甲士的头,又对将军说:“再给我一次机会弥补第二次败仗。”将军就制止他说:“足够了。”
  但卞庄子没有停下来,又冲向敌军,又献上一颗知识军甲士的头,说“这是算是弥补我的第三次败仗。”
  将军一看卞庄子这样做,就制止他说:“这下真的够了,请让我与你结拜为兄弟。”
  卞庄子说“以前打败仗,是因为要奉养母亲,现在母亲去世了我没有压力了,所以我要消除别人对我的指责。我听说:“有节操的士人是不会受侮辱活下去的。”于是又奔向敌军,一共杀了七十敌人后牺牲。
  君子们听说这件事后说:“卞庄打了三次败仗,后来都通过他的勇敢已经消除了别人的指责,但却还要杀敌而使自己牺牲,断绝了祖宗的香火,稍微具备了士人的节操,不过终究还是没有尽到孝道。”
 《诗经》上说:“人在开始的时候没有做不好,但很少能够善始善终的。”   

  卞庄就是那种“知耻近乎勇”的典范。

  孔子“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是儒家对知、仁、勇“三达德”的一种阐发。“知耻近乎勇”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懂得羞耻,才能自省自勉,奋发图强。有羞耻心的人,才能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战胜自我,这是“勇”的表现。常怀一颗羞耻之心,不仅可正身,养浩然之气,而且知进取,成千秋伟业,盖因知耻近乎勇也。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古往今来,无论个人还是群体,知耻与不知耻的情形大不一样。纵览历代圣人贤哲,哪一位不是知耻力行的人杰?从孔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孟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从庄子“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到屈原“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从司马迁“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欧阳修“富贵不染其身,利害不移其守”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反之,那些少廉寡耻之人,如暴虐无道的夏桀商纣,陷害忠良的秦桧,口蜜腹剑的李林甫,贪赃枉法的和珅之徒,哪个不是遗臭万年?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这“五常”贯穿于中华伦理的发展中。卞庄在古代是勇的代表,尽管他的勇不完美,犯了“无后为大”的不孝,但其舍身成仁的精神依然让人尊敬。

  在儒家思想体系里,真正的完人一定不能只是某一方面的品质突出,需要全面发展,仁义礼智信一个都不能落下,甚至还有更高的要求,比如:

 《说苑》里有一段颜渊问先生“完人”的话——

  颜渊问于仲尼曰:“成人之行何若?”子曰:“成人之行,达乎性情之理,通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睹游气之源,若此而可谓成人。既知天道,行躬以仁义,饬身以礼乐。夫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大意是——

  成德之人的品行,是深明人情、人性之理,通晓万物发展变化规律,了解无形世界与有形世界相互作用之缘故,察知气息流变之根源。像这样就可以说是成德之人了。既然知道天地自然规律,就会以仁义指导行动,以礼乐规范自己的言行。身体力行仁义礼乐,是成德之人的品性特征。穷知事物神妙之理,通晓万物的发展变化,这是美德隆盛的必然。

 成人,有两层含义,一是年龄上的,古代男子十五岁左右行冠(笄)礼,最迟二十岁要行冠(笄)之礼,冠(笄)之礼是古时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其实它对我们生命过程的影响力,远远超过当今流行的所谓“成人仪式”。华夏先祖对于冠礼非常重视,所谓“冠者礼之始也”,《仪礼》将其列为开篇第一礼,绝非偶然。

  先民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举行这一仪式,是要提示行冠(笄)礼者: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践“仁、义、礼、智、信”的德行,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女儿)、合格的弟弟(妹妹)、合格的公民(对于过去,即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辈,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惟其如此,才可以称得上是合格的社会成员人。因此,冠礼就是“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

 其次是人格含义上的,人格含义上的成人是指成为一个真正的完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孟公绰,鲁国大夫,三桓孟氏族人,《史记》说他是孔子所尊敬的人。廉静寡欲,不贪,但短于才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记载,——

  孔子之所严事:於周则老子;於卫,蘧伯玉;於齐,晏平仲;於楚,老莱子;於郑,子产;於鲁,孟公绰。
 
  臧武仲,中国春秋时期鲁国政治人物,姬姓,臧氏,名纥,谥武,因祭鲁孝公之祀,故尊称其“臧孙纥”(先秦男子用氏,故不作姬纥),史称臧武仲,臧宣叔之子,臧文仲之孙。矮小多智,号称“圣人”。其父臧宣叔,他辅佐鲁成公、鲁襄公,德才兼备,对季孙氏专权表示不满。后来不容于权臣,逃到齐国。齐庄公重用他,要给他田地,他却能预见到齐庄公不能长久,想办法拒绝了庄公的赏赐。后来齐国政变,庄公被杀,臧武仲没有受到牵连。所以臧武仲之智,既能成事,又能避祸。
  
  冉求,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前484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十四年的孔子。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冉求是孔子的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
  
  人拥有某一个品质并不难,难的是长久的守护住,就像长久的不违仁一样。怎样守住仁呢?用孔子评价他家乡的一批弟子的话来说即是“进取不忘其初”,这也是“不忘初心”这个成员最早的来处。
   
  子路问做到怎样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完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般有智慧,像孟公绰那般不贪求,像卞庄子那般勇敢,像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利益能想到道义,遇到危险时能奋不顾身,长久处于贫困之中也不忘初心,不忘平日的诺言,也可以算是完人了。”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