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读原著 2021-12-27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齐桓公二十四年(前662年),山戎攻打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认为南面楚国祸害更大,不愿出兵。但管仲认为,当时为患一方的,南有楚国,北有山戎,西有狄,都是中原诸国的祸患。国君要想征伐楚国,必须先进攻山戎,北方安定,才能专心去征伐南方。如今燕国被犯,又求救于我国,举兵率先伐夷,必能得到各国的拥戴。齐桓公深以为然,遂举兵救燕。管仲随军讨伐山戎救援燕国,一直打到孤竹才回师。

  齐桓公二十六年(前660年),当时西北方的狄人也起兵进攻中原,先攻邢国(今河北邢台)。作为霸主的齐桓公,当然不能置之不理。管仲也很关心这个问题,他向齐桓公说:“戎狄性情十分残暴,贪得无厌。诸夏各国都是亲戚,彼此关心,一国有难,大家都应相助,不能袖手不理。满足现状的安乐是很危险的,出兵救邢才是上策。”齐桓公很欣赏管仲的想法,就派兵救邢国,邢国很快得救。

  不久狄人又出兵攻卫国,卫懿公被杀,卫国灭亡。狄人又追赶卫国百姓到黄河沿岸。宋国出兵救出卫国百姓七百三十人。加上共、滕两邑的居民一共五千人。就在曹邑(今河南滑县)立卫戴公为国君。刚刚恢复的卫国,处境十分困难。齐桓公、管仲派了公子无亏带着五百乘车马和三千名甲士来武装卫国,戎守曹邑。又给卫君带来乘马祭服,还给卫君夫人带来乘车和锦帛。此外还有牛羊猪狗鸡等三百余只。又帮助修建宫殿。邢国还未恢复,狄人又来第二次洗劫。

  齐桓公二十七年(前659年),狄人攻邢,形势十分严重。齐桓公和管仲立即联合宋、曹救邢。当齐、宋、曹军队到达时,邢国百姓如见亲人,纷纷投奔,狄人被打退。邢国又被狄人洗劫一空。于是齐桓公和管仲同宋、曹两国,帮助邢国把都城迁到夷仪(今聊城西南),这里靠近齐国,较为安全。使破乱的邢国得到安定。邢、卫两国都遭狄人洗劫,在齐桓公、管仲的主持下,得以复国。当时人们都赞赏地说:邢国人迁进新都城,好像回到了老家;恢复后的卫国,人们心情高兴,也忘记了亡国的悲痛。

  管仲也有不少做的不好的地方,不是个完人,但他的功远远大于他的过,孔子评价他时也是非常的公正客观,对于管仲那些少数失去了小节小信的言行没有去深究,而是站在一个高屋建瓴的角度,肯定了他的大信大节,单拿他驱逐戎狄,保护了中华文明不被蛮化这一功劳来说,孔子就觉得,其人足以光耀千古。

   孔子是一个知权达变的人,对具体人物,具体历史事件,他都有具体的分析,他从不一刀切,不用统一的标准衡量,总是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

  伯夷,柳下惠,伊尹和孔子,这四个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孟子曾对他们做了一个系统的比较——

  孟子说:“伯夷,眼睛不去看不好的颜色,耳朵不去听不好的声音。不是他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他理想的百姓,不去使唤。天下太平,就出来做事;天下混乱,就退居田野。在施行暴政的国家,住有乱民的地方,他都不忍心去居住。他以为同无知的乡下人相处,好像穿戴着礼服礼帽坐在泥烂或者炭灰之上。当商纣的时候,他住在北海边上,等待天下清平。所以听到伯夷的高风亮节的人,连贪得无厌的都廉洁起来了,懦弱的也都有刚强不屈的意志了。

  “伊尹说:'哪个君主,不可以侍奉?哪个百姓,不可以使唤?’天下太平出来做官,天下昏乱也出来做官,并且说:'上天生育这些百姓,就是要先知先觉的人来开导后知后觉的人。我是这些人之中的先觉者,我要以尧舜之道来开导这些人。’他总这样想:在天下的百姓中,只要有一个男子或一个妇女没有享受到尧舜之道的好处,便仿佛自己把他推进山沟之中,这便是他以天下的重担为己任的态度。

  “柳下惠不以侍奉坏君为羞耻,也不以官小而辞职。立于朝廷,不隐藏自己的才能,但一定按其原则办事。自己被遗弃,也不怨恨;穷困,也不忧愁。同无知的乡下人相处,高高兴兴地不忍离开。他说,'你是你,我是我,你纵然在我旁边赤身露体,哪能就沾染着我呢?’所以听到柳下惠高风亮节的人,连胸襟狭小的人也开阔了,刻薄的人也厚道了。

  “孔子离开齐国,不等把米淘完,漉干就走;离开鲁国,却说,'我们慢慢走吧,这是离开祖国的态度。’应该马上走就马上走,应该继续干就继续干,应该不做官就不做官,应该做官就做官,这便是孔子。”

  孟子又说:“伯夷是圣人之中清高的人,伊尹是圣人之中负责的人,柳下惠是圣人之中的随和的人,孔子则是圣人之中识时知变的人。孔子,可以叫他为集大成者。'集大成’的意思,譬如奏乐,先敲镈钟,最后用特磬收束,有始有终的一样。先敲镈钟,是节奏条理的开始;用特磬收束,是节奏条理的终结。条理的开始在于智,条理的终结在于圣。智好比技巧,圣好比气力。犹如在百步以外射箭,射到,是你的力量;射中,却不是你的力量。”

   这就是孔子的不同,也是孔子思想之所以历经两千多年仍能有着如此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本原因。管仲的不是之处,孔子能明确指出,但同时,管仲的大德大功处孔子该赞美的时候也毫不吝啬。管仲“尊王攘夷”,为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减少了诸多不必要的暴力和战争,惠及苍生的同时,又及时阻止了中原文明被“夷化”的可能。管仲的大仁德远远可以盖过他的私人节操与信用上的小失。

  子贡问:“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桓公杀了公子纠,他不能为公子纠殉死,反而去辅佐齐桓公,做了齐国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人民到现在还在享受他的好处。如果没有管仲,恐怕我们都会披散着头发,衣襟向左边开了。难道他要像普通男女那样恪守着小节小信,自杀在小山沟里,而没有人知道吗?”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