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读原著 2021-12-27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春秋时鲁国的叔孙豹与晋国的范宣子曾就何为“死而不朽”展开讨论。

  范宣子认为,他的祖先从虞、夏、商、周以来世代为贵族,家世显赫,香火不绝,这就是“不朽”。叔孙豹则以为不然,他认为这只能叫做“世禄”,而非“不朽”。在他看来,真正的不朽乃是:“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言及“立言”的不朽,叔孙豹特以鲁卿臧文仲为例,说:“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国语·晋语八》对此亦有记载:“鲁先大夫臧文仲,其身殁(mò)矣,其言立于后世,此之谓死而不朽。”历史上的臧文仲何许人也?他立了何言而被视为不朽?原来臧文仲系春秋时鲁国大夫,屡建事功,且长于辞令,就为政立国之事多有高论,在诸侯国间广为流传。他所谓的“立言”是与“立德”、“立功”紧密相联的,并非仅以立言为职志。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口碑不错的历史人物,孔子却批评他“不仁者三,不知者三”(《左传·文公二年》)。看来,要想做到“三不朽”或其中之一二,殊非易事。然而这又是极其重要的事。人是万物之灵,其价值就体现在他的使命感上。唯有尽性,下学而上达,方能知天,尽命。立德,立功,立言,便是尽性而活的最直接方式。

  王克明,字彦昭,他的祖先是江西上饶府乐平县人,后来搬到湖州乌程县居住。

  王克明是南宋绍兴(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到乾道(乾道九年1173年)年间著名的医生。王克明刚出生时,他的母亲奶很少,很早就喂他吃粥维持生命。

  因为这样,王克明在哺乳期就得了脾胃上的毛病。越到年长,他的这个病就越严重,医生们都说无药可治。王克明自己阅读《难经》、《素问》这样的古代医学经典,在书中寻找给自己治病的方法,并且认真地给自己开药方,抓药验治。他的脾胃上的毛病居然就这么治好了。

  治好了自己的病后,王克明就用自学得来的医术,在江、淮之间行医,后来进入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

  王克明的医术尤以针灸为精湛。王克明行医,有时在诊脉中遇到难以诊断者,他不随意作诊断结论,而是反复沉思,分析出病症的要害,然后才开处方给予治疗。

  同样的病症发生在不同的病人身上,王克明并不重复使用单一的方法,而是用不同的方法对症下药:有的病只用一药就除去了病根,病根一除其它次要的病也就随之消失;对有些病人则不给药,告诉病人到哪一天病就自动好了。

  有的病,王克明认为不是吃药就能治好,而是病人将某些事情没有处理好。就劝病人将某事重新处理妥当,其病自愈。王克明所作的诊断之言无不一一验证,当时的官员学者都谦恭地与他交往。(选自《宋史》)

   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无论是王克明的自学医书,还是唐太宗的以史为镜,这都是在通过私淑圣贤,私塾历史,进而达到自我完善,自我升华,自我成就,这种在私淑圣贤,私淑历史,私淑一切可以私淑的对象上所下的功夫的多少,决定了这个人日新日化,修己安人,惠泽他人的广度和深度。到最后,唯有那些真正在“立德,立功,立言”上皆有大成的人,才能创造不朽的传奇,正如老子,孔子,孟子,庄子一样,他们的思想,历经数千年,依然富有生命力,依然能在看得见的未来还可以持续绽放其璀璨的光芒,福泽天下苍生。
  
  孟子说:“君子道德风尚的影响,五代以后就断绝了;小人道德风尚的影响,五代以后也就断绝了。我没能赶上做孔子的门徒,我是私下从别人那里学习孔子的道德学问的。”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