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 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阳之分。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若阳明中寒,内转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便初硬后溏,为病发于太阴,则叫做阴证。 1.阳明病表里证 (1) 阳明病表证: 《伤寒例》说:“尺寸俱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成无己注:“阳明脉起于鼻交中,络于目。阳明之脉,正上,还出目系……目疼鼻干者,经中客邪也。”此证还有发热、恶寒,无汗,缘缘面赤,额头作疼,脉浮而长等证候。 (2) 阳明病里证: 若胃肠受邪,则叫阳明病里证。《伤寒论》第218条的“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即指阳明胃肠里证为病。里证不能发汗,发汗则伤津液,故而大便为难。 2.阳明病寒热证 (1) 阳明病里寒证: 阳明主里,而以里证为主。然里证有寒热之分,试叙如下: 《伤寒论》第226条说:“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此条论阳明里寒作哕;而243条说:“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此条论里寒作呕,并提出了治法。 (2) 阳明病里热证: 阳明病的里热证,有在上、在中、在下的不同。热在上,郁于膈脘,则心中懊,舌上生苔;热在中则渴欲饮水,口干而燥;热在下,则脉浮发热,渴欲饮水,而小便不利。 3.阳明病虚实 (1) 阳明病里虚证: 阳明主里,而有虚实之分。阳明病的里虚证,如《伤寒论》第196条说:“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成无己注:“胃为津液之府,气虚津少,病则反无汗。胃候身之肌肉,其身如虫行皮中者,知胃气久虚也。” 按: 太阳主表,故以有汗为虚,无汗为实。阳明主里,则以有汗为实,无汗为虚,以见表里虚实之辨。 (2) 阳明病里实证: 阳明病的里实证,以“不更衣”、“大便难”为主要临床表现。《伤寒论》第180条的“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就是论述阳明为病的特点。里实的具体证候有: 不大便、腹满疼痛,或绕脐疼痛;或腹满不减,反不能食,脉沉紧,或沉迟有力,舌苔黄燥等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