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苏省泰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12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有答案)

 中小学阅读写作 2021-12-28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数字人文是采用数字技术来解决人文领域研究问题的新型学科。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目前至少存在着资料离散和时空分离两大难题,不借助数字人文技术就较难突破和解决。

    ②文献资料的离散,有“同类异处”和“异类分隔”两种状态。“同类异处”是指同一专题、同一领域、同一学科的材料,往往分散在不同的文献里。“异类分隔”是知识分类造成的资料分离。由于人类知识的广泛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不同性质、不同领域的文献资料总是分门别类收藏和存储。比如,书写梅花的文学作品,收藏在文学领域的总集、别集里,而介绍梅花生物特性、栽培技术的知识,则在植物学著作里。无论是“同类异处”还是“异类分隔”的文献资料,人力都难以改变其离散状态。

    ③古代文学研究的时空分离,体现在两个层面。在观念意识层面,是时间意识强烈,而空间意识淡薄。文学史研究,注重时间的变化进程,而忽视空间的离合分布;时间进程的描述多,作家活动、作品创作的地理空间分布的考察相对少。作家年谱、别集编年笺注和文学编年史之类的著作,注重时间编年而不注重空间系地,时间信息具体而空间信息模糊,时间感强而空间感弱。

    ④在实践操作层面,受思维方式和纸本载体功能的限制,文学史和文学编年史的呈现,只能是单向呈现,而不能多向呈现。按照时间序列呈现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就难以兼顾空间序列的分布和变化。如果按照空间序列来呈现各地文学图景,又难以从时间序列上观察和呈现一代文学的发展进程。简言之,以时间为轴心,空间秩序就被割裂;以空间为轴心,时间的序列就被打断。比如我们从《杜甫年谱》知道,天宝十三年杜甫在长安,过着“朝扣富几门,暮随肥马尘”的窘迫生活,但我们无法知道,这一年李白在哪里,岑参在哪里,高适在哪里。《苏轼年谱》可以告诉我们苏轼一生到过杭州、密州、黄州、儋州等地,但不能告诉我们,在苏轼生前和身后,还有哪些作家到过这些地方,写有什么作品。

    ⑤怎样运用数字人文技术解决资料离散和时空分离这两大难题呢?以运用数字人文技术开发的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为例,它旨在囊括历年来有关唐宋作家作品编年的成果信息,包括年谱、别集笺注、考订论文等。要让计算机能够识别处理这些编年文献资料,并在地图中可视化呈现,需要经过数据建模、数据转化、数据关联和呈现三个阶段。

    ⑥数据建模,是为数据挖掘、信息提取建立模板。而建立什么样的模板,取决于平台的要素和功能。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作品这五大要素,需要实现浏览检索、关联生成、数据统计、时空定位和可视化呈现这五大功能。不同要素只有形成一定的结构之后才能产生功能,因而需要围绕时、地、人、事、文这五大要素来设计数据模板。

    ⑦数据转化,是根据数据模板,挖掘提取文献资料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品等有效信息,转化为计算机系统可以识别、关联和统计的数据。

    ⑧数据关联及呈现,是将各类数据进行融合,开发成关系型结构化数据库。作家作品的数据通过编年和系地两个属性,可形成关联数据。借功GIS(地理信息系统)地图技术及软件编程技术;将数据融合成一体。数据关联融合后,文学编年地图平台就能可视化呈现作家行迹。既可以呈现一时一地一个作家一生的行迹,也可以展现不同时间多个地方多位作家的活动行迹。时空一体,在这里得到初步实现。

(摘编自王兆鹏、邵大为《数字人文在古代文学研究中的初步实践及学术意义》)

材料二:

段海蓉:数字人文给科研工作者带来研究便利的同时,可能带来哪些问题?

郑永晓:比如相关论文中各种数据、图表的泛化现象,用“检索代替研究”“技术伪装学问”等就是突出的问题。此外,还涉及研究成果中文献利用或者说引用的规范性、版权问题等。古代文学研究,需要我们研究者与古代作家建立心灵的对话,需要对作品有良好的感悟能力,才能对古代文学现象作出有深度的阐发。前《文学遗产》主编陶文鹏先生就对满篇都是通过检索罗列的各种文献,而没有思想、没有艺术分析的论文很不满,斥之为“电脑体”,我对此很赞同。

我们提倡关注数字人文研究,不能只有数字而没有人文,归根到底它应该还是人文研究,需要保持人文研究的根本属性和基本特点。技术和数据驱动是为了让我们的研究建立在更坚实的科学依据之上,是为了让我们的学术观点更具有说服力,也是为了让人文研究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段海蓉:我们是否应该担心数字人文会对人文精神造成戕害?

郑永晓:这种担心有一定道理,关键是如何趋利避害。数字人文的目的是通过新的方法去解决一些传统方法不能解决或解决不好的问题,并非要完全取代传统人文研究,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研究。如果运用得当,数字人文应能够促进人文精神的弘扬而不是阻碍、妨害人文精神。以最具个性化的也是最具人文特点的文学作品鉴赏为例,我们借由作品与古代作家进行的心灵对话,似乎与冷冰冰的计算机毫无关系,但是有计算机的帮助效果可能不一样。比如我们读纳兰性德的“片帆何处,南浦沉香雨”,稍有文学常识的人会联想到屈原的“送美人兮南浦”,白居易的“南浦凄凄别”等。但计算机可能做得更多,它会把与“南浦”相近似的“灞桥”“长亭”等聚在一起,分析这些表达离别的意象的相似、相异之处,统计它们被历代作家使用次数的多寡,并将这些信息共同呈现给读者。有了数字人文的帮助,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会更为深入,而不是相反。

我以为,避免数字人文产生弊端的最有效办法是学者必须具备深厚的人文学术修养。只有在具备深厚人文修养、精通传统人文学科的研究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同时深入了解计算机科学的特点和数字人文的长处,从问题出发,将传统人文科学方法与数字人文有效整合,才能将二者的优势结合起来,趋利避害,在学术上开辟出新的天地。

    (摘编自《古籍数字化、数字人文与古代文学研究——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郑永晓教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往往根据知识分类的不同存储文献资料,这导致了文献资料的“异类分隔”。

B.技术和数据驱动是人文研究坚实的科学基础,可以让人文研究焕发新的生命力。

C.借助CIS地图技术和软件编程技术,文学编年地图平台能可视化呈现作家行迹。

D.传统的文学史和文学编年史很难打破时空局限,无法兼顾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将传统人文科学方法与数字人文结合起来,就能趋利避害,开辟新的学术天地。

B.读者可以从《苏轼年谱》中获得杭州、密州、黄州等地的文学创作和发展情况。

C.若要实现数字人文平台的各项功能,需围绕时、地、人、事、文设计数据模板。

D.古代文学研究的时空分离,与研究者的观念意识、思维方式和纸本载体等有关。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最适合运用数字人文技术解决的一项是(    

A.研究魏晋诗歌版图的静态分布和动态变化

B.对《水经注》进行辑补、校对和注释 

C.考证《四库全书》的底本及成书过程

D.分析李清照诗词创作风格的变化及其成因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

5.学者科奇认为“思维体验和文字表达是人文研究和人文教育的精髓,而数字人文的出现很有可能使这样的目标落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夜的眼

王蒙

①路灯当然是一下子就全亮了的。街道两端,光河看不到头。槐树留下了朴质而又丰满的影子。开始有了稀稀落落的、然而最引人注目的霓虹灯和理发馆门前的旋转花浪,有烫了的头发和留了的长发,高跟鞋和半高跟鞋。

②陈杲已经有20多年不到这个大城市来了。20多年,他在一个边远的省份的一个边远的小镇,那里的路灯有三分之一是不亮的,灯泡健全的那三分之二又有三分之一的夜晚得不到供电。人们晚上都在自己的家里抱孩子,抽烟,洗衣服,说一些说了就忘的话。

③汽车来了,售票员熟练地一撤电门,遮着罩子的供看票用的小灯亮了,撕掉几张票以后,叭,又灭了。许多的街灯、树影、建筑物和行人掠过去了,又要到站了,叭,罩灯又亮了。上来两个工人装束的青年,情绪激动地在谈论着“……关键在于民主,民主,民主……”来大城市一周,陈杲到处听到人们在谈论民主,就和在那个边远的小镇谈论羊腿一样普遍。这大概是因为大城市的肉食供应比较充足吧,人们不必为羊腿操心。

④陈杲到这个城市来是参加座谈会的。粉碎“四人帮”后,陈杲接连发表了五六篇小说,有些人夸他写得更成熟了,路子更宽了,更多的人说他还没有恢复到20余年前的水平。过分注意羊腿的人小说技巧就会退化的,但是懂得了羊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却是一大进步和一大收获。

⑤车到了终点站,他掏出“通讯录”,开始打问。他问一个人却有好几个人向他指点,只有在这一点上他觉得这个大城市的人还保留着“好礼”的传统。他道了谢,三拐两弯,走进一片迷宫似的新住宅区。

⑥陈杲似乎有一点后悔。他莫名其妙地坐了好长时间的车,要按一个莫名其妙的地址去找一个莫名其妙的人办一件莫名其妙的事。其实事一点也不莫名其妙,只是他办起来不合适罢了。让他办这件事还不如让他上台跳芭蕾舞,饰演《天鹅湖》中的王子。他走起路来都有一点跛,这是“横扫一切”留下的小小的“纪念”。

⑦按照人们所说的,对面不太远的那一幢楼就是了,偏偏赶上这儿在施工,一道很宽的沟,他大概跳不过去。被“横扫”以前本来是可以跳过去的。于是他顺着沟走来走去,焦躁起来。绕还是跳?不,还不能服老,于是他后退了几步,一、二、三,不好,一只腿好像陷在沙子里,但已经跳了起来,不是腾空而起,而是落到沟里。幸好,沟底还没有什么硬的或者尖利的东西。但他也过了将近十分钟才从疼痛和恐惧中清醒过来,他笑了,拍打了一下身上的土,一跛一拐地爬了出来,谁知道刚爬出来又一脚踩到一个雨水洼里,他慌忙从水洼里抽出了脚,鞋和袜子已经都湿了,脚感到很牙碜。

⑧他临走以前,领导同志找了他去,“我们是老战友,”领导说,“我信上已经写了,咱们机关的唯一的一辆上海牌小卧车坏了,看来本省是修不好了,缺几个关键性的部件。我这个老战友是主管汽车修配行业的,早就向我打过保票,说是'修车的事包在我身上',你去找找他,联系好了拍一个电报来………"

⑨终于找对了门,先平静了一下,调匀呼吸,三次敲门之后,咚咚咚传来了脚步声,是一个头发蓬乱的小伙子,“找谁?”他问,口气有一些不耐烦。“我找xxx同志。”“他不在。”小伙子转身就要关门,陈杲向前迈了一步,用最礼貌的词句作了自我介绍,然后问道:“您是不是xxx同志家里的人,您能不能听我说一说我的事情并转达给xxx同志?”说完,他把信掏了出来。小伙子斜仰着坐在躺椅上一动也不动。年龄大概有小伙子两倍的陈杲只好把领导同志的亲笔信送了过去。“这个xxx,是我爸爸的战友吗?我怎么没听我爸爸说过?”

⑩这句话给了陈杲一种受辱的感觉。“你年轻嘛,你爸爸可能没对你说过……”陈杲也不再客气了,回敬了一句。“我爸爸倒是说过,一找他修车,就都成了他的战友了!”

陈杲的脸发烧,心突突地跳起来,额头上沁出了汗珠,“难道你爸爸不认识xxx吗?他是1936年就到延安去的,去年在《红旗》上还发表过一篇文章……他的哥哥是xx军区的司令啊!”

小伙子的反应是一个20倍于方才的轻蔑的笑容,而且笑出了声。陈杲无地自容,他低下了头。“我跟你这么说吧,”小伙子站了起来,一副作总结的架势,“现在办什么事,主要靠两条,一条你得有东西,你们能拿点什么东西来呢?”“我们,我们有什么呢?”陈杲问着自己。“我们有……羊腿……”他自言自语地说。“羊腿不行,”小伙子又笑了,由于轻蔑过度,变成了怜悯了,“再一条,干脆说实话,就靠招摇撞骗……何必非找我爸爸呢,如果你们有东西,又有会办事的人,该用谁的名义就用去好了。”然后,他又补了一句,“我爸爸到北戴河出差去了……”他没有说“疗养”。

黑洞洞的楼道。陈杲像喝醉了一样地连跑带跳地冲了下来。他连跑带蹿,毫不费力地从土沟前一跃而过。

1979,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使用对比手法,大城市和边远小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城市的活力、喧嚣、变化,批判了乡村的落后、闭塞、单调。

B.小说中关于民主与羊腿之别,反映了城乡的差异。“羊腿”代表填饱肚子,即物质层面的追求,“民主”代表精神层面的追求。

C.小说用插叙,在第④段交代了陈杲进城目的是参加座谈会,在第⑧段交代了这天晚上出行的原因。过去和现实交织,丰富了文章内容。

D.小说善于通过对话塑造人物形象。小伙子的傲慢、自以为是,陈杲的拘谨、小心翼翼,都通过对话很好

地表现出来。

7.下列选项中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上帝视角”来审视主人公陈杲,竭力发掘主人公的所思所感,反映了时代变迁中人们在生活和思想上的转变。

B. 本文是“自传体小说”,记叙的是作者从19571979“归来”故事。它不只属于王蒙,还属于那一代作家、那一代知识分子。

C. 本文的“真实”体现在通过叙写陈杲夜晚的经历,展现那个时代的生活,折射出广阔的社会面貌,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的深刻思考。

D.本文颠覆了那个时代“伤痕文学”对故事完整性和形象连续性的期待,“我”不是身世控诉的抒情者,而是身世沉浮的观察者。

8.请根据文章简要分析文中“夜的眼”的丰富意蕴。(4分)

9.黑色幽默是一种用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的文学方法,请结合这一文学理念对《夜的眼》进行分析。(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太祖少机警,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征太祖为典军校尉。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太祖乃变易姓名,间行东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公军不得进,连营稍前。到安众,绣与表兵合守险,公军前后受敌。公乃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乃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七年春正月,公军谯,遣使以太牢祀桥玄。八年秋七月,令曰:“丧乱已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七年春正月,天子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二十一年夏五月,天子进公爵为魏王。二十五年春正月,王崩于洛阳,年六十六。遗令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

评曰: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武帝纪》)

:①“申”指战国申不害,“商”指战国商鞅,“韩”指西汉韩信,“白”指战国白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B.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C.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D.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武皇帝,是魏太祖曹操的谥号。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B. 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如孟子,名轲,字子舆;有些名与字是相反相成的关系,如朱熹,名熹,字元晦;有些按照长幼排行的次第取字,如孔子名丘,字仲尼。一般自称称字表示自谦。

C. 孝廉:根据儒家的思想,汉代察举孝廉被确定为选拔人才的最重要的科目,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

D.辎重,辎,有帷盖的载重大车;辎重常指行军时携带的军械、粮草、被服等物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公求贤若渴,希与贤人君子共治天下:《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句,就是这一心情的形象表现。

B.曹公既重视儒学传统,帮助献帝恢复宗庙社稷制度,忧心仁义礼让之风沦丧;又崇尚法家思想,用以行政治军。

C.曹公学习借鉴韩信、白起等军事家的谋略智慧;在与张绣交战中,曹公屡出奇策,于死地中回生,扭转战局。

D.曹公年轻时,不被世人关注,惟有桥玄、何颙识得他有雄才大略;功成后的曹公心存感激,用隆重的礼节祭祀他们。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太祖少机警,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

(2)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

14.陈寿评价太祖说“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请概述太祖遗令对其丧葬安

排的“非常”“超世”之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归王官次年作

司空图

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注】①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②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

15.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点明诗人因故居遭受战乱被毁而无奈回家的残酷现实,照应诗题。

B.颔联下句写诗人对镜自照,看到自己如此衰老,后悔自己当年不应该急于出去为官。

C.颈联上句用动词“涨”描写满池春水,化静为动,下句静态描写,动静结合。

D.尾联中,诗人引用典故表明了自己决心深隐故居,悠然自得地度过一生的态度。

16.司空图主张诗歌应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请结合诗歌的颔联和颈联分析作者是如何体现这种主张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分)

1)古诗中常出现“时”“空”对举的文句,借时空的广远寄寓内心的慨叹,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是如此。

2)疫情期间,无数“逆行者”用大爱树起道德精神的丰碑,我们可以用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赞美他们可比日月的精神。

3)古诗中的“东风”一般指春风,也用来比喻有利的时机或条件,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英雄,从来都是民族最耀眼的     。作为世界上第一位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被西方专家称为“东方魔稻”,让亿万中国人吃饱了饭。如今,杂交水稻已推广到印度、孟加拉、美国、巴西等国家和地区,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微博橙子辅导这样评价,他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从“言”到“行”,“杂交水稻之父”用真真切切的成果让梦想      了现实。

“人间万事出艰辛”,一切美好梦想的实现,都需要付出不懈的艰苦努力。对于这个朴素道理,袁隆平笃信无疑,更      。他曾说自己有两个梦(1)第一个就是禾下乘凉梦,梦见我这个试验田的水稻啊,长得信无疑,更比高梁还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呢,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就坐在我的稻穗下乘凉(2)第二个梦,就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3)梦想与现实之间并不遥远,奋斗是达成的唯一路径(4)他让脚底走遍田间地头,以攻关抢占科研高地,用汗水取得瞩目成就。时代在进步,袁隆平      从未止步。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星河        变成        身体力行        

B.        星河        照进        率先垂范        

C.        明星        变成        率先垂范        

D.       明星        照进        身体力行        

19.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标点,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1)

(2)

(3)

(4)

A.

B.

——

C.

”。

——

D.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梦见试验田的水稻很高,穗子很长,籽粒很大,我就坐在稻穗下乘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022年北京冬奥会最后一轮实战测试中,5G 技术在物品管理、画面传播、智慧防疫等方面的应用展现了疫情之下科技、简约的办赛智慧。

    首先,      避免了人员之间的接触。“5G+北斗”智能车联网业务平台的无人售货车和无人送餐车,可装载20余种食品,利用围像识别技术,客户扫描二维码即可进行下单与取餐。同时试点部署支付手套、支付徽章、冬奥支付服装,      ,消费者可以实现多场景下的“碰一碰”即时支付,(     )。其次,5G为媒体服务提供了便利。云转播平台、5G背包等项目依次呈现,超低时延“隔屏对话”效果的云转播技术,无需      ,降低了人工成本,也减轻了防疫压力。另外,可手持的智慧防疫一体机具备了仅凭身份证即可查验健康码和核酸检测等信息的功能,大大提高了防疫检查的效率。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体验无人零售所带来的灵活便捷      B.为无人零售带来更灵活便捷的体验

C.无人零售的体验变得更为灵活便捷       D.无人零售带来的灵活便捷被体验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不同价值观、喜好、职业特点、地域文化等等,催生了无数个独立“圈层”。每个圈会有自己的语言文化。不同圈层之间,有着厚厚的壁垒,不易打破。

破圈,即打破固有的形象或圈子。这几年,“破圈”一词,似乎已然成为各行各业的常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利识,“破圈”指的是破除传统的舒适圈。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靳桥认为,“破圈”是让很多人走出自己所谓的小圈子,走到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大圈里去。

材料二:

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57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仅17.3%的受访青年只想待在原有圈子里,71.4%的受访青年认为应该勇于“破圈”,尝试多元文化。

对于“破圈”,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立意自足,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1.B【解析】“技术和数据驱动是人文研究坚实的科学基础”不当,技术和数据驱动可以为人文研究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2.D【解析】A项,充分条件关系不成立。B项,《苏轼年谱》无法呈现杭州、密州、黄州等地的文学创作和发展情况。C项,围绕时、地、人、事、文设计数据模板是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的要求。

3.A【解析】了解魏晋诗歌版图的静态分布和动态变化需要结合地图技术,将时间与空间结合起来,最适合用数字人文技术加以解决。

4.运用层进(递进)式结构。(1分)①首先提出问题,指出数字人文技术有助于突破和解决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资料离散和时空分离两大难题。(1分)②接着分析问题,具体分析文献资料离散的两种状态和时空分离的两个层面。(1 分)③最后解决问题,以唐宋文学编年地图平台为例介绍运用数字人文技术解决两大难题的三个阶段。(1 分)

5.科奇的观点具有一定合理性,但有失偏颇。①数字人文给科研工作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数据、图表的泛化现象,这可能给思维体验和文字表达带来消极影响。②数字人文可以有效解决人文领域的某些研究问题,对人文研究和人文教育大有裨益。

③保持人文研究的根本属性和基本特点,提高研究者的人文学术修养,能有效避免数字人文产生的弊端。

6.A 

7.B

8.①照亮城市黑夜的路灯,照亮售票员看票的小灯;

②让中国城市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改革开放的灯;

③文中主人公洞悉社会真相的眼睛;

④作者借主人公的眼睛观察世界,表达自己对改革开放的独有的理解。

9.(6分)

①两次跨土沟的场景。在办事前,或许由于紧张的缘故,当然文中是说腿有伤,跌倒在土沟里,又踩进水坑里,狼狈又滑稽;而回来时,他看透了许多事情,心里感到一阵轻松,不再紧张地惶惑,“连跑带蹿,毫不费力地从土沟前一跃而过”,两相对比,构思巧妙,在调侃中传达给读者沉重的思考。

②与小伙子见面交涉的场景。年龄两倍于小伙子的陈杲一见面恭敬地称小伙子“您”,又因感到受辱改称“你”,遭到小伙子奚落,又窘迫地搬出领导的“名气”及领导哥哥的官职,最后遭到蔑视而无地自容。这一场景,让人忍俊不禁,又倍感沉重,讽刺了官本位思想的鄙陋,批判了官僚主义。(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C解析 根据名词“大将军何进”“袁绍”“宦官”“太后”“进(何进)”“董卓”“卓(董卓)”“帝”“弘农王”“献帝”“京都”,虚词“与”“乃”“以”“为”“而”,再结合本句意思“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计划除掉宦官,太后不听建议,何进于是召见董卓,想要以此威胁太后。董卓到了之后就废黜皇帝为弘农王,而后推立汉献帝即位,于是京城出现大乱”,即可判断答案为D。

11.B  错在“一般自称称字表示自谦。”正确的表述是:一般自称称名表示自谦。

12.D  错在“用隆重的礼节祭祀他们。” 正确的表述是:用隆重的礼节祭祀他。

13.(1)

太祖(曹操)年少时机智警觉,然而凭借勇力扶助弱小,放纵自己,不受约束,不注重、讲求操行和学业的进步,因此世上没有人认为他不同寻常。(“机警”“放荡”“治”“未之奇”各1分)

(2)各位一定要帮我明察荐举地位低下(而有才) 的人,只要是有真才实学的就举荐上来。

(“二三子、其、仄陋、唯”各1分,共4分。二三子,你们,各位;其,可要,一定;仄陋,地位低下的人;唯,只要。)

14.①死后用当时所穿的衣服装殓;②不准以“金玉珍宝”陪葬;③举哀适度,葬毕除服;④将屯如常,各司其职。(答对一点1分,共3分。语句不够简洁缺乏概括的扣1分。若回答“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可酌情给1分。)

【参考译文】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太祖从小就机智敏锐,不注重、讲求操行和学业的进步,所以世人并不看重他,只有梁国桥玄、南阳何颙两人认为他非同常人。桥玄曾对太祖说:“天下将大乱,不是闻名于世的杰出人才是不能济世拯民的,能安定天下的,大概就是您吧!”20岁时,被举荐为孝廉,做了郎官,(随后)出任洛阳北部都尉。光和末年,黄巾起义。曹操被封为骑都尉,讨伐颍川的叛贼。金城郡人边章、韩遂袭杀刺史和郡守,率众叛乱,手下人马多达十几万,天下因此动乱不安起来。朝廷征召太祖任典军校尉,汉灵帝恰在此时驾崩,太子即位,何太后临朝执政。大将军何进与袁绍策划诛杀宦官,但何太后不同意。何进便召董卓进京,企图胁迫太后以达到诛宦的目的,但董卓还未到京城,何进便被杀了。董卓到京以后,随即废皇帝弘农王而立献帝刘协,京都顿时大乱。董卓表荐太祖任骁骑校尉一职,想与他共谋朝政。太祖当即改名换姓,抄小道向东逃归。三月,曹公在穰县包围了张绣。五月,刘表救援张绣,派兵切断了曹军的后路。曹公将要撤退,张绣的军队前来追赶。曹公军队(撤退途中)行进困难,于是结成连营,得以慢慢(向后方) 行进。到了安众具,张绣和刘表联军守在险要地方,曹公军队前后受敌。曹公便连夜在无法通行的险要之处开凿了一条地下通道,把辎重全部偷运过去,同时布下伏兵。适逢天亮,贼军认为曹公已逃走了,就全部出动追赶。(这时)曹公便发动埋伏的骑兵、步兵,两面夹攻,大败贱军。建安七年(202)正月,曹公驻军谯县,派使者用牛、羊、猪三牲的祭品去祭祀(已故太尉)桥玄。建安八年(203)秋七月,曹公颁布政令:“自战乱以来,已有十五年了,年轻人没见过仁义礼让的风尚,我为此非常担忧。现公布法令:从今以后,各郡国要提倡和研究儒家经典,有五百户的县要设置学校,选拔当地优秀学生入校,这样或许可以使圣贤的思想不致废弃,有利于天下。”建安十五年(210)春天,曹公(又)颁布命令:“自古以来,凡是开国和中兴的君主,何尝不是靠贤人君子帮助共治天下啊!各位一定要帮我明察举荐那些出身卑微(而被埋没了)的人,只要是有真才实学的就举荐上来,使我能够得到而任用他们。建安十七年(212) 正月,汉献帝命令曹公朝拜时赞礼官不必在旁点名唱礼,入朝时可以不像别的大臣那样小步快走,可以穿靴、佩剑,就像西汉丞相萧何那样。建安二十一年(216) 夏天五月份,天子将曹操的爵位晋升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 正月,魏王在洛阳去世,终年六十六岁。临终时说:“天下还未安定,不能遵循古代的旧制。下葬以后,就除去丧服。凡是带兵在外戍守的将领,都不准离开驻守之地。官吏们要各尽其职。装殓用当时所穿的衣服,不要放金银珠宝作陪葬。”魏王谥号为“武王”。二月二十一日,安葬在高陵。

(史官)评论道:“太祖筹划方略,推演谋算,东征西讨,鞭挞天下。运用申不害、商鞅的法家治国之方,兼采韩信、白起的奇谋妙策。视才授官,各用其长;克制情感,从长谋算,不计旧怨。最终得以总搅朝纲,缔造帝王大业,是因为他的智力胆略超群绝伦。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非同寻常之人,超绝一世的豪杰吧!”

15.A   诗人回家不是因为故居被毁,而是要逃离政治斗争,遁迹深山。

16. ①“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是追求诗歌的含蓄蕴藉之美。②颔联写诗人归隐后的心情,婉曲地表明终老山林之志,也深刻地暗示了“恋吾庐”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要逃离无谓的斗争,遁迹深山。③颈联描写了“庐”中清新明媚、生机盎然春景,隐约透出作者在深山旧居里自为天地、自得其乐的心情。

17.(1)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2)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3)答案示例: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8.D  第一组,“星河”即银河,没有比较对象,故与“最”不搭。第二组,袁隆平“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但现在这追求尚未完全实现,故而“变成”不符合客观事实。第三组,“率先垂范”指带头给下级或晚辈做示范,“身休力行”指努力实践,亲身休验。此处袁老并不是想做示范给人看,而是在“笃信”基础上一种自觉的自我提升,故用“身体力行”。第四组,“却”表转折,“也”表并列。 

19.A(1)处,从后文“我”字来看,后面的话应是袁老的原话,所以必须直接引用,需用引号,排除B、D项。(2)处前后并列袁老的两个梦,所以用分号,层次更清晰。 

20.原文好。(1)在“试验田”前加“我这个”、在“稻穗下”前加“我的”分别予以强调,表现了袁降平先生对水稻事业的情有独钟。(2)“梦见水稻”后加“啊”,口语化,语气和缓,表现了袁老诉说、回忆时的亲切、慈祥,倾注着老人对水稻的深情。(3)用“高粱”“扫帚”“化生米”与“水稻”“穗子”“籽粒”作比,更加形象;而“高粱”“花生米”等更切合一位农学家的视野。(任答点2分,答对两点5分) 

21.A 【解析】根据上文,所填句子的主语是“消费者”,排除C、D。消费者“为无人零售带来更灵活便捷的体验”不合逻辑,排除B。

22.①食品自动配送    ②利用这些设备     ③大量工作人员

【评分标准】6分。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

23.这个作文题目由两则材料组成。材料一:第一段主要讲“圈层”的形成及“圈层”不易打破。第二段主要讲不同的人对“破圈”有不同的理解。材料二:则是中国青年报社会社会调查情况,情况显示,超过70%的人受该青年认为应该勇于“破圈”。两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对“破圈”进行阐释分析。

从两则材料来看,侧重于“破圈”,材料一中张利识及靳桥 观点即可以作为文章的观点,张利识认为,应该打破传统的舒适圈,走出以前自己的小天地,去追求更广阔的天地,这对自己是一个挑战和突破。靳桥认为,不要固守小圈子,应该到更广阔的大圈子里去。材料二中调查的结果,主要是更多的人认为应该勇于“破圈”,尝试多元文化。以上的分析都可以作为文章的观点。

写作时,可以先对“圈层”进行阐述分析,让读者明白这一较新鲜的概念;然后分析突破固有“圈层”的好处,这个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最后分析如何才能打破固有的“圈层”。这样可以形成一个层进式的结构,有利于对问题的认识。如果采用对比式论述也是可以的,“破圈”与不“破圈”的何不同,通过对比,分析“破圈”的好处,这样可以做到观点更鲜明。

【立意】

1.坚守“圈层”,守望相助。

 2.突破“圈层”,领略世间万千美。

3.心底无“圈”天地宽。

 4.勇于“破圈”的人生更精彩。

【范文】:

勇于“破圈”的人生更精彩

人生世间,难免与他人与社会发生关系。价值观相同、爱好相似、地域文化相近的人往往会抱团同行,建立“圈层”,谋求利益较大化。坚守“圈层”,固然能守望相助,风雨与共,人生稳妥安定,但囿于一“圈”,终究未能领略世间万千美。心底无“圈”天地宽,勇于“破圈”的人生更精彩。

勇于“破圈”的人生经历更丰富。“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用这样的方式来丰富人生经历,各个“圈层”的人都能做到。“破圈”则不然,是要从自己原先隶属的“圈层”里走出来,用不同的价值观、喜好等来经历别样的人生。朱元璋从乞丐、放牛娃的“圈层”到了帝王“圈层”,他的一生跨越了多个“圈层”,人生经历之丰富不可殆言。倘若他有曹雪芹这样的文学才华,同样可以写成一部伟大的小说。曹雪芹的“破圈”经历与朱元璋同样波诡云谲,只是方向刚好相反。“破圈”丰富了他们一生的内容,他们经历的人事活动,有的人可能活上好几辈子也难以经历。这是他们精彩人生的基础。

丰富的经历促成勇于“破圈”的人的思想趋于成熟。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勇于“破圈”的人,不断从“东山”这样的“圈层”走向“泰山”,视界越广远,见解就越深刻,人生也就更精彩。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张莉教授认为,“'破圈’指的是破除传统的舒适圈”。也就是说,一个人要走出自己熟悉的小圈子,去接触、关注陌生的更大的圈子。这其间,一个人的肉体、精神甚至灵魂都能得到历练、升华。勇于“破圈”,需要勇气、意志和智慧,一旦蛹化为蝶,人生就会精彩纷呈。

“庐陵事业起夷陵”,这句话是前人对欧阳修勇于“破圈”成就沉稳人格从而臻及人生精彩的一生的概括。正是抓住了那次贬官夷陵的契机,欧阳修勇敢地破除了自己的“舒适圈”,投入到陌生的更广阔的北宋社会普遍关注的大圈里去。原先那个在洛阳留守府里吟风弄月的清客才子,终于褪却清涩,走向成熟。一个很快就要成为北宋文坛领袖的读书人在偏僻宁静的夷陵,其思想趋于成熟,性格也变得成稳。倘若欧阳修怯于“破圈”,习于守在“舒适圈”,即便遭贬三次五次,也只会逆来顺受、苟且偷生而已。

苏辙在《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中,把人生的演进与生活空间的拓展联系在一起,很形象地告诉我们,人生的演进,就是不断地从一个小“圈层”跃进到一个大“圈层”。怯于“破圈”,就意味着人生的停滞。换言之,只有勇于“破圈”的人,其人生才会不断演进。随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思想认识的不断成熟,其人生风景也日益精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