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说】乾州蕞娃:羊肉张三

 W行走在人世间 2021-12-28


【前言】前几日,见乾县新闻中有爱心商家为疫情值班同志送餐的报道,想到我身边的几位亲朋好友,以及自己昔日听到的种种故事,三五人等合而为一,虽不免有他人文章的影子,但与我而言却是全新。就像小学时所学关于爱因斯坦的文章中所说“这不是最糟糕的一个”。

羊肉张三

 乾州蕞娃

乾县羊肉泡馍与其他地方最大的区别在于“馍”。这馍乃是“乾州四宝”之首的“乾州锅盔”,它堪称乾县羊肉泡馍的灵魂。

乾县羊肉泡一般有这样几种吃法:单灶(走),炒瓢加肉汤,把切好的肉与配料直接倒入,烧开盛出,食用时把锅盔馍掰成小块,往汤里丢一块,吃一块,边吃边喝汤,多少随意;冒馍,在掰碎的馍上覆以羊肉片,佐以羊血、豆腐,再撒上香菜、葱花,大师傅用滚烫的肉汤反复浇几次即可,特点是口感比较松软;煮馍,就是将掰碎的锅盔馍倒入炒瓢(馍块越小越好,一些行家掰的馍如黄豆粒大小),放入佐料,加汤反复煮两滚后,特点是口感筋道。还有一种干刨的吃法,在外人看来基本上和煮馍差不多,就是汤少一些。其实不然,这种吃法,煮制时汤汁完全进入馍内,馍筋而韧、粘而滑,食用时大多会盛一碗清汤,边吃边喝,别是一番风味。

之所以在这里将乾州羊肉煮馍说得如此详细,就是为了说明乾州人对于吃的讲究和挑剔,也是为了引出本文的主人公羊肉张三。

羊肉张三,弟兄们排行为三,这只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张三羊肉有三绝,一是切肉师傅刀工好,谁都知道卖羊肉的刀好,切出来的羊肉是薄如蝉翼,几可照人,但张三羊肉不管切几片,切出来的分量都是一模一样,几乎分毫不差。有人为此打过赌,最后输得心服口服。二是跑堂师傅的三指禅功夫。无论哪种吃法,这滚烫的羊肉汤碗端起来都有点小麻烦,这一般的服务员端汤碗时都是急急忙忙,口中高喊着“小心小心”,唯恐碰到别人或者自己烧得实在受不了把碗摔了,但张三店里这位跑堂师傅却与众不同,虽年近六旬,却站如松、行如风,端羊肉时却不慌不忙,且他的端碗姿势与众不同,只用三根手指头便将碗高高的举起来。三是张三羊肉有严格的制度。一是无论是谁,一份羊肉泡该切多少肉都一样,一视同仁,童叟无欺。二是有严格的上下班时间。早上六点开门,晚上六点关门,从不加班。三是羊肉店只卖羊肉,不卖其他任何商品。

张三做生意不爱拉关系,任何人进入门店,他只是简单地打个招呼,不发烟、不套近乎,因此也没有那么多的三朋四友、七兄八弟。

虽说乾州人挑剔,但是张三硬是凭着自己过硬的手艺在乾县站稳了脚跟。至于说张三羊肉如何好,一般人还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而所谓的行家,他们的意见也经常不一致。张三的固执却让很多美食家又爱又恨,最后还不得不折服,没办法,谁让自己就好这口。

张三不抽烟、不喝酒、不好赌,家人也衣着简朴,不事张扬。有些熟悉的人和张三打趣说,“你一天不打麻将、不抽烟、不喝酒,攒那么多钱干啥呀?你难道没有听过人家说'人生最痛苦的是人死了钱没有花完’”。张三听了,只是嘿嘿一笑,也不分辨。

直到最近三秦大地疫情肆虐,乾县城爱心商家组织活动时,才改变了人们对于张三的认识。

那天,爱心商家在群里一倡议,张三就第一个报名,说是他负责提供一百份优质羊肉泡。这个做法立刻引来众人一片点赞声,与此同时有人开玩笑说“张三哥这是不过日子里,这一百份羊肉就是两三千呀。”张三照例没有回复。好像没有这回事一样。

只是第二天,疫情防守点的同志吃上张三羊肉泡时,碗里肉片的数量和质量让人有点怀疑这是不是张三家的羊肉泡。而且,每份羊肉泡都配有糖蒜、辣子和泡菜,吃得众人直呼痛快。

后来有人和商会会长说起这事,表示了自己的不解。会长看了半日,缓缓说道,看来大家是真的不了解张三呀。

张三本不是乾州人,他家是民国时期从河南逃难过来的。因是单门独户,虽然兄弟三人,仍然受到村中人排挤。张三一直想通过读书来改变家庭。谁知,时运不佳,刚上初中就碰上了“文革”,只好回家务农。改革开放后,便进城来在一家饭店打工。由跑堂做起,老板看他机灵,便让他到后厨帮忙,干了十多年,有了点积蓄才自己独立开店经营。因为他人实诚,所以生意越弄越好,每日忙得不可开交。

谁知这生意越好,张三心中越烦,想起自己当年的愿望,便有愧疚之心,恨自己读书少,恨自己错过了好年华。想要上学,年龄大了,想要拜师,却怕被人说他有两个钱就烧得知不道自己姓啥为老几了。不学习,却觉得对不住自己。就这样思前想后,把自己一个人在屋内关了好几日,才下定决心。推说因自己身体原因,每日早上六点开门,晚上六点关门,不再加班。每天晚上六点关门后,夜以继日,一个人在家里读书写字。到现在也七八年了,倒也算是修成正果。他现在经常在一些网络平台发表一些小文章,偶尔高兴也会吟诗赋词,还颇受网友欢迎,点在转发的还不少。只是从不用真名,不配作者照片。书法方面,他宗法二王,兼习赵欧,多年来临池不辍,也大有长进。

因为自己读书少,所以就特别敬佩读书人,也就同情那些上不起学的可怜娃。前几年,资助贫困大学生活动刚开始,他就积极响应,每年都会资助两名贫困大学生,每人每年五千块钱,一直到毕业,现在已经做了十多年了。也就是说,近几年,每年仅此一项,他最少要花三四万元。

因我们是多年好友,我也粗通些文墨,所以我们喝茶聊谈的时间也就多一些。不仅如此,咱们县上很多文化活动拉赞助时,只要找到他,就保准没有问题,没有个多,就有个少,绝对不会空手而归。条件就是不要提他的名字就好。

听到这里,我不由地惊叹道:看来,我们是误解了张三,这张三的“三绝”要改一下,改成“五好”了。

文中图片来自于网络,图文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