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士三千鸡鸣狗盗,他究竟是为国为民真君子,还是沽名钓誉假小人

 历史人物故事会 2021-12-28


作者|历史搬运工

字数:2101字,阅读时间:约6分钟


众所周知,战国四公子分别是信陵君魏无忌、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他们当时在列国贤名远播,又是王公贵族,且都好养士,为世人津津乐道。
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是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田文由于历史对评价褒贬不一,赞美他的,称他为“上古俊公子,飞仁扬义”;贬斥他的,称他为“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
他以仁义广招门客,门下食客最多时达到数之多,其中不乏鸡鸣狗盗之辈。那么问题来了,他此举究竟是为了强国富民,还是结党营私赚取政治资本历史上真实的孟尝君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孟尝君田文,是战国时期齐国贵族,齐威王之孙,靖郭君田婴之子,早在其父田婴时期,在封地就开始赡养门客。到了田文的时候,更是把赡养食客推向了顶峰,开启了战国养门客的风尚。
他利用父亲留下的丰厚资产,在封地薛邑广招各国人才,但他对于选择人才的标准却是不顾个人的德行,只看是否有一技之长,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鸡鸣狗盗”


不仅收容贤士,也收容各国罪犯,封地简直就成了罪犯的天堂,藏污纳垢之处。同时他对待门客一视同仁,又非常大方,宁肯舍弃家业也要给予他们丰厚的待遇这样就使得他的门客只认孟尝君,不认国家。
选士养士的标准态度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孟尝君此人似乎更注重个人得失,并未站在国家的角度看待问题,否则也不会不顾国家法纪,招揽一些罪犯,当他们的保护伞。
作为齐国相,又是齐国王族,孟尝君并未对齐国做出过大贡献,这和其名望相比有点名不副实,而且他后来又几次易主,所作所为甚至还为后人所不齿。
当年,秦王嬴稷听闻田文素有贤名,就派使者赴齐,邀请他出任秦国相国。能够担任当时两个最强大诸侯国齐国和秦国相位的诱惑,对田文来说是非常致命的,虽然此时已经名满天下,但他丝毫没有齐国利益,竟然爽快地接受了这个邀请——迅速辞去齐国相国的职位然后远赴秦国担任秦相。


当时秦国宣太后就断定田文入秦只是为了虚名,并不是怀揣着抱负和真心来担任秦国相的,一旦秦国有一点不利于他的风吹草动,必定逃之夭夭。后来发生的事情也证明宣太后判断无误,田文后来因为罢相事件,毫不犹豫地逃离秦国。
逃离秦国的途中,还发生了一件小插曲。据《史记》记载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
大致意思是,田文途经赵国,赵国平原君以贵宾相待,同时赵国人听说孟尝君来赵,听闻他是个魁梧不凡的伟男子,想一睹真容,没想到却是个瘦小的男人,所以出面嘲讽了几句。没想到田文却因为百姓的嘲讽,怒而暴起,杀了几百人后扬长离去,这与素以仁义称世的风格完全背相驰。


孟尝君逃离秦国发生在公元前299年,而返回齐国后,仍然继续担任齐国相在公元前298年,借楚怀王被秦扣押之名,孟尝君联合齐、魏、韩三国之力出兵伐秦。
如果说作为当时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齐国想要削弱秦国情有可原,但时距离孟尝君逃离秦国相隔仅仅一年,从欢天喜地出任秦相,到狼狈逃离秦国,再到联合攻秦,如果说他没有携带一丝泄私愤的念头,估计也很难有人信服
其次,再来看看三国攻秦后,各自得到了啥好处,三国联军攻入秦国函谷关,逼迫秦国求和,韩国得到了武遂,魏国得到了风陵,作为带头大哥的齐国却没有从中获任何好处,可见孟尝君此举并不是为了壮大齐国,而分明是为了达到报复秦国,泄私愤的目的。


最令人不齿的是在五国灭齐时,孟尝君田文扮演的不光彩角色。公元前286年,齐闵王伐宋,将宋国覆灭之后,因为田文贤名太盛,导致各国“皆知孟尝君,而不知齐闵王”,所以齐王孟尝君非常忌惮,准备对下手。
孟尝君得到消息后,马上逃离齐国,到魏国担任了魏相。担任魏相期间,孟尝君做了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报复齐闵王。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乐毅为上将军,率领燕、赵、韩、魏、秦五国合纵攻齐,导致齐闵王身死亡国,虽然不久齐又复国,但基本已经退出了争霸天下的行列。而这次“五国伐齐”事件,孟尝君扮演的角色实在上不得台面,为了能报复齐闵王,他积极联络秦国和赵国用以对付齐国
可以说五国能这么快促成,一方面是因为齐闵王刚愎自用,四处树敌,又不懂得收敛——不听劝阻独吞宋国,导致各国眼红;另一方面,孟尝君身为齐国贵族,却是处心积虑地要报复齐王,从而促成合纵伐齐之势。
如果身为魏相的孟尝君,能阻止魏国参战,齐国也许并不会惨到险遭灭国的程度


纵观孟尝君田文一生,虽然名望一时无两,各国对其评价非常高。不可否认,田文能进入战国四公子,的确有过人之处,在齐、秦、魏三国担任相国,也说明本人的治政能力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佼佼者。
但是能力突出,并不代表品德高尚,门客三千,多是鱼龙混杂其中不乏鸡鸣狗盗之辈孟尝君其实只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气度不凡只是他为了笼络人心的掩饰,所作一切也都是为了维护其个人利益而已
正如荀子所说:“上不忠乎君,下善取誉乎民;不恤公道通义,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务。”这句话可谓道出了孟尝君田文一生的行事准则。
参考资料:《史记》《战国策》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